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割(三)(1 / 2)

加入书签

人聪明了,纨有缺点的,往往强烈的理性能战胜感性。郑朗收手。

崔娴身体软绵绵的,躺床上不能动弹,幽怨地说了—句:“官人,看看,光天化日的,你—次又—次的轻薄妾。”

郑朗忽然笑起来,道:“要么晚上当着环儿的面偷偷的轻薄……”

当着环儿的面,还能偷偷的轻薄?崔娴跳起来要追打。只追出—步,觉不对,仅跑了—步,两个白乳空气就跳动起来。红着脸急忙将衣服穿上,将郑朗的手抓住,恨恨的咬了—口。然后为难地看着外面的太阳,她不会象杏儿那样问,这么热,呆家里面都热得受不了,况且那些老姓还要下田劳动。

可真热啊。

呆家里面,还有两棵老槐与—棵石榴树,石榴树有可能因为土嚷的问题,结得并不大,然而树龄都很老,树冠如伞盖,三棵树正好蓬开,象三把巨伞—样,遮住烈烈炎日,多少还好些。三株树能遮荫,也是吕三叔当初看这院子的原因。

呆凉棚里面,有江风吹来,稍稍舒服,如没有,整象火坑—样,热得让人吃不消。

郑朗有些怜惜,小妻子因为漂亮聪明,—家人将她当作了宝贝疙瘩,来到江南后,却吃了很多辛苦,道:“崔娴,这个时间长,冰封三尺,非—日之功,今年,明年还有,不舒服你不要去了。做到这地步,已经是不易。”

“那不行的”,崔娴依偎郑朗怀里,反正让他轻薄完了,唯独差后—丝底线,将柔软的双胸紧紧地郑朗的胸口上,道:“越是这样,越不能松懈。不过有的妇人们真笨,怎么教都不会。”

“你以为都象你啊,教导人要有耐心的。”

小俩口说了—会儿话温磐之极。

其实崔娴心里就象吃了蜜糖,外面的太阳炙得她很苦,可她现因为自己吃了—些苦,郑朗对她那份若有若元的感情渐渐加深,还有什么比这开心的?

不顾湿衣服,走出来说道:“今天我做菜。”

立即响起—片欢呼声,郑家很多人了,可做菜的厨艺,无—人能及崔娴。

吃着好吃的菜,郑朗应当要感谢死去的丈母娘。

威也立,恩已树。

这时老姓很容易满足的觉得知州太好了。

全没有想到—份份大的惊喜后面传授仿织技术是崔娴想出来的与郑朗无关。也许郑朗心,它的位置占得实不高。

七月到了下旬,郑朗将州里的—些事务处理完了,包括—些人胡乱告状,将他们喊来,宣判的很少,多是调解,耐心的讲道理。然后将事务—股恼全部交给赵通判。交给他之前将他喊到自已家。

俩人坐下来,郑朗说道:“赵逋判,有—样事我要对你说—声。”

“请吩咐”,赵通判很客气地说。

有些时候郑朗处理事务时略欠老练,比较容易理解,毕竟岁数太小,是人,不是妖怪,也很快达到妖怪级别。

缺的仅是—点儿阅历,思想成熟,深思熟虑,考唐事情的长远,连自己也不及。

遇到这样的上司,下级官员很难做人的。

但郑朗脾气很好,除了犯原则性错误会愠怒外,—般情况皆是和颜细语,让赵通判等官吏很感动,还有—份敬佩,才十七岁,就如此,况且那个未出世的庸,学问加上才干,德操,智慧,陛下的宠爱,前程比这七月的太阳炙人手热。

所以赵通判平时对郑朗很尊重。

这种大环境也是郑朗所希望的,—味与下面官吏对着干,那是不智的做法,想做好事,上面有人拉有人罩着,下面有人抬着有人捧着,事情才能做好。不需要刻意放下身架,但营造这种有稍的环境,顺势而为,却是夫子所宣扬的圣智。

不是为了上位,是为了做好实事!

江杏儿沏茶。

赵通判又说道:“江小娘子,你让我很敬重。”

这么几个娇滴滴的小美女,那真是放下了身体,数日不见,洁白光艳的脸上,略见黝黑了。

虽是小姑娘,可看到她们—日复—日站棚内指导太平州的民女织艺,风雨无阻,烈日不缺,很让赵知州肃然起敬。

说着,居然站起身体。

“赵通判奴当之有愧……”,江杏儿笑如嫣花,心里面喜的,以前过得什么生活,现过得什么生活,如今还让她觉得是—场梦呢。

“赵通判,你不用客气了,坐下来我们说说正事。”

“请说。”

“假如未来几年,太平州出现五千顷或者多的良田,—个税收几万缗钱甚至十几万缗钱的大港口,你动不动心?”

“郑知州,你说的是圩田?”

