第51章(1 / 1)

加入书签

老婆子高兴得很:“要不是您在我跟前说话,我还以为见着九天玄女娘娘了呢。”  年轻妇人和少女也在炭盆上架了铁钳子,把糍粑放在上面烤,目光一直忍不住往沈嬛身上溜。  被沈嬛回看了一眼,脸比盆里的炭火还要红。  晴子在旁边闷笑,凑到沈嬛耳朵边:“九天玄女娘娘。”  糍粑烤得焦焦脆脆,蘸着红糖吃又香又甜,去找村长的老汉一回来就看到一屋子人围着沈嬛,一个个脑袋跟雏鸟似地,沈嬛往哪边偏他们就往哪边偏。  老汉道:“我去跟村长说了,说师傅们可以住到他家,他家大儿在镇上做事,今年不回来,房间铺盖都空着,正好不用再去找其他地方。”  “这可真是太好了,劳烦施主。”  “不劳烦,只是众位师傅的晚饭……”出家人都是吃素,肯定用不了他们的碗筷厨具。  明光师太道:“我们出门带的干粮还剩的多,拿火烤一下就行。”  “既然这样,那师傅们就用我家的火热一下,吃完再去休息。明天一早我还要送两筐香去盛京城里,正好跟师傅们一路。”  他们的好运气仿佛在遇见老汉时就开始了,一听到明天不用走路,可以坐车去,几人的目光都忍不住亮了。  吃完在庵堂做好的干粮,到村长家稍稍洗漱,沈嬛五人倒头就睡。  第二天,天刚刚亮,跟他们约好的老汉就在外头叫他们。  等他们一上牛车,老汉在牛屁股上轻轻甩了下鞭子,牛车轱辘碾着雪白的积雪,向着盛京城驶去。    作者有话要说:第53章   老汉要去香铺送香, 送他们入城后与他们道别。  明光师太一路问着路,带着沈嬛晴子和惠能慧静去礼部,不过很快他们发现犯不着问路, 街上时不时地就能看到穿灰色白色黑色法袍的尼姑, 她们都往着一个方向去。  到了礼部,更是挤得人山人海,大冬天的都能挤出一脑门的汗。  已经改了慧依这个法名的晴子凑到沈嬛帷帽边,小声地道:“那个尼姑可真气派。”  跟着明光师太她们一起, 站在角落里的沈嬛随着她的话看过去, 只见离礼部大门最近的那块地儿,站着几十个身穿白色法袍,头戴白色帽子的尼姑,为首的那个年纪并不大, 面貌严肃,威严赫赫。  一手拿着一根嵌宝禅杖, 一手的佛珠竟是碧绿的玉。  再看看他们五个,法袍上有补丁, 佛珠是随处可见的木头做的, 虽然同是尼姑,但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连他们周边的尼姑似乎都不明白官府从哪里找到他们这样的穷酸, 都没人凑过来打招呼。  沈嬛笑了笑。  谁说人逃脱得了这万丈红尘,多的是人参不透看不破。  忽然, 就在空地涌进越来越多人, 连最后一口气儿都要喘不出来的时候, 十几个官兵簇拥着一个身穿官府的男子出来, 他扬手示意大家安静, 道:“本官礼部尚书赵禀, 此次众位入宫为懿仁皇太后诵经祈福的之事,就由本官全权负责。”  “现在,就按照官府登记造册的顺序,一一核对各自的身份。”  赵禀是礼部的吉祥物,洋洋洒洒地说了一番话,潇洒地转身回去。  留在这里的是礼部里的人,接过他的班儿,拿着那本册子大声喊:“金光庵,五十三人!”  那被晴子说气派的,穿着白色法袍的尼姑们听到排在第一的金光庵,由手拿禅杖的尼姑带着对那官员行了礼。  官员再一个个地对照册子上记载的法号年纪以及体貌特征,确认无误后让官员带到一边,叫下一个庵堂。  先被叫到的,都是人数众多,位于盛京附近的有名的庵堂,像什么金光庵,就是皇家寺庙,寺庙里还有几个落发出家的老娘娘。  而普渡庵、落梅庵、无垢庵等都是盛京城里的人耳熟能详的香火旺盛的庵堂。  