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一统前夕(2 / 2)

加入书签

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见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他的死,意味着蒙古人最后一个挽救的机会,都丧失殆尽。

原本汝阳王察罕帖木儿,和宰相脱脱帖木儿,一武一文,一个在朝外镇压义军,一个在朝内调理朝纲,互为应援,好不容易拖住了元朝飞速下滑的势头。

察罕帖木儿请辞,固然有大势不可挽回,以及自家女儿赵敏的劝说,却又未尝没有看到脱脱一朝身亡,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之东流,才导致了心灰意冷。

元廷文武两大支柱既去,剩下宠臣哈麻当道,不理国事,只知道进献玩物于皇帝。

纵然还有一两个有志之士,如朵儿只,月鲁不花等人,独力难支,无法和哈麻相互抗衡。

一边是蒸蒸日上的明教,一边是每况愈下的蒙古人,在众多有心人的眼里,天下大势,愈发明朗。

起初的时候,明教军队刚刚攻下建康府,攻略江南的时候,江南的士绅们都还都是有心观望,害怕自己压错了宝,不敢轻易贸然行事。

结果北方元廷自己太不争气些,元帝亲小人,远贤臣,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让人大失所望。

等到脱脱身死,汝阳王请辞的消息传遍天下后,一时间,江南各地士绅,纷纷向明教义军请求出仕,并且极力配合他们的军事行动,安抚地方。

有部分士绅在投靠当时南方明教义军后,向名义上的头领朱元璋进言道,“君是天下英雄,怎么能够屈居于一黄口孺子教主之下呢?”

“况且纵观历代,前汉之黄巾,后宋之方腊,以教义笼络人心者,虽如星火燎原,势不可挡,然其力竭亦速,终究贻笑大方。”

这伙人的话里话外,都在劝说朱元璋脱离明教自立,好捞取一个从龙之功。

毕竟此时的明教上下,各个阶层的位置,都已经坐满了人,就连朱元璋,也不过只有一个凤阳坛坛主的名头。

凤阳坛只是从属于洪水旗的分坛,洪水旗也只是五行旗之一,五行旗之上还有五散人,四法王,两使者,最后还有一位教主高高在上,俯视明教天下百万教众。

这些士绅们投靠朱元璋,想要爬到教主小昭的身旁,也不知道要等到那个马年猴月哩;

还不如一心一意教唆朱元璋以下克上,脱离明教自立为王,万一最后成功了,岂不是美滋滋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怀中揣着明教独一无二的国公印绶,以及册封他为副教主的旨意,眼中寒芒暗藏,随手就把这伙人卖给了明教。

如果小昭这位明教教主,对明教中下层掌控乏力,还是几年前,各方义军还是各自为战的那个局面,说不得他还敢如此行事。

然而此时不比往日,小昭身负“明尊降世”的光环,在明教中的名声之高,受到的尊崇之甚,简直让人心惊。

他如果真的受了这伙人的蛊惑,想要自立为王,只怕到了最后,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小昭接到朱元璋的暗中通告,轻声呵呵一笑,下起手来却毫不手软,乱刀斩乱麻,一口气也不知道杀了多少,心怀二意的江南士绅。

这一次的血腥杀戮,也终于让天下人知道,什么是才是真正的魔门作风,魔头典范。

也让小昭在士林中的名气,降至冰点,连带着她在后世的名声,也是毁誉参半。

然而时间在继续,士绅们即使再如何不满意小昭的态度,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为小昭这位“大魔王”费心尽力,成为她麾下,一个个合格的九九六制社畜。

经过两年时间的发酵,江南筹集军粮,器械无数,江北义军亦整顿成了一支,能够在正面作战中,堂堂正正击败蒙古军队的精锐部队。

至正十五年夏(公元1355年),中原大旱,颗粒无收,和江北明教义军对峙的蒙古军队,更加军心涣散,混乱不堪。

李思齐对此情况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此时刚刚投入明教不久,被小昭直接提拔至身边的刘基刘伯温,见此情况,便向小昭建议,南北合力,北伐元廷,正当其时。

小昭从善如流,接受了刘伯温的建议,下令以吴国公朱元璋为统帅,统领明教天下军马,各方义军,共同协力配合,即刻北伐。

务必要做到,一战功成,完成自宋亡以后,天下汉人,念念不忘驱除鞑虏,恢复汉人江山的愿望。

朱元璋凛然受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