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始末(1 / 2)

加入书签

“什么意思?”

张凌本来胖乎乎的脸上是挂着一丝微笑的,但是在听到了郭教习的话之后,他脸上的笑意慢慢地收敛了起来,目光渐渐锐利,双眼紧紧盯着面前躺在塌上的男子问道:“我们都得死?你知道些什么?”

“她回来了,是她回来了。”

郭教习眼中凶狠的目光如潮水一般退散,此刻的他,目光呆滞,正死死地盯着头顶的天花板,口中喃喃自语道:“我就知道,我就知道的!当时我就不应该跟着老陶过去的!现在她回来了!卷入到这件事情里的人,没有人能活下来,没有!”

“老陶?”

张凌敏锐地发现了郭教习的话里所透露的信息,急忙追问道:“是陶安然吗?”

“不是他还能是谁?我当时早就告诉过他,不要做如此下贱之事,可他非是不听!”

郭教习说着说着,眼眶中开始水汽弥漫,不多时双眼便噙满了泪水,声音哽咽的说道:“若是当时没有那么做,何至于落到如此境地啊!何故于此啊!”

“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凌眉头紧皱,追问道:“郭教习,我现在需要你将这件事原原本本,明明白白的告诉我!”

“我......”

郭教习听到了张凌的话后,转头看了一眼,扫视了一圈其他人,长叹一声说道:“罢了,现如今,为他遮掩,业已无用。况且,现在国子监当中又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若是不将此事解决,恐怕所有人都会寝食难安!既如此,我便告诉你们吧!”

说完之后,郭教习便将事情发生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知了众人。

原来,郭教习原名叫做郭孝义,乃是徐州人士。

八年前,郭教习参加那一年的科举。

身为两榜进士的郭孝义,在那年的殿试之中,因为奏对的成绩十分出色,所以被安排在了国子监,出任教习。

要知道,国子监以及翰林院,这都是官场之中清贵到不能再清贵的部门了。

在这两个部门当中任值的官员,只要是不犯错,那么他们的前途就如同是坐上了缆车一般,只会越升越快,而不会出现开革或者罢黜的情况。

但是,郭孝义却在国子监当中担任了足足八年的教习。

这让与他同年的官员们,都十分的诧异。

八年的时间,一些同学,早就已经从一任知县,做到了一任郡丞,实现了从七品官员到六品官员的跨越。

可郭孝义,却还是在原地踏步,一直担任着国子监的八品教习。

这就很让人奇怪了。

当然,不是没有同学曾经询问过郭孝义,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导致他这些年从未升迁。

可每每谈及此事时,郭孝义只会告诉众人一句“时也命也”,紧接着便不再多说。

官场上,从来都是善忘的。

郭孝义的同学们,见他不愿多说,渐渐地也就都不再相问。

慢慢地,郭教习也就被众人遗忘了。

可是,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有一个大秘密,从未向别人透露过。

本来,郭孝义都准备将这个秘密带到坟墓当中了,可没想到的是,国子监当中竟然出现了鬼啸这样的怪事。

鬼啸,如同是压垮了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使得郭孝义再也无法保守自己的秘密,终于,他选择将这个秘密,告知于张凌众人。

原来,郭孝义在进入了国子监担任教习之后,曾经同另一位教习,也就是鬼啸当中提到的陶安然,关系交好。

曾有一段时间,二人经常在国子监,亦或是城中的酒楼,把酒言欢。

渐渐地,那些普通的酒楼,都被二人吃遍了。

于是,他们对于一个特殊的场地,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这个场地就是青楼。

其实,青楼的主要客源,就是这些有学识,有文化的青年男子。

在青楼当中,那些姐儿们,大多是识文断字,会吟诗作对的女子。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她们,通常陪同的客人,也是那些读书人。

在大玄这个社会,士农工商的阶级分化是很明显的。

姐儿们同以陪同文化人为荣,以陪同商人为耻。

这种观念,在她们这个人群当中,属于普世的价值观。

究其原因,那就是文化人,可以为她们写诗作词,提升她们的知名度。

像前朝,有一位名叫康少游的秀才,因为屡试不第,所以意志消沉,终日都宿在烟花柳巷当中。

起先,他的家产还能支撑他如此消费,可渐渐的,万贯家财散尽之后,他便被老鸨子给赶了出来。

就在这时,他急中生智,为平日里交好的姑娘作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直接将整座青楼的客人及姑娘们统统镇住,这才没落得个流亡街头的结果。

后来,康少游便直接常住在了青楼当中,没事作上一两首诗词,日子过得还算不赖。

到最后,那位康少游染上了花柳病,年纪轻轻便死在了青楼。

他的身后事,据说还是一帮子姐儿们,帮忙操持的。

做嫖客能做到这个份上,这位康少游也是亘古一人了。

当然,郭孝义和陶安然这两位,自然是没有康少游那么大的本事。

但是,这并不妨碍青楼的姑娘们将他们奉为座上宾。

于是,他们二人平日里下了差之后,便结伴前往青楼,寻欢作乐。

可是,陶安然这个人,虽说是有一定的学识,但是他的心眼,并不算太好。

这个人,善于钻营,工于心计。

他和郭孝义一样,同样是两榜进士的底子,并且在殿试时,他的答卷还要比当年的郭孝义强上不少。

可是,落得个跟郭孝义一样的官职,这样的结果,让他心中颇有不忿。

终于,他实在是忍受不了在国子监终日碌碌无为的生活,在一次醉酒之后,他终于向郭孝义和那位与他交好的姑娘透露出,自己想要捐一个官员的想法。

大玄是有捐官的说法的。

那么,什么是捐官呢?

简单的说,就是想要当官的这位,掏出大笔的银子,交到吏部。

吏部在收取了银两之后,会先将这位捐官的,放在一个闲职上面,等到有些官员年龄到了,致仕了之后,便会优先考虑这些捐官的人,让他们接替这些致仕官员的官职。

可是,这其中也是有些例外的。

比如,正经科举出身的秀才和进士们,是不屑于捐官的。

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有学识的读书人,正统的儒家弟子。

儒生的骄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