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天下读书人的表率(1 / 1)

加入书签




果然朱标继续说道。
“文先生实在是谦虚了!”
“虽然文先生出身寒门,但是能够在第一次春闱中获得文武状元。”
“实在是文武双全的奇才。”
“是上天眷顾我大明!还希望文先生不要嫌弃余愚笨!”朱标做势就要跪下行礼。
朱标一番话把文启捧得太高。
听得一众大臣都是一阵心惊。
尤其是听到文启居然是文武状元后,所有的考生都如遭雷劈。
觉得自己输给文启并不丢人。
毕竟一个八岁的孩子能获得文状元也不算奇怪,毕竟科举不过是写写说说。
但是居然能获得武状元。
在场的所有考生对自己都有十分清晰的认知。
别说参加武举了,说他们手无缚鸡之力都是抬举。
足见文启的妖孽了。
这还是人嘛?
文启连忙上前将朱标扶起来。
这个时候可不是贪玩的时候。
别觉得朱标看起来性格温和就好欺负。
实际上朱标的仁慈主要是和朱元璋对比出来的。
朱标虽然反对滥杀无辜。
但也不是心慈手软之徒。
“既然太子殿下如此信任我,文启所能做的,也只有倾囊相授!”文启开口道。
·······
其他几位考生走入皇宫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梦一样。
没感觉自己参加了一场殿试。
毕竟大部分人在殿试上一句话也没说。
先是被朱元璋吓唬了一顿。
随后便是文启侃侃而谈,最后是朱标拜师。
这一切都显得如此不真实。
但又实实在在发生了。
所以不少考生都像是做梦一样。
······
皇宫,此时大臣已经全部都已经退了下去。
整个朝堂只剩下朱元璋和朱标二人。
“标儿,你为何要拜文启为师?”朱元璋开口问道。
“即使你不拜他为师,他也可以教授你们!”
他虽然心里明白朱标的用意,但还是愿意让朱标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儿臣明白既然父皇下了命令,文启自然愿意前来教授我们。”
“但是儿臣拜他为师,并不仅仅为了学习!”朱标笑道。
“哦?那是为何?”朱元璋追问道。
“父皇刚刚钦点了文先生为状元,而且武举的榜单也已经贴出!”
“如此此次春闱,文先生便是文武双状元!”
“第一次春闱,我大明便出现了文武双状元,而且是位八岁的孩子!”
“恐怕全天下都会关注此事。”朱标饶有兴致的分析道。
“嗯!”朱元璋点了点头。
朱标分析得并不错。
今晚一位八岁考生连中文武状元之事便会传遍整个应天。
必然会引起众人津津乐道。
而过不了几日,全天下恐怕都会知道此事。
而届时,文启便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而文启便是科举的代表。”
“如果他在应天受到足够的礼遇,日后,必然有无数的人才想要通过科举服务于我大明!”
“我如此做,是做给天下学子看的!”朱标开口说道。
“好!不愧是咱家的孩子!”朱元璋点点头。
他也明白朱标的意思。
既然文启是首次春闱的状元,为了做给天下读书人看,他也应该受到特殊的礼遇。
而朱标之所以并没有提前跟他商量,自然是不希望因为自己影响了朱元璋的判断。
可文启殿试时的表现是有目共睹。
“文启呢?”二人讨论之时,忽然听见一个孩子大喊的走了进来。
朱棣没想到此时大殿之中只剩下朱元璋和朱标。
慌忙行礼。
“参见父皇!参见皇兄!”朱棣恭敬道。
“嗯!”朱元璋点点头。
“快快请起!”朱标开口道。
朱棣缓缓起身随后左顾右盼,却没有看到文启的身影。
“文启呢?”朱棣问道。
语气之中略有几分失望。
毕竟他求了父皇那么久,父皇才答应等文启前来参加完殿试之后,陪他再次切磋。
但是此时显然殿试已经结束。
却并没有看到文启的身影。
显然是已经离开了。
“别找了,文启已经走了。”
朱标一眼就看穿了朱棣的心思。
“父皇怎么说话不算数呢?”朱棣嘟嘴表达自己的不满。
朱元璋哈哈一笑:“咱家怎么说话不算数了?”
“你不是答应了儿臣等文启殿试结束让文启陪儿臣切磋?”朱棣嘟囔道,“怎么还说话不算数呢?”
“四弟,休得无礼!”朱标教育道。
“父皇可没有说话不算数,父皇让文先生来教授我们。”
“以后你多的是时间找文先生切磋。”朱标含笑道。
“你皇兄为了能够帮你拴住文启,还拜了他为师。”此时,整个大殿只有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人。
面对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儿子,朱元璋也极为罕见的开了个玩笑话。
“谢谢父皇!谢谢皇兄!”朱棣嘿嘿笑道。
此时,文启刚刚走出皇城。
只见钱玉瑶正迎面走来。
而他的身后,跟着一匹马。
“恭喜文启弟弟成了文武状元!”
钱玉瑶大喊,同时鞭炮声也响了起来。
钱玉瑶不知从哪得的消息,居然提前准备了马匹,鞭炮,仪仗。
“恭喜宋大才子喜提榜眼。”钱玉瑶又是一嗓子。
宋程此时走到文启后面。
看见钱玉瑶如此阵仗,正想调笑文启。
却没想到自己也逃不掉。
他本身就是个脸皮极薄之人。
经钱玉瑶如此一喊,恨不得找个地缝转进去。
此时文启已经翻身上马了。
这才发现文迎荷也在。
连忙打了招呼。
文迎荷笑着点点头,满眼都是喜悦。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文迎荷是真把文启当成弟弟来看。
文启中了状元,她也十分高兴。
而宋程这边就不像文启那么潇洒了。
她本就体弱,又没骑过马。
想要学文启翻身上马,但学了好几遍也没学会。
还是钱玉瑶帮忙,几乎是把宋程抱了上去。
如此,车队便开始缓步的朝着郊外走去。
钱玉瑶显然不是仓促准备,二人每走一段路,便要响几声鞭炮。
到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果然车队吸引了不少百姓的关注。
当然,这些人不仅仅是来看文启的。
钱玉瑶和文迎荷二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