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御园饮宴(1 / 2)

加入书签

大宋绍兴八年元月十三日,赵旉率领南征军将士以及退位后的段和誉回到了临安城。

虽说段和誉已然成了大宋镇南王,但这封王仪式还需回返临安执行方可,毕竟,他是第一任镇南王。

南城楼上,赵构带着邢皇后和上官佳站在正中,随行的太监宫女端着一应仪仗,周遭的守卫也尽皆是全副武装的侍卫军将士。

城楼之下,文武百官默然肃立,城内城外的道路早已有军士站岗放哨,出门在外的百姓都挤在道路两侧,等待着凯旋而归的大宋天兵。

良久,原本还只是一些黑点的南征大军终究是来到了城下。

“列阵!”

一声号令下达,南征军各部立即在城外列起阵势,发出阵阵呐喊。

不明所以的人们被这气势震的一愣一愣的,就连城楼上的侍卫军将士都以为太子要攻城了。

此时,却见赵旉引领着一众将官策马来到城下。

赵旉双手抱拳对城上的赵构道:“启禀父皇,儿臣幸不辱命,一年内扫平大理之乱,诛杀权臣高氏一族,今,大理国皇帝段和誉已然下诏退位,大理国全境归入大宋,请父皇定夺!”

在场众臣大多是一脸震惊,没想到太子真的平定了大理,还让人家皇帝都退位了。

赵构倒是不觉得什么,毕竟锦衣卫如今也要对他负责,赵旉那边有些什么消息,他也能很快知道。

就说那个镇南王的爵位,便是赵构与赵旉通过锦衣卫商量出来的。不过,众臣尚未知晓罢了。

“大理段和誉参拜陛下!”赵旉说完后,给段和誉使了个眼色,段和誉会意,立即上前参拜赵构。

“平身,段卿,既已归入大宋,便要忠心做一个大宋人。西南疆域之安定,朕便交给你了,听令!即日起,擢段和誉为大宋镇南王,世袭罔替,永镇西南。”

“另,原大理国境内,分设云南布政使司,下设大理府,御南府,布施仁政,安抚百姓,朝廷即日起选拔官员,克日赴任!”

“旉儿,率军进城吧,朕在御园之中摆下了御宴,安置好大军后,带着将军们一同前来,朕有要事宣布。南征军将士如何赏赐,你拟订一个奏折,朕直接用印便是。”

城下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傻眼了,昔日无论何事,赵构总是会与他们商议一番方才行事,如今太子殿下刚回来,便已经有两件事不曾让他们知晓就下达明确政令了。

可身为臣子,他们却也不好说什么。人群中的秦桧双眼已然眯成了一条缝,他心内的计划正在酝酿着,在他的计划中,不仅是赵旉,还有那一干主战将领,都会成为历史云烟,大宋必将成为他飞黄腾达道路上的垫脚石。

“传令,大军回营,交割军械后,休憩半月,各自回家陪陪家中父母妻儿,给他们的赏赐,半月之内,孤会让人送到家中。”

赵旉下完命令便带着段和誉和一众将军纵马往皇城行去。当命令传达到大阵中每一名军士的耳中时,喜悦已然充满了这些军士的心头,不知是谁牵头,高呼着:“殿下万岁!”

以至于城内百姓也纷纷跟着高呼起来,原因无他,不过是感念赵旉监国时所创下的政绩,临安可谓是一片乐土。

城南主道附近的一处驿馆二楼上,一名绿衫女子感受着满城百姓的高呼声,心内涌起了一阵自豪,这女子不是别人,正是石城孙婧,在赵旉南下大理城时,她便已然跟随爷爷来了临安。

爷爷在为她能够嫁给心仪之人四处奔波,打探消息,数日前方才知晓朝中有一名将官名叫吴阶,此人师尊与爷爷乃是至交,自己也已然前去拜见过,只是不知何时才能起到效用。

“小姐,老爷传来消息,说是让您准备一番,入宫面圣。”

孙婧心内一惊,怎的刚想到这个便有消息了,还是进宫面圣!

“灵儿,快,为我梳妆!”焦急的她此刻已然没了分寸,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没有一丝准备,不过侍女灵儿倒是心思灵巧,一番收拾之后,便将本已是姿色绝美的孙婧打扮的宛若天仙一般。

主仆二人收拾停当后便出了驿馆,上了门外早已准备好的马车,赶往皇宫。

此时的皇宫御园内,赵构的一应妃嫔已然带着一众臣僚的内眷去往别处就宴去了,仅留下了邢皇后,毕竟一会要说的事可是赵旉的人生大事,她这个生母还是有必要在场的。

“太子殿下到!”随着园外一声通报,赵旉身着战甲,头顶碟形盔,手按佩剑走入了御园之中,跟着他进来的一众武将却是早已将佩剑交给了宫外守卫的侍卫军,头上的碟形盔也早已取下,置于右手之中,抱在侧腰处。

“儿臣(末将)拜见父皇(陛下)。”一众人纷纷抱拳躬身施礼。

“赐座。”

“谢父皇(陛下)。”

“来人,传令开席!”

随着命令的下达,丝竹之声立刻响了起来,只是在听过孙婧的乐章后,赵旉已然对这些宫廷乐师的手法不感兴趣了。

此时,一众南征将官已然和未能出征的将官喝成一片了,其余的文官也是互相吟诗作赋,气氛恰到好处。

赵构转头看了看赵旉,又扭头看向坐在身边的邢皇后,用手拍了拍她的手背。邢皇后会意,转头对身旁的宫女说了句什么,那宫女应声而去。

随后,邢皇后对着仅隔了几步的赵旉道:“旉儿,到母后这来。”

当赵旉坐到邢皇后身边后,邢皇后道:“旉儿,为何看你听这丝竹之声,并不见以往那般享受呢?可是心中有什么事?”

“回母后话,儿臣心中并无什么事情,不过是在石城时,听到一女子所奏之乐,实乃神来之笔,如今再听这些乐师所奏,便有些兴致淡然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