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时来运转的唐寅【4000字二合一大章】(2 / 2)

加入书签

考试考的是心态,对于四十岁的唐寅来说,早已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此刻心态反而保持的很好。

以他的实力只要正常发挥,会元一定是他的,谁也抢不走!

......

......

盛夏之时,酷热难耐。

对参加会试的考生来说,在狭**仄的号舍中作文答题自然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

汗水顺着脖颈淌下来,滴落在木质台板上,有时还会晕湿纸张,让人懊悔不已。

好在只考三场。三场过后,考生们终于可以挎着考篮离开贡院了。

接下来艰难的工作便丢给了副考官和同考官。

谢慎是主考官,不必亲自阅卷。阅卷是由同考官来做的,当然阅卷现场需要一位能拿主意的镇场子,顾鼎臣这个副考官自然是最好的人选。

同考官们阅卷也是封闭的,阅卷期间不能和任何外人接触,一应饭食都有吏目送到公暑。

其实成化乃至弘治初年并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但自从那次著名的科场舞弊案后,朝廷礼部下达了新的规定,阅卷全程必须封闭进行。

顾鼎臣虽然不必承担具体的阅卷任务,但他还是叫人分了十几份卷子给他来看。

道理很简单,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找点事情做。不然就这么呆呆的坐在这里,整个人非得魔怔了不可。

能够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的精英,文章都不会差。

但会试的宗旨是优中择优,必须选出最优秀的文章来。

顾鼎臣看了几篇文章,大都是写的四平八稳,方方正正,没有大的缺陷但也不是很出彩。

顾鼎臣是状元出身,文章自然是极好的。在他看来若今科都是这样质量的文章,真要是矬子里面拔将军了。

正当顾鼎臣有些失望时,无意间的一瞥让他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

这篇文章不论是破题承题都极为犀利,且行文流畅大气,一看作者就是个极有见地的人。

顾鼎臣一气读下来还觉得意犹未尽。他十分想瞧一瞧作这篇文章的究竟是谁,无奈会试的考卷全部被誊抄过一遍,原作也被糊过名字,不对应拆封根本看不出是谁作的。

这也是为了避免阅卷官与考生有龌龊勾当,无可厚非。

不管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到目前为止,是顾鼎臣看到文章中最好的一篇。

此刻顾鼎臣早已把暑热忘到脑后,拿着这篇文章便来到同考官们阅卷的联排公暑。

不像顾鼎臣的单间,同考官们阅卷的场所是个大联排低矮平房,其间用屏风作了格挡,很像是考生答卷的号舍。

见到副考官大人驾到,正在阅卷的同考官们纷纷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恭敬的起身迎接顾鼎臣。

“下官拜见顾大人。”

官场的礼仪是最讲究的,一言一行都有深刻的考虑。

通常来说明代官员之间称呼都用官职代称。

譬如张部堂,李巡抚。

顾鼎臣是本次会试的副考官,按照惯例同考官们也应该用官职代称,但他们却用了含糊的‘大人’,是因为副职说出来太不好听,毕竟谁愿意给别人做僚机呢?

如果同考官们用‘副考官’称呼顾鼎臣,其难免尴尬。

但如果用‘大人’称呼,则可以巧妙的避免这种尴尬。

官场门道之多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免礼了。本官前来是因为看到了一篇极为精彩的文章,也让诸位来点评一二。”

说完顾鼎臣便把那份试卷交给了一名同考官,由他们轮流评阅。

不到半个时辰的工夫,十名同考官都看过了文章。

他们啧啧称叹,一致认为这是他们阅卷以来看到过最完美的文章。

“顾大人,作这篇文章的考生理当被点选为会元。”

“是啊,这篇文章,让下官想到了弘治十八年的状元之作。”

顾鼎臣听到这里,直是红到了脖颈。

这位同僚拍马屁也拍得太露骨了吧?

谁人不知,他顾鼎臣是弘治十八年的状元?

“这篇文章确实很好。不过此人能否被点选为会元应当由主考官决定,本官这便派人去请小阁老来。”

顾鼎臣还是很上道的。

他知道这次之所以会被任命为会试副考官,都是因为小谢阁老的推举,故而他对谢慎十分感激。

他对谢慎正是无以为报,又怎么会在这种时候抢谢慎的风头。

“顾大人所言极是。”

众同考官纷纷附和。

顾鼎臣这便吩咐了一名书吏前去内阁通报,请小阁老来一趟礼部。

内阁距离阅卷的礼部并不算远,谢慎得知顾鼎臣请他前去公署,也没有犹豫与李东阳、谢迁知会了一声便出了内阁往礼部而去。

如果说顾鼎臣对文章的点评只能作为参考,那谢慎的点评就可以直接决定皇榜名次。

作为主考官,他的权力极大,故而他只会看一些同考官阅完排在靠前位置的考卷,把这些重点位置定下来。

“下官拜见小阁老。”

与方才拜见顾鼎臣时恰恰相反,这次同考官们是以官衔敬称谢慎,且是用的谢慎的最高官衔——内阁大学士。

官场中的门道学问当真是太多了,一般人是绝不可能全都明白的。

“嗯,诸位辛苦了。”

谢慎微微笑道:“听说顾大人看到了一篇文章极为欣赏,想要本官来点评一二?”

他转而向顾鼎臣望去,言语中满是期待。

这些年来科举的文章他也看了一些,极少有出彩的精品。

能够得状元郎顾鼎臣的欣赏,这篇文章必然是有过人之处。

“启禀小阁老,这篇文章是下官三年来见过最好的文章。想必诸位同僚也是这么认为的。”

此话一出,同考官们心中皆是慨叹,看看人家何大人,这才真的是心机啊。

明着似乎在夸这名举子,实际是在自夸啊。

往前倒三年不就是正德元年吗?他的意思就是这篇文章还是不如弘治十八年他作的那篇文章吧?

“哦?那本官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谢慎聊起袍子下摆,在上首坐定。

顾鼎臣亲自把那篇文章递到谢慎手边。

这篇文章得到了一应考官的推崇,谢慎自然看的很认真,一字一句的推敲。

看完全文后,他频频点头道:“这文章确实不错,作这篇文章的有名仕之风,理当被点选为会元!”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