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不一样的孩子(1 / 2)

加入书签

伟大的人,往往生于平凡。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如果说一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于常人的理性、睿智、沉着。

有的人会说他孟婆汤灌水了,也有人会说他天赋异禀,还有人会说他外星人转世。

于埊没有这么特殊的身世

他只是从出生开始,就能记住所有事。

有什么用呢?

没用

他能看到一切,能记住一切,但什么都阻止不了。

例如出生时候,被血水糊满脸,被任人摆布的逗、抱、亲、捏,例如不自觉的还是会尿床,拉裤兜里....

越是能记住这一切,越是活在恐慌和无措里

所以,等到于埊三岁的时候,所经历的一切,差点让他以为,人的一生,也就是这个鸟样了。

于是,于埊是一个外人眼里,理性,睿智,聪明的好孩子,在爷爷奶奶眼里则是一个理性,睿智,聪明的天才,在父母眼里,是一个理性,睿智,聪明的....怪物。

同样的评价,却是不同人感同身受的观感。 幸运的事,父母依然爱他,他也依然信任和亲赖父母。

这或许是在于埊承受了那么多屎尿屁的屈辱,光着身子任人摆布的无措,大脸盘子大胡茬子贴脸杀的无力之后,仅存下来的对亲情怀念。

真的是极其不容易。

于埊的父母,都是普通人,真的是普通到不能在普通的人,没什么身世背景,于埊爷爷那一辈,是从外地逃荒来到这个城市的。

听听,逃荒,但凡有点背景和经济能力,谁会选择举家逃荒...

这也是于埊父亲为人诚恳亲和的原因之一,农村来的孩子,从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就只剩下实在了。

母亲也是类似的情况,而且性格温柔恬静,延伸深处透露着一丝丝的坚定和执着,又不失俏皮与可爱。

父亲当时的一个同事,是母亲的校友,就这么一撮和,一次见面就成了。虽然也有磕磕绊绊,但总算结果是美好的。

双方父母都不是富贵家庭,也没有运气好到爆中彩票大奖,所以生活上并没有那么宽裕。

婚前贷款买了一套房,在宣传上敢拼三线城市,实则是在四线城市垫底的承德市,首付十万就能买到三室两厅的大户型

房子买的起,却没钱装修,于是两个人在北京边挣钱,边装修,两年的时间,才装好了一半,至今还有个卧室是空着的。

为什么空着?

因为结婚后第二年媳妇就怀孕了呗,还刚巧是在母亲工作单位被收购裁员之后,没有了工作,怀着孕也无法找到新工作,只能选择在家养胎待产,留父亲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熬啊熬啊的,最终在那年冬季春节前的12月,生下了一个儿子,随父姓,取名为于埊,意寓有山有水有土。

这名字,一听就好养活

因为爷爷奶奶和姥姥都在老家忙不开,奶奶只是照顾了一下月子就回县城老家忙活家里的农田和牛牧,父亲为了照顾妻儿,只得临时辞掉了北京的工作,两个人一起在承德照顾孩子长大。三线城市生活方面花销还好,孩子那么小,除了奶粉钱,其他的也都不贵,因此压力不大,还算舒适。

等孩子1岁左右,俩人一合计,在小区临街方向租了一个底商,开了一家小商店,母亲照顾孩子居多,父亲雇了一个伙计跑前跑后忙店里的事,生活紧凑而充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