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十五年计划(1 / 2)

加入书签

胡海一直以来的思路,确实是有一些问题。

实际作为一个本质的凡人,胡总也办过不少蠢事。如说当年闹着要摩托罗拉解决三十万留学生的乌龙事件,纯粹是一个拍脑袋政策。

事情后来被教育部一巴掌给拍了回去,不说没有那么多大学生,是把高生也算。每年出去这么多人,这是嫌弃美国对国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吧?

好在胡总不是那种打肿脸充胖子,宁可错着办下去也不承认自己错了的人。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以辩证法来说,那些死不认错的,反而才是最没有自信的人。

然而胡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作为一个晶圆厂的技术负责人,他从性格来说有着某种程度的“松鼠症”。

所谓松鼠症,是像入冬前的松鼠要囤积食物一样,在某种不安全感的支配下对所有的资源都希望掌握在自己手。

而在胡海的意识里,这世界最大的动乱之源不必多说,自然是在太平洋另一边的那个“天选之国”。放眼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全世界所有的动乱、矛盾、冲突,总能找到美国人的影子。在这其,华尔街作为资本的具体体现,更是为人所熟知。

他既不愿意在未来成为华尔街的一份子,又不认命乖乖的给资本收割,早晚终究有一天华尔街和他的问题会走到不可调和的阶段。只要一想到这一点,他会生出严重的不安感来。

被这种不安感支配,他表现出来的是松鼠症一样的种田欲。将国内这一亩三分地打造成一个铁桶江山,稳坐不败之地。然后深耕细作种田三十年。一朝付出天下惊,以绝对实力彻底将美帝的资本力量碾压。

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具体表现形式是他对国内产业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想放弃。拼命的往国内捞钱,然后向他力所能及的每一个角落伸出“触手”。

对于希望将国内打造成自己基本盘的胡海来说,放任国际资本进入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而事实也已经证明,国际资本也并不是什么帮助国发展的活雷锋。

像历史的黄鸿年,是国际资本白手套的代表。当年在内地某省份,凭着跟省长的发小身份,以极低的价格将某个行业几乎整个打包收购到了策的手里。在大港,甚至要一次收购市府手101家轻工企业,将当地轻工业一打尽,干脆连轻工局都给撤销了。

当时政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被收购引入外来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黄鸿年将策收购的这些企业分拆打包,包装一些吸引眼球的炒作概念,然后拿到国外市再出售。

至于在收购的过程,黄鸿年津津乐道的经验,却是对地方政府的“造假”睁一眼闭一眼,至于原本的管理层更加是一动不动。这些与企业经营完全背道而驰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是尽量减少资本运作的阻力。

结果企业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转手卖给国外的投资人,当初的承诺大多数都变成了一堆废纸。企业解散的解散,工人失业的失业,倒是打开了“资本运作”这么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实业经营者,胡海的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对这种做法有什么好感。

在他眼里,华尔街高盛这种资本,和洪水猛兽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然而话说回来,晴天送伞、雨天收伞,这是金融业无法避免的本性。和资本来自哪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是胡海创立的铁建投,在这面也无法免俗。

最多是在胡海确定的战略投资方向,铁建投能够忍受的风险要更大一些。

所以从一开始,胡海的思路是如何能把国际资本挡在外面。而以他今时今日的影响力,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肯定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连着在国际收割了几茬韭菜,国内也很担心,别自家地里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庄稼,也被人给割了韭菜。

然而,正如那句话所说。

事情正在起变化。

读了点资本论的胡总,看问题的角度跳出了自己过去狭隘的层次。

如果是九十年代放开金融管制,当然要担心国际热钱来割韭菜,玩几手资本运作导致金融冲击实业资本。然而话说回来,到二十年后国内积累的国际资本也不算小了。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手段,早打破了金融封锁。

这要说,是不是国经济命脉都被国际资本给控制住了,国此国将不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