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战(上)(1 / 2)

加入书签

郑朗书奏没有到京城,赵祯已经下令松开刘家的包围。

对军事不懂,可不能忽视京城这群大臣的智慧。

先是贾昌朝进言,汉杀李陵母妻,陵不得归,而汉悔之,先帝厚抚王继忠家,卒得其用,平事未可知,而先收其族,使果存,亦不得还矣。

汉朝杀了李陵,李陵不能回到汉朝,平空折损了一员虎将。宋真宗厚赏王继忠,王继忠仍在契丹,但为两国和平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然后任布等臣子纷纷进言,更莫明其妙的是富弼,想像力丰富,说道,平引兵赴援,行不淹日,以奸臣不救故,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

敢情他将杨业的故事搬了过来。

事后郑朗差点气疯了,两人共事很长时间,郑朗也没有客气,写了一封信,狠狠地将富弼批评一顿。你是知谏院的言官,进谏可以,但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凭想像力进谏。

于是赵祯下诏解去刘府的包围。

前面刚解围,郑朗奏到,赐平及元孙家绢五百匹,钱五百贯,布五百端。这时候郑朗还没有将刘平血战真相还原出来,先做小小的赏赐,以作补偿。

赵祯已经隐隐知道更多的真相。

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最令类的领导人,不是没有智慧,只是性格宽厚仁和。

随即下达罪己诏。

是郑朗写的小纸条,上面只有十五个字,吴起吮脓,唐太宗哭祭。陛下,下罪己诏。

说的两个故事,有士兵腿上长了脓包。吴起亲自为士兵吸吮,其母闻听后却号淘大哭起来。不是好事啊。吴将军对我儿如此,一旦开战,我儿必奋不顾身,也必定会牺牲。

李世民征高丽无果。回来后遇到大寒天气,冻死数千人。亲自为士兵哭祭,而民不怨,士更为李世民所用。

三川口一战。范雍、刘平、李士彬出现一系列指挥的错误。朝堂也出现了错误,包括赵祯在内。

因此郑朗让赵祯将责任揽下来,不就是罪己诏吗?说罪己诏,仅是承认一下错误,百姓反而更爱戴,大臣也会更惭愧。士兵也会更感动。一道诏书,会产生许多良性作用。

接着郑朗第二道第三道奏折呈来。速度很快,远胜于历史上的速度,也更接近真相。郑朗的加速,使得一系列事件全部加速,包括王信。

黄德和的逃跑,连带着裹走许多将士逃跑,连刘平儿子刘宜孙也被黄德和的逃军挟带之下,带出战场。黄德和逃跑至甘泉大掠百姓,有败兵到来,黄德和问刘石所在,败兵说,言战时相失,不知所在,或者以为失亡多,不敢归,已降贼。

这是最初给黄德和联想翩翩的由来,听罢黄德和大喜,说,刘平降贼已明,我当奏报朝廷,你我皆转战有功,我会给你嘉奖。卒喜,出营扬言刘平降贼。

其实这个士兵是随着黄德和逃跑时,从中军一道逃出来的,随后战场根本一无所知。

刘平寨破,逃出来一个蕃将叫吕密的,附从黄德和,说亲眼看到刘平被李元昊捉住,这是他猜测之语,以吕密的武力,能得见刘平被捉住,也在刘平附近,如何能杀出来?但黄德和更喜,厚赏吕密,又作奏折说,贼以生兵冲破大阵,臣与刘平等阻西山为寨,再接战,而平败降贼,臣等不受屈,力战得出。

第二道诬奏与第一道诬奏有冲突,但黄德和也不管,我说了什么,只说刘平投降,我劝未听,所以带兵杀了出来,也没有说过在西山为寨的事。这时郑朗已离开开封,并不知道。

如果郑朗没来西北,还发生一件事,不但吕密,刘平手下勇将王信也杀了出来。他倒是亲眼所见刘平被抓住,但其恶刘平被抓,这是耻辱。所以一直没有说出真相。

逃到延州后,范雍派他前去鄜州,黄德和与张宗诲问刘平下落,王信恶其被执,于是说李元昊派李金明来约和,刘平让账下李康往答,元昊让刘平亲自面谈,刘平乘马入贼营,从者不得入。

