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名震天下(1 / 2)

加入书签

“……故胡虏皆贪鄙狡诈不可信,可加之以刀兵而不可施之以仁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周繁华,亿兆百姓,必遣良将猛士安守四方;若有来犯,必尽杀之以绝后患,悬胡首于青天之上,垒京观于紫塞之旁,明示万里,告曰:明犯大周天威者,虽远必诛!”

房间内。

写完这篇《石头城战记》,周鸣收笔而立,扭了扭有些僵硬的脖子,长长伸了个腰。

这篇《石头城战记》,全文两万余字,详细描写了从烽烟升起,到聚将出征、长途行军,再到艰难守城直至击溃顽敌的整个过程。

这篇文章,将战役全程,叙述的详尽易懂、跌宕起伏。战争场面,描写的精彩生动,凡是阅读此文的人,都如同观赏一部好莱坞3D特效大片,金戈铁马,画面感十足,如身临其境,极其震撼。

当然,作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关于自己的描写,周鸣也着墨不少,包括他百发百中、射杀了上百吐番勇士的“光辉事迹”;和手持银枪,与老将军并肩作战,誓死保卫残破城池的“英勇表现”……相信都会在读者心里,给自己加分不少。

不过,对于具体杀敌人数,周鸣没用明确透露,用“连射百矢,发发毙敌”形容自己的表现,已是妖孽非凡了,再夸张,就有些非人了。

他也没说自己是什么了不得英雄,而是把那些驻守边关的平凡士卒,描写成一位位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大英雄后,动情写道:“能与这些英雄并肩作战,此生幸甚!”

……

天圣廿五年,九月。

石头城之战,结束后半个月。

随着报奏大捷的信使快马进入帝都洛京,传来斩杀吐番六万、俘虏两万的大胜捷报后,大周朝堂大振,君臣尽欢。

那篇附在报捷奏文中间的《石头城战记》,端坐于凤辇之上、头戴凤冠的天后伍媚,目不转睛地看完这篇文章后,在群臣诧异的目光中,突然抚掌大笑:“好一句‘明犯大周天威者,虽远必诛’,好好,此文甚好!”

又看到殿内群臣,一副茫然不解的样子,天后伍媚将文章递给一旁那位容貌清艳的年轻女官,说道:“玉儿,给诸位臣工,念念这篇文章吧。”

“诺。”

清艳女官接过文章,目光一扫,先是一愣,好字啊!便是书圣王右军的字,也比不上这篇文章上的字吧?

她也只是失神片刻,捧起文章,清了清嗓子,开口念了起来,不一会,不止是她,殿中文武群臣,也纷纷陷入到文章述写的金戈铁马的故事之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时而眉头紧蹙、深为担忧;时而神采焕发、大声喝彩;听到最后,更是脸色涨红、激动不已。

念到最后,清艳女官清脆的声音里,带着颤音道:

“故胡虏皆贪鄙狡诈不可信,可加之以刀兵而不可施之以仁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周繁华,亿兆百姓,必遣良将猛士安守四方;若有来犯,必尽杀之以绝后患,悬胡首于青天之上,垒京观于紫塞之旁,明示万里,告曰:明犯大周天威者,虽远必诛!”

“彩!大彩!”

“明犯大周天威者,虽远必诛……好好好!”

“写的好!大周天威,岂容那蛮夷宵小轻犯之,若有来犯,必尽诛之!”

“这篇雄文,是何人所写?有大才如此,为何不为国效力,入朝为官?”

“著此文者,乃青州人士田建田子华,二十岁,人称‘海平文仙’,以文才闻名于世,据说他正在游历天下,行踪不定,没成想,他竟去了西域,还写出了如此雄文。”一官员介绍道。

“二十岁便能写出如此文章,上阵杀敌,连射百矢、发发毙敌,文武双全如此,不知可曾婚配否?”一李姓官员忽然问道。

听到这话,旁边一高大魁梧的武将眼睛一亮,兴奋道:“我有虎女十八,当配此子!此子能文能武,与吾女乃天作之合也!”

想到激动处,他上前一步,跪在地上,拱手对天后伍媚道:“请天后殿下,为末将之女巧珍赐婚,将她许配给那田建田子华,此子乃吾女良配,请天后殿下许之!”

这位武将刚说完,几位文官冰冷嘲讽的话语,马上把他气的七窍生烟,都想拔刀杀人。

“魏将军,你女儿巧珍痴肥二百余斤,善使八十八斤的大刀,与子华先生,哪里算得上天作之合?”

“人贵有自知之明,魏将军,文武殊途,你那虎女,还是另寻良配吧!”

“我也有女十六,窈窕淑静,女红刺绣,最为精通,那田子华见了,定会叫老夫一声岳父!”

“子华先生乃天下名士,怎可做粗鄙武人之婿,辱没斯文?”

“你们这些穷酸措大!我要揍死你们!”

武将魏元忠大怒,撸起袖子,沙钵大的拳头,就要往这几位文官身上打去,若不是被一旁同僚拉住,恐怕会在这肃然朝堂之上,制造伤残流血事故。

天后伍媚也凤眉大皱,重咳一声:“朝堂之上,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她丹凤眼一扫,对视者无不低下头颅,恭立不动。

不过,听群臣热烈讨论田子华的婚配话题,她忽然想到:自己最小的女儿,安平公主,年有十六,贤淑乖巧,聪慧善文,眼界颇高,而这位子华先生,文才了得,就是不知其真人相貌……

殿内安静了一会,宰相娄师德持笏站出来道:“天后殿下,野有遗贤,朝廷不用,他日效仿者必会群之,田子华此人,文才无双,武艺不凡,名动天下,朝廷当下旨征召之,驱使其为国效力,方显朝廷爱才用才之心,也免得其蹉跎荒废,四处游历,叫人扼腕。”

“可!”

伍媚点了点头,同意了宰相的提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