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节 风雪夜归人(1 / 2)

加入书签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秦淮轻轻念出这一首绝句,一幅意境悠远,令人难忘的画面,在脑海中生成:

青山遥远迷蒙,暮色苍茫、山路漫长,诗人羁旅,夜半投宿人家。

主人家很热情,领着他进入茅屋,安顿就寝。

过了不久,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此刻,诗人翻身靠窗,在万籁俱寂中听到了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

那应该是茅屋的另一位主人踏着风雪缓步归来了。

有点意思,秦淮读了一遍,就过目不忘了。

秦淮的目光越过全唐诗,落在丑玉上面。

这一刻,玉中的白絮,仿佛化作盛唐年间的骤雪,扑到秦淮脸庞。

玉中斑驳分布的碧黛与白絮,纷纷找到了归宿,左边贯彻玉面、张牙舞爪的暗绿色玉痕,变成了一株傲立雪中的老树。

它的树干下窄上宽,违背自然常理。

但没关系,可以雕一株古藤缠绕树干。

还可以雕一只猫头鹰倒挂在藤上。

处理方法太多太多了……

秦某人有一千种方法,让它生动起来。

而右边碧黛色玉连成一团,稍加润色,不就是影影憧憧的山峰吗?

中间一带墨绿,绵延到玉面的顶部,看起来极难处理。

但可以拆成两个部分,靠下的墨绿雕成披带蓑笠、满身带雪的夜归人。

上部分则化作绵延漫长的山路,多余的边边角角,雕成山石、地平线上的一间庐舍……

岂不是很巧妙?

这一切的处理,都是依照玉料本身的走势而来。

顺势而为,最高程度的保留自然趣味。

——这块玉,似乎是为了‘风雪夜归人’这句诗而生!

太像了!

自然产物能与一句诗产生巧合,其概率恐怕是万中无一。

“你看,这块玉像不像这一句诗?”

秦淮的指腹在玉面上摩挲,心生欢喜。

这就是缘分,自古游鱼栖于水,璞玉相逢懂玉人,都是一丝缘线牵其中。

商雅幽幽的坐在秦淮身后,娇躯带球,压在秦淮宽阔厚实的背上,发间的清香如蜜似酒。

听到秦淮的话,商雅摇了摇头。

哪里像了,还是很丑好伐?

难道她和秦淮看的不是一块玉?

“算了,雕出来你才会懂。”

秦淮毫不在意,这块玉原本便是一块白絮碧黛驳杂分布的劣玉。

李老板用它垫桌角垫了七八年,还有数位顶尖玉雕师看过它,但都不屑一顾,并且不想再看第二遍。

哪怕秦淮看它的第一眼,也未想到‘风雪夜归人’。

只是刚才恰巧读到这首绝句,精神一恍惚,灵感迸发,这才在脑海中想象出风雪夜归人的画面。

幽幽雪雾弥漫,山林隐现素装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其他人没有秦淮这一步,自然看不到这块玉的‘内在美’。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一块丑玉,如果没有懂她的玉雕师出现,她便只能垫垫桌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秦淮的出现很关键。

“闪开,我要创作了。”

在灵感迸溅的时刻,就该趁热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书圣王羲之写兰亭序,也是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时候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秦淮推开软软趴在背上的商雅,站了起来。

取出刻玉刀,最终坐在书桌前,桌上铺一张洁净雪白的纸,敛神屏息,端正坐姿,再打开台灯……

商雅悄悄搬来小椅子,欣赏秦淮的创作过程。

只见秦淮先总览玉石。

然后捉紧刻玉刀,随手雕琢掉石料,将丑玉完全从石头中剥离,并修饰成一块长76毫米,宽42毫米,厚度只有19毫米的玉佩。

第一步工序。

损坏掉了三分之一的‘料’。

满桌都是斑驳泛着玉光的废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