他不是恶意,想一想,一个堂堂的鄜延路二号长官战争时被抓,朝廷丢了多大的面子。这是孤身一人,无奈被捉。

黄德和便说,我已经说刘平降贼,马上朝廷要制狱,赠你银钗,你逃跑吧。

这时候刘平两名手下已经从金明寨逃出,范雍也没有反应过来,只知道王信撒了谎,派人拘拿王信。会天寒,王信写信给刘宜孙说,我从太尉,与贼战不利,太尉为了将士安全入贼中与贼约和,生死不明。今天有人说太尉降贼,信当以死明之。今衣装为贼所掠,少有所济,我当力保太尉一家。

为将士约和被捉情有可愿,比在战场上活捉形象也更正面,不然刘平一家很有可能被朝廷满门抄斩。

文彦博与庞籍二人说刘平被杀害,朝廷也没有再过问王信。毕竟那时候王信名气还不显,延州要认真追究,麻烦很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王信看到朝廷说刘平牺牲,西夏人也没有宣扬刘平被捉的事,王信于是隐而不说。数年后传出刘平也陷于贼手,那时候王信已死,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就没有追问他有没有撒谎。

倒是王信本人因为此事,耿耿于怀,知耻后更勇,又吸取刘平的教训,成为宋朝的名将。

郑朗到来,没有发生这么多故事,但王信到了延州,听到黄德和的事后,立即上书,还是说刘平约和,但证实黄德和是诬奏。

王信的话是真是假不能确认,但黄德和肯定是诬奏了,赵祯气愤之下,命郑朗派人立即将黄德和、吕密二人押到京城。

诏书未到三川口。

夏守赟主动请往西北,命宣徽南院使陕西马步军都总管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其在西北的儿子夏随为缘边副招讨使。

下明诏让郑朗代天子于三川口埋骨处祭拜烈士,抚恤烈士家属。赐刘平郭遵石元孙等牺牲重将子孙官职。

但没有想到又一场战役在三川口发生。

……

卢守勤说道:“撤向延州城吧。”

黄龙川滩头离延州很近,不到十里路。

郑朗没有理他。向探子问道:“敌人有多少。离这里有多远?”

“大约有三四千人,离这里仅三十里路。”

“迎战。”郑朗说道。

撤离他不甘心,虽然五龙川离延州城很近,但这近三千人马多是步兵。仓仲之下,未必能一一进城。

他心中也感到古怪。似乎史上元昊自金明寨离开后,迅速返回国内,准备发动下一次进攻。

范雍害怕他出事。苏克青也怕他出事。察问刘平真相的同时,苏克青率几名精干的小卒骑马出了土门,没有本事深入到横山打探,但在土门听到一些消息。

元昊撤出土门后,安顿掳来的百姓,自土门起。渐渐解散军队。毕竟这么多将士在一起,仅消耗一天就要浪费大量粮草。当真象范雍奏折里所写的那样,耐饥寒?

是人总得要吃饭的,是马总得要吃草的。

何来的这支军队?

李康伯说道:“要么在哪里迎敌?”

指了指刘平那几座营寨,破烂不堪,但起一些作用,又有居高临下之势。

“休得言!”郑朗喝道。

看似好处多,有居高临下之势,西夏人全部是骑兵,在五龙川这个平原上更是他们所长,但不是如此,新败之下,士气没有恢复上来,一旦撤上了那座矮山上,有可能真的会大败。

李康伯不敢言了。

郑朗说道:“将狄青与杨文广喊来。”

这是他最大的倚仗,两人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否则郑朗都想将这前来的三千四敌军来一个包饺子。

众人不知道郑朗的想法,更没有将狄青与杨文广高看,看到郑朗冷静,心里面皆想到,好大的胆子。

狄青与杨文广带了过来,郑朗说道:“有一部敌军大约三四千人,直奔我方而来,现在离这里仅有二三十里地,你们怎么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