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三章 继任者问题(1 / 1)

加入书签


  大明小学生正文卷第九百三十三章继任者问题这几个年轻人虽然不算傻,但是毕竟经验不足,严世蕃说出的四个字很容易就挑起了他们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想继续听下去。

  多听几句又没什么损失,几位年轻人大致上都是这样想的,但嘴上还是说着嘴硬的话。

  陆孟观带头喝道:

  严世蕃才说了个开头,却转而又替自己辩解起来:

  「我身为大学士之子,却被秦德威扣留在宁波,宛如苏武牧羊北海,看到你们各家与我志同道合,便好心出谋划策!

  怎奈你们各家安稳多年,管事的已经昏聩无能,用人不当,执行不力,导致功败垂成!正所谓死于安乐也!

  至于秦德威为什么知道你们各家的谋划,肯定是你们派到双屿岛的人员不中用,被抓住后竟然全都如实招供了,这也能怪我?」

  被严世蕃指责家族无能,几位年轻人心里十分难受,陆孟观不耐烦的说:过去的就过去了,马后炮一样的鞭尸有什么用?没看到他们四大家族年轻一代都在重新振作吗?

  严世蕃没给对方太多细想时间,迅速又问道:

  刚才几位年轻人就在讨论这个问题,听到严世蕃问起,便能不假思索的回答,但意见不是很一致。

  杨承闵说:

  张时德说:

  严世蕃稍稍意外,他还以为这帮小年轻已经汇总一个观点,这样他就可以用另一种观点来口嗨了。

  没想到两种观点都摆了出来,不过这难不倒严世蕃,随即就接上了话说:

  然后严世蕃还是不给别人思考时间,紧接着对杨承阅说:「你说秦德威即将卸任,却没去思考他为什么卸任,也没有去思考,向来不在乎人心的秦德威又为什么想要收拾人心!

  那秦德威本来做了三年计划,但现在却只干了一年!是因为朝廷风向对他不利,首辅已经姓了夏,朝廷要收回他这个无人可制约的权力!」而后立刻又对张时德说:「你说秦德威引蛇出洞,也没有去深思秦德威为什么要引蛇出洞!

  那是因为,在朝廷风向不利的前提下,接任的督抚必定不是秦德威的同道人,甚至还会是他的对家!

  在这种情况下,秦德威才会有了尽可能消灭本地潜在敌人的心思!让新的督抚来了后,在地方很难找到有足够强大实力的反秦德威合作者!」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不得不承认,严世蕃言大人的分析确实更加深刻。

  陆孟观突然想起什么,又对严世蕃问道:

  严世蕃急剧的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把这句话圆回来,几个年轻人倒吸一口冷气,不禁想到了秦德威的凶名,难道那些家破人亡的同族遭遇也会落到自己身上?

  几人下意识的继续问道。

  严世蕃胸有成竹的说:「于今之计,我所能替你们想到的自保之策,

  就是你们可以朝廷,控诉和举报秦德威!」

  几个年轻人有点理解不了,也不敢相信,

  严世蕃还是胸有成竹,侃侃而谈道:「我说过,夏首辅回归后,朝廷大势对秦德威已经不利,你们直接向朝廷,那是顺势而为!

  其次,你们也能在朝廷就挂上号,秦德威也会有所顾忌,在明面上就不好动你们了!

  等上书后,你们就迅速离开本地,避免与秦德威过多纠缠,这样也能保证自己安全!」

  几个年轻人又问。

  严世蕃又给出了具体建议:「你们要沿着运河北上,在路上等待新的督抚,他一定会对你们感兴趣的!

  如果获得了新任督抚的庇护,你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复兴家族也不是不可能。」

  几个人沉默了一会儿后,陆孟观突然大喝道:严世蕃很镇静的说:「你们可以去外地找门路投书,这样秦德威肯定不会在第一时间知道!

