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山乡巨变(四)(1 / 2)

加入书签

八月的一天,离家两年的军子从河南回来了。

特地来了趟红石湾,看望爹爹奶奶和二叔王世川一家,恭喜小姑英子考上了大学。

小伙,又比以前长高了几公分,半光的平头,黝黑的肌肤,全身上下散发着一股练武人的英气,和一年前相比就像换了个人。如果在他乡的大街上相遇,王世川都不敢相认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除了气质上的变化,王世川发现军子的生活嗜好也有了太多的改变。

以前这家伙满身的江湖气,嗜酒如命、烟不离手。现在烟不抽了,白酒点到为止,连荤菜都不怎么动筷子了。

原来他在嵩山拜师学艺的那些师傅,都是正儿八经的少林武僧。

师傅们招收学徒有一个规矩,就是学艺期间必须遵从佛家的清规戒律。

结果两年下来,这些佛门的规矩,也就慢慢变成了一种自觉遵守的生活习惯。

“军子,都说你去少林寺当和尚了,这头上也没有戒疤呀?”

那时候的乡下人都是早婚,所以英子尽管是长辈,其实比大侄子家军还小了两岁。看着军子坐如钟站如松的严肃模样,忍不住走上前查看军子的头上有无出家人那样的印记。

“小姑,你抬举我了,我充其量只能算是佛门的俗家弟子,还是个红尘中人。还想娶媳妇,还想发大财,呵呵。”

军子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光头,干尽了杯中的水酒。

“大孙子,斋饭不能随便吃啊。我们信奉菩萨就要信奉一辈子,半途而废的罪过比杀人还大!”

奶奶是个虔诚的佛徒,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会焚佛香吃斋饭。她担心长孙的信仰不够虔诚,便关切的提醒他道。

“奶奶,我没有吃斋信佛!我们武校的伙食就是这样,一年到头的吃下去就吃习惯啦!”

长辈们的关心让军子有点坐不住了,他于是强忍着恶心,夹起一块红烧肉塞进了嘴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在自家的亲人面前,不能再这么端着了。

午饭之后,军子在场院里给家人们表演了几套少林拳法。

翻腾跳跃、棍走龙蛇,虎虎生风,令人眼花缭乱。

“老奶奶,我们家总算出人才啦。一个文秀才,一个武举人,呵呵。家军这拳脚功夫,要是放在动荡的年月,保家卫国都不在话下!”

看着大孙子盖世英雄的模样,王元初老先生满心欣慰的对老伴道。这两年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希望能为国家多培养几个人才。

孙辈当中,大成迷迷糊糊,军子、兵子都务农好多年了,旺孩又还小,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在了毛丫头的身上。

没想到长孙家军能够另辟捷径习武修身,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

老先生的人才观,遵循了儒家思想的“三才之道”。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是为成事。愿意改变人性中的劣根性,自觉遵从一个社会的道德传统和公序良俗,是为成人。

像军子这样的年轻人,既能成事又能成人,在老先生看来,就是前途无量的人才了。

“老王家的祖坟总算冒青烟啦,阿弥陀佛。老爹啊,明天你带上世川、世英,还有三个孙子回趟晏冲,给我们家的老祖坟敬几炷香,向老祖们祷告祷告。”

成子奶奶慈祥的唱了句佛号,嘱咐老伴道。

她的言语里,其实包含了传统社会国人的信仰问题,也就是易中天教授所说的祖宗崇拜。

后辈子孙运道的好坏,都是列祖列宗们积德积福、行善保佑的结果。所以要想运气好,就要多拜祖宗。

如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很多旧时代的乡俗都消失了,唯有祭祖的民风长盛不衰。

除了清明、春节整个家族的集体祭奠,升学、婚嫁、乔迁、远行、甚至买辆私家车,有些人家都会准备些香烛钱纸,到祖先的坟头上祭拜一番,祈求先人的佑护。

很多老人更是把佛家的因果报应和祖先崇拜完美的连接在一起,他们信佛,但更信祖宗,就像成子奶奶那样。

关于祖宗信仰的话题,二十岁的年轻人会不屑,三十岁的时候半信半疑。到了四十不惑五十半百的年纪,却越来越感到祖先的佑护是存在的,祖先崇拜与信佛、信耶稣一样,都是一种神圣的信仰。

人的一生好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往前走,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无论你如何的努力、挣扎,如何的命比天高,到头来都是枉然。

这或许就是命运吧,决定它的很多时候不是你的才华、能力、所受的教育,而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过来的血脉和基因。

“好啊,我也有好几年没回晏冲了。世川,你明天有空吧?”

老先生感叹的问王世川,他觉得二儿夫妇才是整个家族的真正福星。他俩的勤劳、努力和厚道,也把所有人的好运都带出来了。

“有空有空!儿子,明天给老太上坟多磕几个头知道吧,保佑你将来也能上大学!”

王世川今天开心,酒喝得有点过头了,亲昵的抱着大成子的脑袋嘱咐他道。

自己所有的人生希望,如今都已寄托在俩个小儿的身上。

“哦。”成子懒洋洋的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