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四十四章 曹国舅(2 / 2)

加入书签

真正懂经商的官吏未必有几个,但将钱往口袋装个个皆会。到时候,朝廷未必会盈利,相反的,将商人,特别是真正纳税户中小商人,会有许多人在朝廷这个庞然大物压迫下纷纷破产,将他们的损失用在浪费上,用在贪官墨吏上。天下汹汹,朝廷也未必会盈利。

事实王安石种种变法当中最失败的就是市易法与保马法。

不提违背先进的商品自由经济,站在国家的立场,商品自由经济,国家受益并不大。但动用这么大的成本。一年仅盈利十万缗值得吗?就是那些破产的中小商人一年交的商税最少也有几十万吧。而且一旦执行,那些权贵们会怎么样想?想到此节,郑朗脸色能不发白吗?

不但郑朗,除非发改委的官员,除非一些留给子孙的官员,只要有良心的官员,想到此节。心中都会紧张。

郑朗的新商税法截然不同。

它的争议也不小,但想收益,勒令下面官吏紧一紧,收益会立即见效。朝廷并没有动用任何成本。其次有效的保护了一些中小商人,减少他们被酷吏勒索的机会。简化政令,甚至能减少各州县一些不必须商务所的存在,也减少了小吏数量。

慢慢的。也有其他大臣会意。

吕公著说道:“介甫,三思啊。”

王安石脸上也涔出一些汗水。嚅嚅地问:“它是错误的?”

“也不是错误的,比如三司虽改制,仍冗余,于三司内设条例司使之简化,是一项好的条款。还有均输法,不分权给条例司,条例司负责监督三部,而将权利下放给发运司,以粮食为主,其他民生用品为辅,会有争议,然民以食为天,绸贵了可以买棉布,棉布贵了可以买麻葛,但谁都不能一天不吃食物,反对声音会渐渐平息。最终能替国家少敛一些财帛,主要是节余更多的冗费。一进一出之即,十分可观。”

唐介想说话。

郑朗一摆手道:“子方,参知政事乃中书副相,非是御史中丞。”

别要整天吵了,做点实事吧。

几个年青一点的臣子全部低下头窃笑。

唐介本来让王安石在朝会上不阴不阳的一句话气得要心肌埂塞,再让郑朗这一臊,结果第二天就气得背疽发作,不久去世。与郑朗无关,主要是王安石历历数数气的。

郑朗又说道:“这条均输法虽以前我想过,然怕争议,况且庆历之时,国家弊端也没有这么严重,因此没有细想。诸位,如何执行,既利于国家又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大家可以献策献力。”

赵顼也回来了,用不解的眼神看着郑朗,郑朗又写了几个字递过去。

赵顼对条例司不大感冒,但对均输法与市易法皆产生了兴趣,至于伤害了权贵商人的利益,与他有何干系,他要的乃是国家富裕强大,而不是张王李赵刘家富可敌国。

于是郑朗递了一个小纸条,让赵顼回内宫询问太太后,太后,皇后,并且将均输法与市易法细则讲述一遍,看她们反应如何。

赵顼一时未反应过来,兴冲冲地跑到内宫讲了一遍,并且做了乐观的推演,想一想,全国一年有多少商业盈余,郑朗说商税征得好就能征七八千万缗,那么最少能赚一亿两亿缗,只要敛其中的一小半,国用马上就丰足起来。

还没有说完呢,三个女人就嚷了起来。向氏如今还没有发言权,曹太后只能劝说,高滔滔可没有留情,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斥。并追问是那个混蛋大臣出的馊主意。

一时半会解释不清楚,赵顼被骂得灰溜溜逃回来。

郑朗第二张纸条上写了两个名字,第一个名字乃是向皇后的父亲向经,第二个名字乃是鼎鼎大名的八仙之一曹国舅曹佾!(非虚夸,乃史实也)

