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陛下怎么还不走(1 / 2)

加入书签

弘治帝一行人走得极慢。

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山东乘到南京。祭拜了皇陵,从南京改换陆路,一路做马车到杭州。留在杭州体验江南好风光。

沿途一切费用开支、包括锦衣卫和地方守卫的俸禄,全由太子一人承担。连谢铎和秦纮都分到了一趣÷阁可观的导游费。既然没有动用国库,京中又有太子监国,官员们对皇帝的出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因为弘治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云南。

太子把安南堵在窝里,用茶马古道和老挝交好,令远征军恐吓缅甸宣慰司。处置好了不安分的因素,接下来便是土改归流。太子的‘土改归流’,不单单只是废除土司改用朝廷任免的官员,最关键的一环是对田赋的改革。

所谓赋税是两种概念。赋针对田亩征收的银子,税是对人口征收的银子。此外还有徭役、杂税等乱七八糟的。

太子想要改革。提出了‘赋税等合为一,税率同等,全体缴纳。税额一经认定,永不变动。’的口号。

今后百姓只要交一份税银。田亩、人口、徭役等合并为一,折合入田亩。官员、举人等和百姓一样,都要交田税,而且税金一致。定下每亩田税的数目后,朝廷保证永远不会改动。

也就是说,如果田赋改革成功,定下每亩交3钱银。百姓每年根据家中拥有的田亩数交税。只要大明存在一天,每亩3钱永不变动。

“开天辟地至今,还没哪个朝代这么干过!税银减少,朝廷如何运转?!”官员们奔溃。

太子答复:“除了田赋,还有关税、商税、专营税等等。反正依靠现在的税收,朝廷也是缺银子的。要不,让户部和本宫对对账?瞧瞧本宫私底下给国库贴补了多少?”

官员们哑然。

过了几天,户部尚书秦纮提出告老还乡,把户部和太子的帐揽在他一人头上。

可田赋改革的消息,还是流传到了民间。

田赋改革的消息,除了吃亏吃定的皇亲、宗室、勋贵,其余人的反应不尽相同。

对于官员们来说,如果将来子孙走不了科举路,永不变动的田赋不会给子孙带来负担。但没了免税的特权,读书人还能有什么用?

百姓生怕田赋改革后,举全家之力供养子孙读书,到时中了秀才、举人也无法给家人带来好处。进士可以有2000亩免税权,举人400亩、秀才80亩。假设将来田税每亩3钱,80亩要24两。很多百姓可能一年都赚不了24两。

但能考取秀才、举人的人家还是少数。大部分百姓只要想到今后不要服徭役,举双手双脚赞同。有时候徭役比苛捐杂税可怕。如果今后只交一次田赋,县官不能随意加税,为祸乡间的差役没有要银子的借口,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太子是大家赞同或反对,就会更改主意的人吗?

显然不是。

所以不敢出声反对的皇亲、宗室、勋贵,把希望寄托于亲自去云南考察的弘治帝。如果云南的土改归流失败了,弘治帝肯定不会赞同太子胡闹。

另外一部分人则希望云南的土改归流成功。期待田赋改革让生活越变越好。

弘治帝一点都不急。

田赋改革如此重要的事情,非一朝一夕能解决。他晚点到达云南,能给当地多一些时间缓冲‘土改归流’带来的情绪波动。

以己推人。如果有人告诉他今后没有皇帝,由官员管理国家,他一定会打仗。

更可怕的是,没了权还没了银子。

土司们原本每年象征<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朝廷一小部分田赋,其余全部归入土司衙门。现在不但不能克扣交上来的田赋,自家的土地还需要交税。

弘治帝挺奇怪的,怎么云贵还没传出来土司造反的消息?换成他早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