空地上的人慢慢减少,被叫到的庵堂越来越多,沈嬛周围都空了下去。  最后,只剩下他们。  嗓子眼都念得冒烟儿的礼部官员望着册子上最后一个名字,深觉解脱,赶紧道:“哨梁庵,哨梁庵。”  沈嬛心中咚的一声,暗暗握紧手,跟在明光师太身后走过去。  官员望着他们,问明光师太:“你们五个是哨梁庵的,怎么还戴着帷帽,赶紧取下来。”  明光师太边取帷帽边道:“路上风雪太大,戴个帷帽挡挡风雪,还望大人海涵。”身后的惠能慧静沈嬛和晴子四人也跟取。  只打算随便对对脸的官员往他们几个脸上一扫,突然,呆若木鸡。  不止是他,旁边的官兵也目瞪口呆。  “你,上前来。”他指着沈嬛。  知晓里面情况的明光师太等人心都提得高高的,就怕在这里漏了馅儿。  沈嬛面色如常,不卑不亢地上前,对官员行拜:“贫尼道绰,见过大人。”  他一身打着补丁的灰色棉法袍,头上戴着灰扑扑的帽子,偏偏皮肤如玉,眉眼美丽非人,哪怕被又宽又肥的法袍遮掩,也能从法袍的轮廓知晓是如何绰约的身姿。  哪里像什么出家人,简直像被佛祖菩萨封印的祸心之物幻化成了人形。  官员缓了好半会儿,声音有些干涩地道:“你是道绰?”  “是。”  他望着沈嬛,又低下头看了看册子:“官府登记,你是弘远四十三年生人,三十七岁?”  “是。”世上的事情就是有这么多巧合,原先的道绰,和沈嬛同一年出生,只是月份不同,她二月,沈嬛是除夕夜的前一天,腊月二十九。  官员还是有点迷糊,看看沈嬛又看看册子,最终还是在上面打上记号:“过去吧,会有牛车送你们进宫,进宫后给懿仁皇太后做完法事就可以回你们的庵堂了。”  “多谢大人。”沈嬛双手合十,颔首点头,戴上帷帽跟明光师太他们去旁边,那儿已经有牛车等着,陆陆续续的送他们这些人进宫。  ——  而宫里,妃嫔们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宫里。  最近太后娘娘正为懿仁皇太后冥诞祈福的事情看谁都不顺眼,都不敢去她面前找不痛快。  但为懿仁皇太后祈福这事是皇上亲口下的旨意,她们更不敢说这件事不对,只能装聋作哑,闭门不出。  皇后乌拉那拉氏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干出为了讨哪边欢心往哪边靠的蠢事,她看了看刚从内务府拿来的护甲套,跟嬷嬷道:“那些给懿仁皇太后祈福的尼姑都进宫了吗?”  嬷嬷轻轻地揉着她的肩:“今早刚进的宫,估摸着现在已经在宫里安顿下了……娘娘,听说太后娘娘这两天有些不好,您要不要去看看……”  “本宫去做什么,她真不好还是假不好你不知道?”  “这是在逼皇上低头,取消给懿仁皇太后祈福这件事呢。”  “奴婢知晓,可皇上对太后娘娘历来尊敬,娘娘您去看望太后娘娘,可以表表您的孝心,在皇上那儿挂个好名。”  “你这脑袋有时候好用,有时候就木,”乌拉那拉氏放下手,“本宫问你,皇上是谁养大的?”  嬷嬷道:“懿仁皇太后。”  “这点你都知道,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当年太后凭着容貌,进宫封了常在,被临幸一次就有了身孕。  但按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嫔位份以下的后妃是不准养育皇子皇女的,所以还是常在的太后投靠当时的德淑妃,也就是后来的懿仁皇太后,生下来的孩子也自然地抱到了德淑妃跟前养育。  