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在路上(四)(2 / 2)

加入书签

此人是党项人。跟了王德用姓氏也姓了王。暗中将党项人与这群人做了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

赵保走过来问:“郑相公,我们以后会不会做宋朝的官?”

宋朝话说得不标准。扭口。但能将意思表达。

郑朗却笑了,以前将他们放在倭国不知道天高地厚,放在杭州也是置于孤岛之上。来到京城时久,终于知道宋朝的繁华。但这个繁华需要钱帛来享受的。想要钱帛,他们没有本事经商,只好升官。

说道:“可以。只要你们立功,不但可以升官。我还可以派人将你们家人接到我朝来,享受这个富贵。”

“好。”赵保猛挥粗大的胳膊肘儿,将郑朗的话传达下去,七百几十人欢声雷动。

但郑朗心中有数,这些人是做强力炮灰存在的,能活下来的仅是少数。一旦到了京城身为武官,只要过几年辰光,沾染贪图享乐的风气,那不是勇猛的女真战士,甚至连西军都不如。

等于是一次性的用具,用完了就失去作用。想用得更长久一点,就得不能让他们沾染贪图享乐的风气,保持在北方的野蛮与凶狠。所以来到京城后,郑朗一直将他们关在军营操练。也不会让他们在京城呆很长时间,自己走,他们也要走。

无所谓。

对刘轩睿、常明德与王勇说道:“你们暂时与他们住在一起,经常操练,做一个预热,然后我带你们去西北。”

“喏。”

时光过得很快,陕西的首长还没有决定下来,但郑朗知道一旦决定,他就是离开京城的时候。于是又上了一奏,关于西边田地的事。

宋朝的军田严格来分,有好几种。

屯田,多在河北处,甚至将水稻引到北方种植,收成不高,每亩不足一石,但利在蓄水,限制戎马,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所以渐渐没落,随着契丹敌意不强,这些屯田从国家直接经营方式渐渐转换为租佃方式耕种。

营田,例如种师衡在青涧城的垦田。将地开垦出来,雇贫困户耕种,然后交纳课租。这种营田一开始有积极意义的,但从开始时就披上谋利的影子。一旦想从它身上赚钱,什么事都变了性质,渐渐暴敛于耕户。西北之地靠耕种为生的百姓不多,但也有,成了谋利性质,会有一些武将利用军队的威压,强占民间耕地。后来范仲淹与韩琦先后上书请罢。不要这些营田所得,以免产生民族不和的矛盾,使边境情绪紧张,百姓与朝廷产生对立。

还有弓箭手田,弓箭手不给薪水的,可是战争时多有危险,有时又为了军事任务,调离家园,损害其家,于是给其地让其耕种,补助家用,养家糊口。

又于淮河以北选膏腴之地,设牧马监地,当作马场,然而多被豪强侵占。

郑朗说的正是营田。

宁肯国家多出一些财帛赏到西北,也不能让营田苛剥佃户。

不能让它成为百姓与朝廷的矛盾根源,只要没有弊端,好处立即彰显,粮食出自西北本身,与从江南运来,仅是运费,就会是天价。一斗米运到延州,有可能运费与损耗达到三四百文,是米价本身的七到八倍!

与晏殊说了。

晏殊有些惊讶,以前就没有想到后果,想了想,说:“行,我立即用西府的名义命令陕西各地营田课租每亩不得超过一斗,更不得侵占民田。”

郑朗眉头还是紧锁。

“难道这样还不行吗?”

“晏相公,即便命令,未必有人遵从,还是请示陛下,下诏书吧,诏书比西府命令更管用。并且,算了,不说了。”

“什么?”

郑朗就是不回答。

他想到的更多,营田只是解决之道的一部分,若是整个陕西羌人与蕃人全部开垦呢?

授他们技术,给他们马牛,朝廷可以出资从吐蕃等部族购回一批战马,将军中不好的劣制马匹赐赏给有功的弓箭手与忠于朝廷的蕃户,但不准他们宰杀,而是用来耕地的,扩大耕种生产。

只要乡兵补充,朝廷还会派兵,但没有以前负担沉重。只要耕地扩大,陕西粮食差距不会太大。减少专营的伤害,也不用吃一些无良商人给的霉米陈谷。

可一旦诏书下达,里面猫腻会有很多,有的将领胆大包天,会将良马当作劣马,售给蕃户,贻误战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诏书下达,但陕西的长官还没有决定下来。

只要赵祯一提,准得冷场。

郑朗看着十几个大佬,不知说什么好,最后说道:“陛下,臣有一策。”

“你说。”

“不如正式将陕西分成四路,以韩琦管句秦凤路部署司事兼知秦州,范仲淹管句环庆路部署司事兼知庆州,庞籍管句鄜延路部署司事兼知延州,并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

“那么渭州呢?”

“泾原路让臣去吧,况且臣呆在西府,也有些不自在。”

十几个大佬莞尔一笑。

一群老头子,最年青的也有四十多岁,郑朗放在里面,是让人感到太奇怪。

但去渭州不同,虽然这一职是主管一路政军财,郑朗有了政绩,又是以西府副相之职前去的,不显得唐突。

实际上早想将郑朗调到西北,就不知道如何安排,还有首官之职久而不决,也就没有想到郑朗的职位。

郑朗又说道:“将陕西正式划分四路,是权宜之计,西贼势大,合兵一处,唯恐不及,分兵四处,更是自寻死路。如今没有合适的领首之人担任陕西长官,只能临时划分。以后想要真正剿灭西夏时,必须四路合一,统一行动。”

郑朗提前数月还原历史,弊端很多,宋神宗时加了临洮路,变成五路军队,各不相统辖,藩镇割据的危险没有了,然后大败也产生了。

但眼下对他有好处,韩琦与庞籍、范仲淹太猛,自己没有本事说服他们,不如各干各的。以前陕西四路概念很模糊,虽有四路之议,实际归陕西总管,然而缺少有能力的长官,这个总管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

既然不能发挥这个总领的功能,朝廷悬而未决,最后还不知道派了一个什么人过去,索性将这段历史提前数月还原。

至于原来的王沿,此时为枢密直学士、右司郎中,继续做你的郎中吧,西北不是你玩的地方。

诸人沉思,几个人选没有问题,韩琦于渭州数千百姓拦马责问,再去泾原路不合适了,而且激进,放在其他三路也不大放心。范仲淹正好在耀州,换一下任,就能解决问题。庞籍也去了陕西很长时间,不是生马子。

但是章得象狐疑地问:“范韩二人岂不是有过不罚,反而成了升迁之举?”

“章相公,那你就找其他的人选吧。”

找谁?

除了这几个人外,找谁都不放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