外戚嘛,赵顼仍没有看明白,想了想,将身边一个老太监喊到一边询问。老太监一直站到现在,当然也隐隐猜出五六分,压低声说道:“两位国丈家皆有经营。”

赵顼脸色灰暗了。

曹高向三家皆有生意,因此郑朗推行市易法时,有意用股契对三家做了退让。

这个过程中不可能郑朗私自跑到内宫找高滔滔面对面谈心,皆是借给赵顼侍讲时对屏风后的高滔滔传达,赵顼很清楚。但能让郑朗提起,身边随便问一问太监都知道的,这两家生意做得有多大,可以想像到的。

也就是说,若说这些顶级大贾与豪门是国家的蠹虫,岳父与曹国舅两家是其中最肥的两条。

郑朗又笑了一笑,道:“陛下,还有诸工,既然如此决定,大家且散,如何决议,有好方案请拟条呈。”

中书还有一大堆事务要忙呢。

赵顼又抬头看着郑朗,什么决议啊,自己刚才离开了,不清楚。郑朗道:“陛下,留介甫下来向陛下禀报吧。”

王安石留了下来解说。

郑朗心头长松了一口气。没有怪王安石,想国家好,急得。但最害怕的就是王安石固执,即便是自己,也未必能劝动。还好,结果不是太悲观。也庆幸,少年时做的决定有多英明,否则现在朝堂上一个王安石,一个司马光,就是自己,也够喝上一壶。

京城开始对均输法产生一些争议。

这个问题不严重,实际史上均输法虽反对声音大,支持的人同样很多,包括保守的小苏苏辙,保守的大程程颢。到了青苗法,改革党进一步分流,再到市易法,改革党所剩无几了,仅剩下少数几个孤家寡人。而且因为北方旱情,今年粮价出现一些上扬,也给了均输法通过的好时机。就在这时,西北再度传来噩耗。

郑朗的“苟和”赢得大多数士大夫的赞成。

以和为贵嘛。

不过略不如梁氏的意,梁氏想用一个土门就换回整个绥州,郑朗也妥协了,一个土门代价太小,将土门周边西夏占有的二十几个堡砦一起交还给宋朝,绥州你拿回去。诚意也能说是十足,梁氏却不满。

秘密调动数千精兵进入西使城,突袭甘谷城与鸡川寨中间的刘沟堡。剖开历史真相,宋朝兵将实际真的不软弱,多次以少胜多,可上面苟和,主动出击的次数少,显得看上去很“弱送”,这就造成一个局面,一味的被动防御。但边境那么长,仅是防御,也注定多次战役是成了以少敌多局面。不是每一个将领皆象三种杨文广那样。刘沟堡守将范愿就不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兵,战败,刘沟堡,一千多名宋朝兵将一起被西夏人屠杀,掳掠不可胜数。

接到前线奏折,赵顼大怒,在朝会上拿着这份奏折不停地在桌面上敲打:“这就是朝廷一年花几十万换回来的结果吗?难道夏贼比辽国还强大吗?”

给了契丹钱帛,契丹也能算是老实,虽在庆历时敲诈过一回,并没有真正出兵相向。然而西夏呢?

有的人想说,只要将绥州交换给西夏就平安无事了,但在赵顼暴怒之下,一个个皆不敢作声。

赵顼又看着郑朗,问:“郑卿,你保荐的那名大将位在何处?”

“陛下,他非是将领,也是士大夫,进士出身。”郑朗举起牙笏答道。不能让赵顼将王韶定成武将行列,否则王韶以后会很悲催。

“不管他是否是士大夫,他有军事才能吗?”

“臣认为他有。”

“他在何处?”

“此时在麟州。”

“下诏,让王韶率五千兵士,出击银州,不管是攻那一堡寨,朕要他夺下此堡寨,尽毙贼兵,还我大宋之威严!”奶奶的,凭什么只准西夏侵犯大宋啊,难道我们不能反击吗?以直报怨,以牙还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