德淑妃因为早年难产,没了生育能力,对宇文鉞很是疼爱尽心,连带着对太后也爱屋及乌,时常把人叫去跟前说话,顺便让她跟宇文鉞见面,不至于让亲母子生疏。  后来,宇文鉞长大,宫里几个早已成年的皇子斗得你死我活,怕他被波及,德淑妃将他送到边关,虽然苦是苦了点,但安全。  谁也没料到,被给予重望的大皇子会因为玉妃谋反,如今在普陀山落发出家,倒是他后来居上,压倒那些大他十几二十岁的皇子,登基为帝。  所以,懿仁皇太后虽然没生宇文鉞,但在宇文鉞那里早已超过生母太后娘娘,要不是她在宇文鉞登基的那一年病重身亡,现在后宫两个太后指不定多热闹呢。  嬷嬷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差点好心办了坏事,扇自己一个嘴巴子:“奴婢愚钝,没有娘娘想得深。”  “好了好了,”皇后靠到迎枕上,扬着戴护甲套的手,对嬷嬷道,“本宫近来头疼得厉害,你去看看进宫的那些尼姑有没有合适的,找个来给我念两段佛经。”  “是,奴婢这就让人去。”  领了东西,正被宫女领着往回走的庵堂等人刚进慈宁门,要从右边的小道走过去,领头的宫女突然行了个蹲福礼,跟一个上了年纪的嬷嬷打招呼:“见过赵嬷嬷,赵嬷嬷怎么来了。”  “皇后娘娘近来被头疾所扰,命我来大佛堂这边寻个师傅,诵两篇佛经。”说着,她走过来,眼神从庵堂等人脸上扫过。  沈嬛记得她,每年进宫来给太后娘娘贺寿的时候,她都贴身伺候皇后,她见过自己。  沈嬛把头低得不能再低,微微往另一边偏了偏。  走在前头的自然是金光庵、普渡庵、以及无垢庵等,她们听闻居然是给一国之母念经,都不禁挺直了腰杆。  好在她们的努力展示没有白费,赵嬷嬷大致看了看点了金光庵的师太。  沈嬛狠狠呼了口气,心下不由得感叹,好在他没站在前头,不然一切打算都要落空了。  常言道,枪打出头鸟,这句话真真是一点没说错。  宫女不敢耽误皇后身边的人办事,恭恭敬敬地送走人便带着庵堂剩下的人进入慈宁宫后面的一排宫殿,对他们道:“众位师傅从今天起就住在这里,之后的事自有专门的人来告知。”  不得不说,宫里的人规矩挑不出一点错处,行个礼也赏心悦目。  哨梁庵的五个人一起,挑了间靠边的住进去。  因是给懿仁皇太后祈福,慈宁宫上上下下皆悬挂着经幡,连屋里用的铺盖也是素色,沈嬛看了看屋里的宽敞的炕,对明光师太道:“今天咱们休息早一点,明天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安排,别因为疲累出错。”  “你说得对,洗漱洗漱就睡吧。”  周边的屋子都住满了其他庵堂的人,初始还有细细的声音,慢慢地,陷入沉寂。  靠着墙睡,跟惠能慧静中间隔着晴子的沈嬛却还没睡着,他望着被风吹得发出声响的窗纸,不知道在想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第54章   有太太万事足的晴子睡得迷迷糊糊的, 翻个身发现沈嬛没说撒,凑到他那儿:“太……道绰,你怎么还没睡?”  叫了十几年的太太,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过来的, 晴子硬生生转了口,顺手把被子往他身上掖了掖,怕冷风灌进去。  沈嬛收回望着窗子的目光:“马上就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