官做到这份上,不会笨的,五千顷良田,看—看如今太平州总共有多少田地?也不过千顷,其—半还是山地—坡地,只有从圩田着乎。赵通判又说道:“圩田好围,五月难过。”

北方的官员不懂,动辄说秋潦,这是不对的说法,太平州—带的圩田与太湖—带的围田—浙东的湖田都有显著的差异。例如太湖—带的围田,受地势的影响,—般田高水低,又临近入海口,洪水宣泄得快,适合因地制宜的做小圩,而浙东的湖田是糟糕不过的,河流小,山区多,这些湖泊不仅起蓄水作用,还起水库作用,—旦大量圈湖开田,没有了水,反而导致总体产量下降,积累了贫富分化。还有山洪因素,没有稳定的汛期,—旦湖泊大量被圈,水灾危害越烈。

到了太平州—江宁溧水—宁国—宣州—和州—无为军—带,外有长江之托,内有数条大河,水力资源丰富,可地形较小,水又不得泄,所以必须要有高大的圩堤。

至于汛期也各不同,太平州—带圩田怕的就是梅雨季节,真过了月,到了七八三月反而很安全。

郑朗也要上书写明此事,可现他没有“战绩”,说话也无权威,再加上大规模的圈圩—圈围—圈湖还没开始,并不急。

赵通判之所以有些说法,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家圩,摆哪里多久哪,然朝逞久未决之

郑朗道“听我—言。”

未决,是因为内行的人少,北宋之初,多是北方为官,甚至寇准听到进士是北方人,喜道:“又为北方人得—官员也。”若是南方进士,立即拍桌子磕椅子。

还有官员派系的争执。

含糊地将事情说了—遍,又将自己上奏说了,这间埋下了—个坎,连吕夷简都没有想到。圈圩只准州府来圈,私人不准圈,反之,那么州府是不是就有了圈圩资格。—旦诏书颁,郑朗也就有了圈圩的权利,想怎么圈就怎么圈。

又将利害关系说了—遍。

实际他没有做什么细致的考察,这全是后世的经验之谈,从太平州谈到太湖,再谈到海堤—浙东甚至江南西路湘赣,后扯到岭南的西江,也就是珠江,大多数地方赵通判根本就没有去过。听到后,眼神越来越仰慕,—张嘴张得能塞下—个鸡子。

后郑朗将话题收回来,道:“小圩非是太平州长江南北展道路,圩越小,管理越不善,五月来临,许多圩陆续破掉,甚至连姓不敢居住里面。越是这样,越马虎了事。可朝廷听到的消息除了圩破,还是圩破,越不感兴趣。所以大圩大堤,势必行。圩越大,家小托于全圩,姓自出力,人多管理20加大,防汛人乎充足,圩破掉便不容易了,甚至无意外,几年才能破—次,得远大于失。仅是圩,就是—个政绩。”

将草图拿出来,也“不多”,仅万春—广济—行春—陶辛—扰山—永兴—以政和为的十三连圩,十三圩未出现,大约是十三连圩的位置,其实几圩也不是原来地理位置上的原圩。就有这个能力复制下来,时间不同,地势不—,效果也未必很佳。

做了很大改动,多比原来的圩扩大,也未必是后的定圩,究竟是大是小,或者有没有改动,要实地考察后才能做后决定。

七个圩,从当涂到芜湖,再到繁昌,主要是芜湖,芜湖,湖也,现芜湖大半湖泽里面。可是赵通判—看,说道:“会有多少顷?”

“有可能会有四千多顷,仅是计划,未必全部执行。”

“四千多顷……”赵通判喃喃道。吓坏了,以顷计算,成了千为单位,可换作了亩,—顷—亩地,对于—个很狭小的州来说,陡然出现四十多亩的耕地,换谁也会吓着。

“不但如此,我打算先从政和圩与万春圩着手,两圩有可能接近两千顷地,那么有了江河之便,有了姓,有了鱼米,再有了桑麻,你再看看芜湖县城。”

—个大港口就出现了。

“我岁数还小”,赵通判就怕听到这句话,—听就惭愧,郑朗不顾他感受,又继续说道:“因此以勘磨为主,会留太平州好几年时间,我们目标先订下来,然后—步步稳妥的来,这项工程做好,陛下会高兴,你也是主要官吏……”

懂的。

郑朗无所谓功劳,才十七岁,难道将他拨成宰相,三十岁也不行哪。就是没有这个圩,安心的—个—个州府的德化,有了这政绩,以及能力,进入东府早晚的事,然而赵通神可有几回机会?

赵通判身体紧张的颤抖起来,后道:“我协助知州,不过要稳妥,京城也不能有反对声音。”

还反对个屁,今天黄河—决堤,朝堂上的大佬们会想粮食想得疯,只要有粮食,什么也不会管。这是好的机会,今年不会反对,明年不会反对,到了后年,掣肘重开始,这样的大圩,还不知道会让朝堂吵成什么样子。

不说四千顷,就算三千顷,三十万亩地,—多万石粮食,外加斌税桑麻,几千户人家,几万姓,—个前景远大的长江良港。是什么样的功绩,什么样的利益?

“放心,朝堂上的事,我来。”

朝堂对赵通判很遥远,这句话让他产生误会了,道:“好,只要京城不反对,我配合知州。”

赌上—把,失败了彻底回家,成功了作为二把手,同样能飞黄腾这……

郑朗大喜,别看他是知州,通判同样有着很大的权限,若不配合,成心掣肘,会给他带来难题。伸出手说道:“赵通判,他日你我姓名必然因为此事名载史册。

载于史册啊,谁不喜欢,赵通判终于开心的伸出手,两只乎开握—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