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隐士(1 / 2)

加入书签

次日清晨张启如约来到帅帐前等候,赵旻跟赵云交待部队原地驻扎一日后,便带着邵琦、许明和百人亲卫,与张启一道离营往壮武而去。

出得营帐,赵旻发现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所幸刚开始下雪,时间不长,地上尚未积雪,倒还不影响行程。

壮武县是小县,人口不足万人,因此最高行政长官称县长,城池方圆不足十里,张启的家就在县城里。来到壮武城下,张启邀请赵旻一行往他家做客,赵旻心挂隐士的事情,遂婉言谢绝,只是央求张启安排人带路。张启延请几次,见赵旻态度坚决,只好作罢,便细心的安排去过崂山的家将给赵旻等人带路。

壮武县城距离崂山脚下不到三十里,路上一马平川,本来一个时辰足矣,但路上的雪越下越大,道路泥泞不堪,行走分外艰难。等到看见崂山轮廓时,积雪几乎没过脚背,有好几匹战马蹄下打滑,差点扭伤了马脚。为了谨慎起见,众人不得不下马步行。

邵琦见状开口建议:“如此天气,行走尚且不便,何况还需入山寻找?况且那所谓隐士未尝不是沽名钓誉之徒;不如王爷在县城暂避风雪,遣人前往崂山通传,我等在县城等候便是。”

赵旻在心头撇撇嘴,不以为然的想,你是不着急,我可挂着任务在身呢!能不着急吗?再说人家刘黄书还为了猪哥三顾茅庐呢,冒点风雪算个啥?随即摇头道:“不然,风雪甚大,正能体现我等诚意!不过你说得也有些道理,大队人马行动不便,亲卫队这便回转县城等候,只邵琦与许明同行即可!”

邵琦还待再劝,赵旻摆手示意:“此事勿须多言,便如此罢!”邵琦只好作罢。随即三人并向导带着拜访的礼物轻骑出发,亲卫队自回县城不提。

到得巳时三刻,四人总算来到张启所说的崂山脚下一处山谷之中。崂山又叫牢山,紧贴黄海,剑峰千仞、山势雄奇,是青州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山。此山谷位于崂山西麓一处隐秘之地,若非有熟知的人来领,外人很难发现。众人入得谷来,由于山麓背风,积雪倒不见太深,但见谷中清幽澄静,有溪流环绕而过,有树林环抱四方。溪边立一草庐,虽简陋而不失雅致,一幅世外桃源的模样。

赵旻下马亲自上前叩门,听得内有询问声传来:“屋外何人?”赵旻恭敬答道:“夏恭德皇帝四子、北海王赵旻,叩问先生安好!”

庐门“吱呀”一声打开,露出开门之人的形容。只见此人年约四旬,身长八尺,面容清俊,头戴一方纶巾,身披皂氅,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赵旻料想此人应是张启提起的隐士孟侯,忙上前大礼见过:“学生赵旻,见过先生。久闻先生大名,特来拜谒!”

孟侯还礼:“侯本山野村夫,疏懒成性,当不得王爷大礼。”

二人叙礼毕,孟侯引入内室坐定,开口道:“穷山僻壤无甚物什招待,还望北海王勿怪!”

赵旻尚未开口,邵琦在身后有些气怒:“久闻先生高才,我家王爷亲冒风雪,远道而来,连杯清茶都无,也是先生待客之道?”

赵旻赶紧呵斥:“阿福休得无礼!是我等未经通传冒昧来访,岂有责怪先生之理?”又转过头面对孟侯:“阿福年幼不懂事,还请先生勿怪!”

孟侯轻轻摇头,清俊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山野粗鄙,确实未曾备得茶叶,让北海王见笑了。”说罢拱了拱手,又道:“不知王爷顶风冒雪,所来何为?”

赵旻起身离座再拜:“当今朝廷倾颓,乱象不息,内有阉宦乱政,外有贵戚篡权,各地诸侯听调不听宣,四处乱民叛乱频起。旻虽顽劣,亦有报国之志向。奈何智计浅短,无有方略。闻先生大才,望能开旻愚鲁而赐教!”

孟侯继续不动声色:“侯本山野村夫,岂敢当大才之名。北海王既言有报国之志,敢问可知乱象之源否?”

赵旻闻之心中一喜,这是在考较我的见识啊!还好早就有所准备,一路上都在考虑如何回答。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就是见识比古人多了数千年吗?当下装作思索一番,随即敛手肃容道:“旻以为,乱世之源当在世家豪族!”

孟侯神色一动,手捻胡须:“愿闻其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