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蒸汽机车(1 / 2)

加入书签

1505年(弘治十八年)八月初三,宋应星、孙冠球、方以智、王文素、冯伦、马亮等看着成都工业区机车厂试制出来的首台“蒸汽机车”。

用马车在铁路上拉货固然可行,但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已经掌握蒸汽机技术的穿越者,朱厚炜当然是要把火车头弄出来的。

不过朱厚炜实在太忙,这一次攻坚蒸汽机车他没有亲自带队亲力亲为。他把从百科全书上的关于蒸汽机车的图纸交给宋应星挑头搞攻坚。宋应星是科学院院长,完全有能力完成。

上一次开会后王文素和马亮、冯伦、孙和斗接受任务后,方以智十分卖力,立即带领三十多个科学院和成都蓉城大学的学生开始研究。朱厚炜承诺如果攻关成功,三十多人的科研团队可以得到二千两的奖金,这让学生们干劲十足。

王文素,字尚彬,明代数学家。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约生于1465年,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

他集毕生所学,撰写出四十二卷十二册约45万字的数学巨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以及十二卷三册算学诗文集,为我国和世界算学界留下难以估量的文化遗产。

王文素在《算学宝鉴》中对研究数字排列组合的纵横图的研究,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宋朝杨辉、明朝程大位,可称中国算史之最;该书中加、减、乘、除、开方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运算,均是用珠算完成的,被珠算专家称为中国第一部珠算书。   王文素献身数学,他用30年时间,以“吹开毛孔寻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的认真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劳动著成《算学宝鉴》,得到“数学中之纯粹而精者”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后人通过对其《算学宝鉴》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发现:《算学宝鉴》是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例题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可以说,《算学宝鉴》对当时社会商业、人文等方面的记实,是人们了解明代社会的珍贵史料。也是明代引领当时我国和世界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其高次方程解法比英国的霍纳尔、意大利的鲁非尼早200年,比英国的牛顿、拉夫森早160年。

捣鼓了半个月,设计出了一台勉强算得上是机车的蒸汽机火车头。拉到工厂组装以后显然是设计技术不过关,对于管道铺设没有经验,这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蒸汽机车有些不王文素伦不类。

王文素把用于炮舰的小型蒸汽机直接移植到了火车上,这台机车拥有一个巨大的肚子。机车很高,机车外面布满了各种曲柄和杠杆。和轮船上的蒸汽机一样,燃烧室在蒸汽机的下方,因此整个蒸汽机车极高,足有两层楼高。

这和朱厚炜提供的圆柱形的蒸汽机车图片完全不同。

宋应星站在机车旁边看了半天,没有说话。

王文素有些紧张,这是他第一次独立设计的项目。顺便说一句王文素虽然是数学家,但数学是物理、天文等理工科的基础很多科学家如牛顿、钱学森等都是数学家,所以王文素完全没有问题。他弯腰站在宋应星的身边,说道:“院长,这台机车是我们第一次试制的,还很粗犷。主要是我们第一次在钢轨上跑蒸汽机,没有经验,不敢随便改动蒸汽机的结构。”

宋应星点了点头,说道:“跑起来试试吧。”

呜呜的汽笛声中,蒸汽机车喷出浓重的黑烟和炙热的白雾,渐渐运转起来。

不过令宋应星感到欣慰的是,这台样貌丑陋的蒸汽机车烧煤运转起来后,确实能够带动后面的车厢。机车带动了钢轨上的一辆装货车厢慢慢往前行驶,最后一路加速,在钢轨上跑出了十多公里的速度。

看到蒸汽机车动起来了,宋应星点了点头。王文素他们的第一次尝试能造出这样一台蒸汽机车,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实际上,火车的蒸汽机车的技术难度高于轮船的蒸汽轮机,因为轮船上的轮机可以做得很大,占用空间多一些也无所谓,只要把蒸汽机做大并且搬上轮船就可以。而蒸汽机车是要在极为有限的空间中施展力量,对工业设计和管道布局都提出了挑战。

在原先的历史上,瓦特的蒸汽机刚刚经过改进能够带动转轮设备,18世纪使用蒸汽机的轮船就下水了。而第一台蒸汽机车要到19世纪才由乔治斯蒂芬森研制成功。可见火车头的技术难度远高于轮船。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年1月19日-1819年8月19日),出生于苏格兰的格里诺克,英国著名发明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

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蒸汽机在他之前就有了蒸汽机并不是他看着水壶的蒸汽发明的,1763年,瓦特得知格拉斯哥大学有一台纽科门蒸汽机(Newcomen steam engine),但是正在伦敦修理,他请求学校取回了这台蒸汽机并亲自进行了修理。修理后这台蒸汽机勉强可以工作,但是效率很低。经过大量实验,瓦特发现效率低的原因是由于活塞每推动一次,气缸里的蒸汽都要先冷凝,然后再加热进行下一次推动,从而使得蒸汽80%的热量都耗费在维持气缸的温度上面。

但是要想建造一台实际的蒸汽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782年瓦特的双向式蒸汽机取得专利,同年他发明了一种标准单位:马力。

1782年,韦奇伍德在伊特鲁里亚陶瓷厂大规模采用博尔顿--瓦特铸造厂生产的联协式蒸汽机和伯明翰厂生产的动力机床,进行机械化陶瓷生产。

1784年,瓦特对联协式蒸汽机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使它能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从此之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做为动力。

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

1794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伙组建了专门制造蒸汽机的公司。在博尔顿的成功经营下,到1824年就生产了1165台蒸汽机。瓦特与博尔顿都赚到了不少钱。

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Stephenson又译作史蒂芬孙或斯蒂芬逊等)早年做工,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父亲是个煤矿工人,在蒸汽机房里烧锅炉,全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来维持。

斯蒂芬森8岁便去给人家放牛,饱受风霜雨雪,由于是机械师家庭出身,又是一位煤矿工人的儿子,斯蒂芬森从小熟悉矿井里用来抽水的蒸汽机。

青年时期的斯蒂芬森,常常是白天在煤矿做工,夜里参加夜校学习并坚持自学,同时还替人擦皮鞋,以维持艰苦的生活。

1810年斯蒂芬森开始着手制造蒸汽机车。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被称为"旅行者号",它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