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章】 利益均沾(1 / 2)

加入书签

‘银杏机场’的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一年一度的镜湖地区雨季也是逐渐接近尾声,这是一个令人喜悦的夏天。

以‘萧家美食’、‘叶氏贸易’为首的企业在‘银杏新区’设点收购各种食用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银杏新区’已经成为了滇西北乃至滇南省最大的食用菌类集散、加工中心,每年雨季的贸易额超过了10亿RMB!

仅是‘叶氏贸易’经手,直接供应‘渡边超市’的高等级松茸、精品蘑菇总价就达到了1亿美元,成为了滇南省为数不多、贸易额突破一亿美金大关的货品。

除此之外,白牛肝菌在欧洲也是极受欢迎,基本上加工、包装完毕就会被等候的货车拉走,供不应求!

对于熟悉‘镜湖地区’菌类贸易的商家来说,这里的产品一般分为四个档次,只有内行人才能了解清楚。

第一等就是产自于‘萧家农场’蘑菇基地的半野生菌类,这些菌类虽说不是纯粹野生,但却拥有了其他菌类所无法比拟的浓郁香味和独特口感,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即便是‘渡边超市’挑选之后的次品,居然还能够和野生菌的精品卖出一样的价格!

第二等就是品相最好的野生菌类,这些食用菌已经在滇南乃至全国创下了不小的名气,大多都是空运送往各大城市高价出售。

接下来就是和杨大柱农场类似,进行半野生种植的各种食用菌,他们是各种酒店、饭馆食材的主要来源,收购价格不高,但是却能够给经销商、酒店带来足够的利润空间。

最次一等就是不太适用于新鲜食用,而需要进行各种后续加工成为干货之后,精心包装送到各大超市出售,利润也不低!

以前在山里价值不高的野生菌,如今已经成为了农牧民在雨季里最大的收入来源,短短的两个月可以为一名青壮劳力带来两万RMB以上的收入,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各种针对野生菌、人工栽培菌种而兴起的加工产业也是如同雨后春笋地冒了出来,成为了‘银杏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

一直以来,以‘镜湖集团’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是‘银杏新区’的经济主旋律,虽然‘镜湖集团’收入极高,但是却对于其他投资者没有太多的帮助。

萧风也是意识到这一点,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放开了‘镜湖集团’的一些非核心业务,引入了更多的资本力量,共同发展。

如今的‘镜湖集团’除了保留‘镜湖乳业’、‘镜湖公司’、‘镜湖牧场’、‘萧家农场’、‘箫氏酒庄’和‘银杏特产’等核心企业之外,诸如屠宰厂、食材加工处理中心等等产业也都是逐步出让相关股份,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核心产业上。

今年,‘萧家美食’和‘叶氏贸易’就把各种野生菌的收购、加工、包装业务都外包给了姚州安远经贸公司,省事省力。安远公司只需要按照萧家的要求准时提供规定品质的野生菌类就可以了,从中分润了菌类贸易的一部分收入。

其实,这也是萧家自保的一种方式罢了!

如今萧家几乎垄断了‘银杏新区’最挣钱的一些行当,这种情况在徐家得势的时候倒无所谓,但是世事难料,徐家和萧家不可能永远如此风光。因此,尽可能地把更多的大家族、资本绑上萧家的战车,既不会影响萧家的核心利益,又可以增加将来安身立命的砝码。

安远公司的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是老姚州人对于‘安远货栈’就有印象了!

有明一代开始,李家安远公在姚州古城创立‘安远货栈’,专营盐茶,历经数百年发展,成为了滇西北数一数二的豪门大族。当年萧家的马帮很多时候都在帮安远堂办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杏萧家是依附于姚州李家而发展起来的。

解放前后,萧笃善把在姚州、春城、南诏的商铺、产业都全部变卖,马帮也解散,归隐银杏村蛰伏。数十年过去之后,即便是姚州城的老人,也很少人会想起当初拥有上千匹好马的萧家马帮。若不是萧家异军突起,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成为滇南首富,恐怕萧家早已经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

至于李家因为家大业大,根基又在姚州城之内,避无可避,无法和萧家一样全身而退。李家的当家人也是极有魄力的人,在当初公私合营的时候,把‘安远货栈’捐献出去,这也是姚州百货的前身了。

数十年沉浮,总设计师南巡之后,李家得以重新投身贸易产业,短短二十年间成为了滇西北最大的贸易公司,近年来又投资房产、矿业等暴利行业,总资产不下于百亿。

以李家为首的姚州本地豪族看似不显山露水,但是却垄断了姚州乃至南诏众多产业,在滇西北拥有了极大的潜势力。

野生菌类的加工项目也是萧家和其他豪族展开深入合作的一道开胃菜,也只有和这些地方豪族拥有共同利益,将来萧家才能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