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新上海计划(1 / 2)

加入书签

“建城?殿下,您……您不会是开玩笑吧?”景县令满脸的不可思议,要知道,建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就算这三者全都有了,可是还必须要有朝廷的批准,否则就算是亲王也没有权力新建一座城池。

“殿下,长江沿岸港口众多,而且自此向南不远,就是台州和温州,那里可都是有名的海港,有必要再淞江这里再建一个港口吗?”谢迁虽然对这里的政事不太关心,但是对周围大概的地理情况还是十分清楚的,在他看来,周围的港口都是现成的,根本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再建一个。

朱厚炜听后却是笑道:“阁老,你有所不知,长江沿岸的港口虽然多,但却只是河港,以前无论海运还是河运,用的都是平底船,所以影响还不太大,但是现在在海面上,跑的都是新型的尖底船,而且船只也越造越大,这样一来,很多海船就无法再到河港停泊,另外长江上的那些港口集中的货物想要出海,也必须要换海船,而这也需要一个大型的海港,因此无论从哪方面,都有建一座新港口的必要!”

朱厚炜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继续又道:“至于为什么要将新城建在淞江,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这里是长江出海口,长江沿岸的船只到了这里,不必再冒险进入大海,直接将货物转移到海船上即可。第二个原因也是地理上的因素,淞江除了东面是大海外。其它三面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更是我大明的主要丝绸产地,将港口建在这里,也正加方便周围货物的集散,若是再向南运到台州或温州,必然会增加货物的成本,因此从长远来看。在这里建一座港口城市也绝对有必要的!”

朱厚炜的一番话,让在座的谢迁和景县令都是连连点头,杨慎和朱秀荣并不关心建城的原因。他们想的是在这座新城建设完成后,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殿下,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建一座新城,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打算如何做?”谢迁这时也被挑起几分雄心,这里是南京六部的管辖范围,王华是南朝廷的吏部尚书,相对于南朝廷的首辅。若是真的能建一座超大型的港口,其它的不说,他的功绩绝对会随着这座城市被史官大加书写,而不会只挂着一个贤臣的名号。现在谢迁明白了朱厚炜说送给王华的礼物是是什么了,也明白了这次南下的意义所在。

“呵呵,建城的确是件麻烦的事,不过只要一步步来。却也并不算太难,首先父皇那里不用担心,我回到北京后,会将这件事的原因解释清楚,他肯定会同意。另外景县令你们这些地方官也要帮忙组织人手。先在这里兴建一个供大船停靠的码头,至于所需要的财力与物力,我已经让青岛、成都那里在准备,很快就会送来,所以组织人手的事,景县令要通知南直隶的郑别驾赶紧准备一下。以免耽误了时间!”朱厚炜满脸自信的说道成都顺长江航线到上海很方便。

谢迁是内阁大学士,他既然都已经同意,那么景县令自然也应该照办,不过景县令听到让他组织人手时,脸上却露出为难之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说道:“启禀殿下,组织人手的事能不能向后推迟一段时间?因为现在刚好是防洪时节,再加上蚕农今年收成不好,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若是再调他们来做民夫的话,恐怕会出问题啊?”

按照大明律法,所有百姓都要服徭役,也就是免费为国家劳动,一般来说每年不会超过二十天,这叫做正役,不过这个天数并不是固定的,每当政府事情较多时,朝廷随时可以增加徭役的天数,这叫做派役,不过正役和派役加在一起,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天,而且派役算是额外的劳动,可以抵消税收。朱厚炜要想建设码头,必然要以服徭役的名义,让周边的百姓前来劳动,不过现在是防洪时节,一般政府是不会在这种时候让百姓服徭役的,主要是担心耽误防洪堤坝的维护。

没想到朱厚炜听到后,却是大笑道:“景县令误会了,我让你准备人手,其实主要是想帮你们,蚕桑业在这两年内,都会呈现一种不景气的状态,苏州府及附近那么多的蚕农,想要靠养蚕养活一家实在有些困难,所以在建设码头时,我准备进行招工,干活的人可以领取一份报酬,虽然不多,但只要肯干活,养活一家几口还是没问题的。我准备从南洋进口一批粮食作为粮食储备用于码头建设,只不过你们却要请一些码头建设的专业人才,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免得日后还得再改建!”

听到朱厚炜的话,谢迁和景县令只感觉眼前一亮,果然不愧是蔚王殿下的手笔,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码头建设的人力问题,而且还解决了苏州府附近蚕农的吃饭问题。只不过这个成本实在有点高,估计也只有财大气粗的朱厚炜能拿的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