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棠(1 / 2)

加入书签

位于城关区的相国寺,街道两旁的小摊贩,席地开卖,之前也有传闻某某买到宝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大多都是花个几十几百,买个某朝代仿制产品回家,摆在案台积尘。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给钱就卖,给钱就卖。”

街道回荡着扩音喇叭里中传出的叫卖声。

临近过年,人流稀疏。喊一喊也是聊胜于无。

几个出摊的中年男人,也不管摊子,凑在一堆闲聊。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 五个男人凑个堆,就离不开谁家婆娘好看,谁昨晚又打地铺之类话题。

李二狗,你这个二胎,从年头要到年尾了,到底什么时候能要出来?你婆娘不行,还是你不行,这都要过年了,要不我们去给你帮帮忙。

……

新年的第一响烟花,如一颗惊雷,在夜空炸响。

仿佛都在等这个信号般,原本漆黑寂静的夜幕,瞬间被火光响动充斥。

……

九十年代的青棠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没有搭上优先发展沿海城市的大船。基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北中心城市的大局定调,也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中有声有色。

今天夜里的净山镇,胶鞋厂筒子楼中,紧张的气息弥漫。

一大群人坐在院门口,眼神慌张焦急,七个小孩下午出门之后,已经晚上十一点,还不见人回家。

“都回家把饭吃了吧,忙了一天,孩子们玩累了也就回来了,兴许是忘记了时间。”

“这群野孩子是不管不行了,胆子越来越大了。回来了我带头打,过年也不想好。”

……

“明哥,真的要去鬼坑那边玩呀,我妈说那边之前考古队在那边死了好几个人,会不会真的闹鬼呀?”

“黑娃,你害怕就回去,不准跟别人说我们去哪里了。”

“胆小鬼,胆小鬼,这么大人还怕鬼。”

五六个半大孩子跟着起哄,都是住在筒子楼的的一群孩子。

父母都在附近的胶鞋厂上班,在这个劳动最光荣的年代,生产着全国盛名的“解放鞋”。

孩子们都喊明哥的,叫张浩明,人长得黑黑瘦瘦,尖而细长的眼睛,看起来很精明。过完年就是十八岁的小伙子。

九十年代初,没有考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都是初中毕业就到头,进入社会大学深造。

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条件也尚可。照大人的话说,娃娃还没有定性,先玩几年。

父辈从厂里下岗,子承父业进去顶上班。结婚生子,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黑娃,看着白白净净。胆子很小,偏偏取了个名叫高大柱。做事总是畏手畏脚,年纪比明哥略小几岁,胆量则要排倒数第一。

平时惹祸天下第一,挨打天下第二的皮蛋,叫作李清。

从小就带着一副眼镜,父母都是镇上干部。

李松应该是营养吸收得太好,长得矮矮胖胖,像个大冬瓜。

看似老实巴交,其实就数他鬼点子多。和李清是堂兄弟。

以前拿鞭炮炸女厕所,给女同学抽屉书包放毛毛虫。都是这家伙出的点子,最后回家挨打的,也永远是皮蛋。

还有俩个鼻涕娃,一对不太像双胞胎的双胞胎。

大的叫王争,小的叫王强。王争永远安安静静,默默的当着指哪打哪的狗腿子。

王强则永远很跳脱,唯恐天下不乱的那种。

五个小屁孩,加上明哥,都是住在“三五三八”厂筒子楼的邻居,光屁股一起玩大,在明哥的组织下,调皮捣蛋“恶势力团体”也就应运而生。

……

前段时间,听说靠近青棠那边,有个鬼坑,挖出了很多出土文物,突发奇想的想要去寻宝。突然爆发的对寻宝的激情冲击,加上明哥“循循善诱”。

说干就干,小分队“有组织有策划”的开赴“鬼坑”寻宝。

……

现在播报一条简讯,据本台记者吴燕从考古办公室现场发回消息。

“青棠考古队于上个月对位于净山镇的净山墓一号坑进行了考古发掘,一号坑为长宽约三十米的方形石室,室内高约七米,为青棠地区发现的首处大型山体内石室....

……

黑白电视机,电视台播报着关于净山一号坑考古发掘的进展以及风险提示。换做平时,吃完晚饭,小分队都会安分守己得守在电视机前,今天因为另有“活动”,就错过了播报。

筒子楼的门灯,还亮着,几家大人,也从生气变得焦急。

“刚去了派出所报案,只是做了登记,值班民警说了,报失踪,得超过四十八小时。”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