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大沟(1 / 2)

加入书签

李悝变法之时,主张“尽地利之教”,精细地算计魏国的每一寸土地,算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共计有九万顷土地,除去山川、村落占的三分之一以外,有六百万亩耕地,如果平民“治田勤谨”,精耕细作,如此每亩可增产粟三斗,反之,则会减产三斗,这一进一出,便要相差一百八十万石。

为此,李悝做出三项规定,一则让农民同时杂种多种粮食,以防某种作物发生灾害时难以补救;二则让农名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如同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以防备风雨对庄家的损害;三则鼓励百姓利用住宅周围的空地,多多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地之间的梗子上也要利用起来,多种瓜果,就是要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与他国的鼓励开荒不同,正是因为魏国地少人多,李悝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地提高粮食产量,依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战国初年正在一步步崛起于当世、逐渐展露霸主雄风的魏国,拥有足够的粮食支撑魏文侯的东征西讨!

因此船队一路行来的路上,齐雨除了目睹河道上船只往来频繁,河岸两旁行人众多,村舍聚落密集外,更是惊讶地看到了夹杂在聚落之间的,如同后世乡村一般分布精细,密集地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

任何地方都会有贫富差异,在魏国这样的中原人口大国、商业大国,境内无以维生的饥民难民自然也不会少见,一路行来,齐雨乐善好施的名声越传越广,在进入魏境后,也源源不断地有活不下去的流民们慕名来投,被齐雨收留,算来竟不比在卫国收留的人少多少。

经过这几日在路上的统计,直至抵达黄池时,这一趟在魏、卫两国,一共收留了四千六百多名贫民,其中青壮年有一千人之多,相当于贫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壮女也有近两千人,剩下的四分之一则都是老人和孩童。

齐雨让蒙骜将所有的青壮年收编入自己的队伍中,又将壮女编入后勤部队,同样参与训练,如此一来,除去成松随行护卫所带的五百士兵,实际上齐雨已经拥有了一支一千五百多人的战斗部队和两千人的后勤部队。对此成松没有表态,看情况是默认了。

但即便战斗人员已经扩充了两倍,齐雨却还是嫌少,好在此时距离合纵攻秦之战爆发还有不少时日,而自己的善名却已经开始向四方传颂了。

齐雨相信,随着自己善名的传播,自己在各国的名望也会越来越重,今后来投奔自己的流民,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事实上,齐雨的举动已经惊动了魏国人,当船队停靠在黄池的时候,港口外竟是人头涌动,有不少的当地民众争相赶来,只为亲眼看一看,这位从齐国而来的大善人、冤大头究竟长得什么模样。

当齐雨一行出使团下船的那一刻,人群更是爆发出了惊天的欢呼声,欢迎齐雨等人的到来。

大梁城内。

雅湖小筑。

欧阳馨月摘下一朵鲜花,放在鼻间轻嗅,迷离的目光仿佛穿过眼前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的园中盛景,穿过湖心小洲外的粼粼波光,穿过远处的园林,投向远处东方的蓝天,那正是位于东海之滨的齐国所在的方向。

她的眼中,仿佛看见一个笑容温暖、俊采飞扬的白衣少年,正在向自己走来,向自己伸出手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