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这不,雨来了(2/2)(1 / 2)

加入书签

回到老家的冯勇发誓,赤埕县从来没有这么充满希望。

一回来他就听说了一个好消息,嘉谷在本地找到了一个深层地下水层,而且打算在境内修建一个水库,同时作为密云水库的水源补充。

也就是说,赤埕县日后的可用水资源也大大增加了,套在本地人脖子上的“生态绳套”终于松了不少。

——起码,种植农作物的可选面都广了。

“喏,本地人就是这么的朴实!全县近三十万人,近八成是农业人口。扶贫产业最容易被接受的,还是农业,是耕种。”王昱业低调地主持了“嘉谷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启动仪式后,在台下颇为无奈地对齐政说道。

交通闭塞,见识浅薄,导致深度贫困像绵延的大山,横亘在这里的几代人面前。

无论是嘉谷,还是当地政府,都在详细的走访考察后,认识到一些村庄所在地实在是人力难以改善,还不如挪穷窝、建新村,进行易地搬迁。

但哪怕是免费搬迁,有新房子,一些村民依然不乐意——他们主要是担忧没了地,就算“住上新房子”,一样会“过上苦日子”?

这样的保守思想还颇为普遍,哪怕政府帮忙做协调工作,有时也不见得有效果。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第一步就是要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如果农民都不配合,那就真的是开局不利了。

但齐政没有表示出任何担忧:“不需要生硬地号召,大伙儿不是对致富的渴望不强烈,只是他们看不到前景,心里迷茫而已。”

王昱业点头赞同。

这种事儿,根本不需要两人操心——嘉谷已经有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很快,当地政府就见识到了嘉谷的“套路”。

针对农民们对流转土地的担忧,嘉谷出资组织村民代表到就近的嘉谷种植基地参观,让大家看看与嘉谷合作的前景。那种合作开发,共同富裕的模式,无不让他们羡慕。而等他们回到村子后,就都成了嘉谷的拥趸和义务宣传员。

此外,因为经济条件太差,本地村民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冬季风大,气温低,夏季早晚温差大,村民们起早贪黑在田里劳作,经常接触刺骨的冷水,极容易患风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嘉谷又组建组织医疗团队,帮助村民们进行诊治,同时和政府探索建立特困人群的医疗保障资助体系……

“自古套路得人心”,“利他”,最后同样会“利己”。

作为项目的主导者,嘉谷不计一时得失,虽然这是一趣÷阁额外的花费,但真正得到了当地人的信任,改变了他们对土地流转的抵触。

尤其是,嘉谷还号召当地年轻人回乡发展,并在当地大规模招聘工人,“只要肯干就能赚钱”,给赤埕县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回到老家的冯勇想不到,这么快他就如愿地有了一个新身份——嘉谷的职业工人。

……

沿着崎岖的山道,来自首都的生态学家郭教授带着学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山沟,前往嘉谷建设的“百果园”。

虽然嘉谷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顺利获批,但重点考虑到坝上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政府也严格设置了生态红线,而郭教授就是政府方的咨询专家之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