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河西(下)(1 / 2)

加入书签

赵王丹用河西之地,换取燕国粮食的决定,被平原君赵胜派人,快马传给了在蓟都的赵国使者郑朱,让其尽速通知燕国朝堂。

阁相苏代在得到郑朱的告知之后,马上来到亲和殿亲自向姬康禀报。

“王上,赵国现已决定用河西之地,来换取我燕国的粮食了。”

“哦,苏相,代郡、雁门、云中等地,赵国不愿意换么?”

“启禀王上,看来赵国是不愿意。”

姬康站起,来到亲和殿内墙上的地图旁,把目光投向了赵国北端的代郡、云中、雁门等地。然后,目光又看向了云中郡西边的河套的地区。

看着河套地区,姬康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

“也是,这块地方对于赵国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是寡人的话,也宁愿舍弃中原的河西之地,而不能放弃代郡、云中、雁门等地。”

说到这里,姬康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又自语道:“看来想取得代郡、雁门、云中这些地方,不是用嘴说说或其他东西,就能换来的呀!”

苏代一惊,在姬康身后,躬身对姬康道:“王上,如今不宜对赵国动兵呀!”

姬康转过身来,对苏代笑着说道:

“苏相,谁说寡人现在要对赵国用兵了?但是,代郡、云中、雁门这一片地方,对我燕国来说,是相当的重要,寡人……”

讲到这里,姬康没有再说下去。

阁相苏代也把目光投向了,地图上的代郡、云中、雁门这一片地方。

心中,亦然明白过来。

如果这片地方属于燕国,燕国在今后的天下争夺当中,则会完全取得地利上的优势,以及军事上主动权。

只要代郡、云中、雁门这一片地方属于燕国,就会与燕国的上谷、渔阳,乃至燕国都城蓟都,彻底形成一个整体。

向南,可以雄视中原各国;

向北,则可伺机北出,打击匈奴等游牧民族;

向西,就可取得自家君王,口中经常挂着的河套地区,并可伺机南下,攻取秦国。

姬康转过身去,把目光注视到了,齐地西边的阿城、聊城、莘邑等城。

沉思了一会,姬康又转身对苏代言道:

“既然赵国已经做出决定,用河西之地来换取我燕国的粮食,那么,我燕国就按此办理吧!等会,你与剧相等几人商量下,如果没有其他反对意见的话,就照此办理吧。”

“如果我燕国朝堂做出了决定,就要尽快处理好此事。要赵国务必于十月底前,撤出在河西的驻军。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需在年底之前,妥善处理好此事,安置好河西的民众。”

“臣苏代遵诏。”阁相苏代躬身对姬康言道。

等到苏代走出亲和殿后,姬康在殿内缓缓而行。

在殿内的侍官令王从,看到年轻的君王在徘徊了两圈之后,听到姬康自语道:

“看来,开春之后,攻取卫地是势在必行了。那么,是大打?还是,只要攻取卫地之后就停下来呢?赵国此举,也有谋略在内,意图不纯呀!”

阁相苏代与剧辛、粟腹等几位阁相商量后,同意了赵国的要求。

众人把商量的结果禀报给姬康后,由阁相苏代召见赵国使者郑朱,商谈此事。

苏代与郑朱两人经过两天的商谈之后,二人各自代表燕国与赵国,签订了协议。

燕、赵两国协议主要规定:

赵国把阿城、聊城、莘邑等二十余座城邑,连同所在地的民众,一起交给燕国,赵国在这些城邑的驻军必须在十月底前,换防给燕国的军队;

燕国则分批对赵国,提供不少于百万人六个月的粮食。

协议签订之后,姬康亲自下诏,命令驻守在齐地的大将薄望率第四军,进驻到河西之地。

接着下诏成立济西郡,把济北郡的高唐县划给了济西郡,做为济西郡的郡府。

调任武阳郡郡守高远,为济北郡的郡守;大将薄望为济北郡的军马都督。

高唐原来就号称齐国“北都”,在第一次燕国合纵伐齐之时,高唐城被赵国占据。

后来,赵国为了换取田单,又把此城归还给了齐国。

此番,高唐城做为济北郡的郡府,也在情理之中,没有超出众人的意料之外。

济北郡郡守高远,以及被抽调到济北郡的众多燕国官员,上任初期,就碰到了整个济北郡除高唐县以外,其他各县民众粮食短缺的问题。

撤出河西之地的赵军,因国内缺粮,走时把河西之地的粮食,几乎一扫而光。

留给济北民众的,只有不到两月的粮食。

气得济北郡守高远,是破口大骂。

讯息传回蓟都,姬康没有生气,则笑着对众臣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