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渡江战役(1 / 2)

加入书签

一

早在北洋军在江南战场上全军覆没时,袁世凯便已清醒地意识到形势已彻底逆转,中原决战是迟早的事。他当然不甘心失败,一方面不恤民力地扩军备战,短短三个月时间便征募新兵30余万。一部分替换下驻守山海关的北洋精锐,一部分调往河南境内,防御实力较弱的共和军武汉第三集群,将腾出的北洋主力多数开进了苏北战场。

在英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他亲自拟定了一整套中原战略,并委任第一心腹爱将王士珍为总指挥。

第一道防线自然就是长江天堑,这是整个北洋集团的共识,企图利用这道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来阻挡共和军北进。但袁世凯深知共和军的战力不可小视,尤其担心其独占的海空优势,因此作了较坏预计。一旦江防被共和军突破,则以确保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为核心部署第二道防线。

具体地讲,北洋军的最大威胁来自南京正面。这不仅因为石铮在江对岸集结了二十几万大军;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南京城隔江相对的浦口镇就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共和军的意图很明显,渡江占领浦口后,即可依托这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长驱直入,一路向北推进。这无疑是一条最便捷、也是最具战略价值的首选通道。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无论是布置在镇江至江阴一线的王啸飞第二集群,还是武汉的胡铁第三集群,都处于策应军团的地位。

所以,在北洋军的32万一线江防部队中,以浦口为中心的南京正面就投入了15万精锐。二线部队主要集结在津浦路上的蚌埠至宿县一带,约26万人。投入苏北战场的总兵力近60万。

在江防司令的选择上,袁世凯权衡再三,重新起用了因江南大败而投闲置散的段琪瑞。

2月28日凌晨,天刚刚亮。与南京城隔江相望的北洋前沿阵地上,一堆堆士兵围坐在地上,默默享用着简单的早餐。他们大多已经执了一夜的勤,眼中遍布血丝,只想着早点吃完饭,等接班的来了就去营房里睡觉,所以没什么人愿意多说话。

沉闷的空气中,隐约传来一阵低低的轰鸣声。许多人循声向上望去,只见天边有两个缓缓移动的小黑点,正从江对岸的方向迫来。那是2架共和军的轻型侦察机。

阵地上猛地枪声大作,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呼喝声。无数轻重武器一起对空扫射,密集的枪弹在空中织出了一道道火网。十几分钟后,枪声逐渐止歇。再看那两架飞机,依然在高空兜着圈子,盘旋了一圈又一圈。

位于南京西郊的中山机场上,明晃晃的太阳底下,整齐排列着几十名挺拔青年。高唯负手立于队伍之前,蓝色的紧身夹克,衬得他益发英气逼人。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是一片占地极广的停机坪。第一轰炸机联队的46架猛禽战机全部停放在此。

“再重复一遍,我们的任务是彻底摧毁江对岸的敌军重炮群。我们的侦察机已经传回了最新资料,三个炮兵阵地的精确方位都标在了你们各自的航行图上。按预先拟定的作战方案,10分钟一个批次。还有不清楚的吗?”

“明白!”

“很好!——执行命令!”

“是!”小伙子们轰然散开,奔向各自的战机。每架飞机的旁边,都立着一名机械员、和一名投弹员。

高唯望着他们生龙活虎的背影,嘴角浮出一丝笑容。随即大步走向自己心爱的座机,机身上涂着三个醒目的白色阿拉伯数字——101。

“但愿这不是又一次无聊的战斗。”他戴上飞行头盔时,止不住这样想道。

8点50分,12架猛禽-1型轰炸机从中山机场的三条跑道上依次升空,在空中组成两个v型编队,夹着沉重的轰鸣声向北飞去。

与此同时,共和军的五个炮兵阵地上,900多门远程火炮早已揭下炮衣,调整好了方位和仰角,蓄势待发。巨大而黑亮的炮管在金黄色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刺目的光晕,令任何人都不可正视。几千名炮兵鸦雀无声地肃立在各自的大炮旁,像一根根木桩。

临近江南的水面上,6艘通体雪白的长风舰排成一列纵队,缓缓游弋着。所有旋转炮台的炮口都转向了船舷一侧,对准了江北的土地。

当高唯驾驶的101座机飞临战区上空时,他听到底下传来密集而无奈的枪声,向下望去,舷窗下的敌人重炮群如同一根根黝黑的火柴棍,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狭长的火柴盒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