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 / 1)

加入书签




红色的朝霞洒在花坛上,亭外的柳枝压得很低,亭子里的女生背诵着英语单词,求知大道上的梧桐叶已经掉得干干净净,就到了划重点的季节。
太阳升起来,人流纷纷,流向一个又一个教室。当求知大道重新变得人迹寥寥,教学楼里传来了上课铃声。
军训后,同学们就开始正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这是当然的,如果“university”像阿远说的是“由你玩世界”,这里就应该叫大世界,而不该叫大学,大家只要去西藏南路1号玩玩就好了。然而大学确实不是大世界,高等教育还是比唱ktv要复杂一些。
一零一室的学风很正,大面积翘课是极为罕见的。正式开课后不久,宿舍里以老夏为首的六个同学同时翘课,是由于上课时间正好偶遇了亚洲杯半决赛的中日之战。不是这种关键历史时刻,一零一不会反常到这么多人一起翘课。
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气氛里,宿舍里有两个剑走偏锋的——方自归和兽。
有一天,兽从阶梯教室里出来,发现公告栏里贴了一个通告,是关于十一月十四日将进行首次sh市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等级考试。看到这个通告,兽好似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认为将来只要拿到等级考试里最高级的证书,以后吃计算机这碗干饭就有了真凭实据,就不用吃自动化这碗稀饭了。所以第一个学期本专业就有《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兽非常高兴,认为这才是最正点的课。
第一次到机房上机,兽格外兴奋,早早守候在机房外。等到老师一声令下,说可以入内了,兽三两下扔了自己的鞋,“噌”窜入室内,就霸占了一台崭新的286。那时候,计算机金贵得很,进机房必须换拖鞋,搞得进个机房都很有仪式感。
九二年时286是最新机型,工大机房里拥有的286还不到全部机器的一半,所以要上286,是需要抢的。就好像上美女,也是需要抢的,不同的是,计算机比美女淘汰的速度快得多。
到了九三年就没人抢286了,因为有了386。到了九四年大家改抢486,到九五年大家又抢586,到了九六年终于不用抢686了,因为那一年英特尔公司终于打算休息一下,没再出什么686。可是这一年,九二级的同学们也毕了业,不用再抢了。
方自归第一次上机,懒得跟兽之流抢什么286,没有最早一批进入机房,就实至名归地分到了一台老机器。结果,把五吋软盘塞进软驱,玩了一会儿软盘就读不出来了。方自归把软盘从软驱里抽出来一看,盘上竟然有一道印,证明读写头曾经到此一游,但它拒绝再游。方自归无法,只好把老师叫来。老师摆弄了一会儿,给方自归换了一台机器。可是286都被兽之流霸占着,换一台,也还是那种年老色衰的。结果这台新的老机器不玩“到此一游”,但是它玩“死去活来”,玩着玩着死机了。
方自归无法,只好又向老师求助,老师看了一下,冷静且冷冷地吐出两个字——重启。
老师果然有经验,重启后的老机器果然死而复生,可是用一阵子,它又生而复死,然后子生孙,孙生子,死死生生无穷尽也,该机这一晚在方自归手里死去活来。
而这时的兽,干瘦的脸上两只睁得老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显示器,干瘪的双唇微微张开,骨感且灵巧的双手正噼里啪啦敲打键盘。
方自归的重点是经济学和哲学。
当方自归第一次知道一等奖学金等于一百五十块钱时,也曾经心里一动。你想,他为了十块钱连性启蒙都放弃了,一百五十块当然有诱惑力。然而,方自归考虑到难度,也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机会成本,再考虑到兴趣和能力,也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自然禀赋优势,方自归心里一动后就不动了。
高考放榜后,方自归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让方自归第一次意识到了能力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中场塞了一记好球到前场,可因为球速太快,自己拼了命奔跑,就是不能再快一点儿,跑到那个空当起脚射门。方自归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这种感觉,就觉得拿奖学金代价太大,便对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定下了一个总方针——六十分万岁。
按照这个总方针,方自归上课虽然不至于完全不听,可是完全不打算听仔细。古人云,“读书不求甚解”,那么能解到六十分已经非常好了。况且《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没说大学之道在拿奖学金。方自归觉得自己从小这么讲义气,早已深谙大学之道,学习成绩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但第一学期有一门课,同学们就没有特别认真,集体拿出了“不求甚解”的求学态度,而方自归却在这门课的课堂上,听得相当仔细。这门课,就是曾经令大批反动派闻风丧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哲是必修课,并且这门课是四个班一起上的大课,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普遍的真理,也可见这门课也很容易浑水摸鱼。然而,这门课的最后一堂课却没人开小差,因为,这堂课要划考试重点。
这堂课绝对是这门课画龙点睛的一笔,很多同学甚至认为都可以完全没有龙,但绝对不能没有睛。就好像佛教说肉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心。
考试重点画完了,同学们都有了心。但此时,离下课还有二十分钟,课堂里一片沉默,有一些尴尬。
“这就是本次考试的全部重点。”老师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课堂上沉默了一会儿,方自归举起了手。
“这位同学有什么问题?”
方自归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的问题是,到底是意识还是物质推动了历史?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是生产力推动了历史,而不是社会意识。我对这个说法有些怀疑,想和您交流交流。”
“你怀疑什么呢?”
“老师,生产力推动历史我是承认的,可是我们再深入一下,是什么推动了生产力?”
“是实践推动生产力。”
课堂上,开始有同学窃窃私语。
同学们普遍认为,划完重点以后大家都有了心,方自归在划完重点的以后还跟老师讨论意识和历史,心理上有问题。
方自归却侃侃而谈起来:“我完整表述一下我的观点吧。具体地说,是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这不是我说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小平同志说的。那么再追溯一层,科技进步靠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教育和科学研究。而教育和研究虽然也要用到物质,比如教室和实验室,但它们本质上,不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吗?所以我认为,是精神活动,即意识推动了历史,不是所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物质,推动了历史。”
老师一时无语,然而说:“这位同学的观点很新颖,但你的这个问题,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如果你在考试中说‘意识推动了历史’,肯定会被作为错误答案的。好了,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方自归以为,老师这么说,是自己的观点无法被驳倒。于是,方自归又问下一个问题:“刚才老师提到了‘实践’。而我们这门《马哲》课,‘实践’这个词在教材里确实随处可见,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问世的时候,共产主义没在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实践过……”
然后,老师和方自归就在这堂画龙点睛的课上,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直到下课铃响,讨论还没有结束。
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同学感到很不耐烦,因为这个讨论再进行下去,会严重影响午饭质量。工大食堂也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配置优质资源的。特别是,大学生不需要应付高考,拖堂非常罕见,特别是拖堂的课又是这种不求甚解的课。
难能可贵的是,老师竟然不生气,但他也终于觉得疲于招架了,想起了三十六计中的上计,看了看表。
“哟,已经下课这么久了。”老师看着表说,“今天这位同学提出很多新奇观点,可惜没有时间一一讨论。下课!”
下课以后,丁丁首先批评方自归道:“你怎么这么无聊啊?这会儿大排都卖完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