  或者你们可以交给我,我去急递铺发出去,别人只以为是我发送公文!」

  几个年轻人对视一眼,婉拒了严世蕃:

  我大明讲究言路畅通,上书骂一下即将卸任的督抚应该不是大事,而且地方读书人说不定也能引起朝廷重视。

  而且四大家族在周边府县也有人脉,换到其他县去上书就能避开秦德威耳目,也不用严世蕃经手!

  严世蕃表示无所谓,具体怎样做你们高兴就好,反正他严大爷已经完成了任务。

  秦中堂收到诏书后,又酝酿了两天,就给朝廷写了奏章。

  大致意思就是,在他秦德威之前没有设过浙闽总督,如今东南形势特殊,为了维持政策延续性,希望朝廷继续设立浙闽总督。并且等新的浙闽总督抵达浙江后,他秦德威再交接卸任。

  不容秦中堂不关心,自己开创的局面是否能延续下去,继任者确实很关键。

  正好此时《洪荒纪》的新章节也被紧急赶出来了,秦中堂就把自己的奏本和新章节封在一起,以密疏形式送往京城。

  虽然号称密疏,但是个人都知道这封奏疏就是秦中堂的。毕竟有御赐银章才有资格上密疏,而在整个浙江,除了秦中堂谁还有银章?

  不过秦中堂只是想隐瞒内容而已,又不是为了隐藏身份。

  十多天后,二合一的密疏送到京师,按照惯例御前开拆。

  嘉靖皇帝痛快的收下了《洪荒纪》的新章节,然后就把奏疏发到内阁去了。

  如今的嘉靖皇帝精力实在有限,稍微复杂点的奏疏就不亲自处理了,只管那种只需要批或者的奏疏。

  如今文渊阁中堂里只有三个人入直,比前段时间的拥挤情况好了许多。

  虽然张潮、张璧、张邦奇这三个姓张的辞去大学士的结果,还没有被蛋疼的夏首辅报上去,但张潮直接去了礼部,张邦奇直接去了詹事府,都不回文渊阁了。

  只有没兼职的张璧无处可去,在辞官被批之前,还是只能到文渊阁来入直。

  面对这个局面,夏言觉得形势一片大好,起码独霸内阁已经做到了。就是上面还有个皇帝比较不爽,如果皇帝继续昏迷,那该多好?暂时走不成的大学士张璧要天天独自面对夏言和严嵩,这是一件体验感很差的事情。

  今日张璧忍无可忍的对夏言质问道:

  夏言拿出了首辅的威严说:他很知道,三个大学士同时辞官这件事

  不报不行,但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尽量消解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正在张璧与夏言纠缠的时候,黄锦太监来了,并且带来了一份奏疏。这份奏疏被撕掉了署名的部分,因为每枚银章上的字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嘉靖皇帝和银章拥有者本人才知道,外人是不能知道银章上刻字的。但是阁老们传阅完了这封奏疏后,都明白这是谁写的了!除了秦德威,谁敢这么关心浙闽总督的问题?

  夏首辅对前来传递奏疏的黄锦问道:

  黄锦答道:

  于是夏言便象征性的对其他两个阁臣说:

  只要皇帝不插手,很多事情就很好办!

  但是夏首辅说完了后,严嵩的神情很古怪,而后又提醒夏言说:

  夏首辅知道,严阁老不会平白无故的说这种话,就顺着严嵩的话往下琢磨起来。

  按照大明官场惯例,内地巡抚由吏部和户部会推,而边镇督抚则由吏部和兵部会退。

  新设的闽浙总督面对的是海防,职权近似于边镇总督,所以应该有吏部和兵部共同推举人选。

  想到这里时,夏首辅忽然感到有什么不对?

  等待上任的兵部尚书是秦德威,而闽浙总督又要吏部和兵部推举,那岂不就等于是直接让秦德威指定接班人了?

  夏首辅顿时很生气。

  无欲则刚的张璧嘲讽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