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汉民族的荣耀(2 / 2)

加入书签

“也罢,叔宝,知节,进达三人朕还是信得过的,这小子只要没有那些个坏心思朕又何惜些赏赐,就是封他个勋爵也无所谓,明日便招他入宫,朕要亲自盘问……”

回家的路上,程处默同来时一样随刘安回去,夜已深了,街上的武侯会出来驱赶路人,这种古代的非正规执法人员手段自然不会文明,若是刘安一人回来,少不了被欺负。

一路上刘安没有坐马车,程处默也随着自己兄弟一同走着,程处默这一路上已经踹了三波巡逻的武侯头头了,刘安在胡思乱想着老程三人今天的话,三位老将自然是对自己很好,也逐渐将自己视为子侄后生,就算是挨顿揍也是老程对自己的爱护,尤其是老程最后的忠告更是让刘安感激不已,只是三位老将背后的意思就很耐人寻味了,不难想出绝对是有宫里那条恶龙的意思,要来探一探自己的实底,自嘲的一笑,自己得多有面子啊,能得到这么一位几乎可比肩汉武的雄主的惦记。

三位老将说的没错啊,自己既然入世了,就一定要守着入世的规矩,真要是把大唐人当成土著恐怕会死的很惨,这个年代从不会讲什么人权,在自己的前世有这么一句话“力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伤人也可伤己,能够使用得当,自己的学问会为自己带来荣华富贵,若一旦有差池,自己的学问就会是一家三口的索命符。

争斗这种行为在有利益的那一刻就存在了,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也不会因为你是平头百姓就不存在,就是穷苦百姓还会因为一些琐碎事而斗得不可开交不是?

而且陷入斗争时绝对没有人会提醒,就比如说自己这么一条咸鱼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佛门和道门的争斗中,陆瑶去批命的那件事就是一个缩影,虽然自己可能还没被这两方重视。这世间的人情礼法若是不去遵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从众,一定要从众!

前世的自己有爷爷疼爱,虽然没有父母,却也不缺亲情,老人家一辈子奉承小富即安,也从不要求着自己,自己也从没立过宏伟大志,爷爷走后自己除了有三五好友外就是孑然一身,也不需要为了结婚生子而发愁,现在重新来过一次,有了一个懂事的妹妹,还有一个爱极了自己的未婚妻,三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亲人的重新出现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刘安愿意为了这个家庭奉献出一切。

人类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繁衍后代,侍奉老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这样就从另一种的意义中实现了永生,当然也有的人跳出了这种传承,这种人刘安要称他们一声“狠人”,就像吴起杀掉了自己的老婆以求得鲁国君王的信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与孙武并列的兵家圣人,易牙宰了自己的儿子,让齐桓公尝到人肉滋味,最后飞黄腾达。

刘安不是个“狠人”,想要伤害自己妻儿家眷的自己会和他拼命,自然成不了什么大人物,刘安尊崇西晋的石崇,自然不是推崇他的人品,而是尊敬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小妾而硬刚手握大权的孙秀,虽然最后落了个夷三族的下场,当然以石崇的人品和做的那些事早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孙秀讨要绿珠只不过就是个引子,但一码归一码不妨碍自己对他这种保护家人精神的尊敬。

况且用前世那位英国作家的话来说现如今的大唐“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大唐帝国在后世是无数中华儿女的骄傲,即便是在国外也以“唐人”自居,例如那些唐人街的存在,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时的大唐却是如履薄冰。

贞观初年突厥进犯长安,颉利可汗直到渭水,北方边境全线告急,虽有尉迟恭小胜突厥的战绩,却仍然让大唐这个“新生儿”感到极大的威胁,李二陛下亲至渭水河畔痛斥突厥人背信弃义、不顾友好邦邻之情后与突厥签下了大唐帝国第一份耻辱条约,颉利可汗带着无数牛羊金银以及数以万计的汉奴得意而归。

在当时刚从隋末乱世走出来的汉民族远远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雪耻,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听起来威风,无数所谓的英雄好汉也在后世的戏文里为后人所崇拜,可这些英雄带给百姓的是十室九空,人口大幅度锐减,在这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里,人口就意味着财富,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兴盛的第一标准。

此时的大唐是极为弱小的,外部北有突厥人时常南下骚扰,东有高句丽妄图借助前隋三征高句丽失败的余威占领东北,西有吐谷浑蠢蠢欲动,吐蕃逐渐崛起,南方的冯盎还是一个未知数,内部又有山东士族时常掣肘,妄图以百年文化的话语权来达到他们把持皇权甚至是操控王朝更替的目的,事实上数百年来他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但是这时候的大唐也是充满希望的,李二年富力强,可称得上是英明神武,朝臣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百姓勤劳勇敢,任劳任怨,全大唐都憋着一股劲儿,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有这股心气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永远是有着光明希望的。

大唐这条巨龙在暗暗的休养生息,积累发育着,等待着它重新腾飞的那一刻,到那时,唐王朝将以这个世界主人的身份向全世界宣布:当年那个为世人所敬仰,为外族所恐惧,让本族人民感到自豪的汉民族回来了!这个古老的民族将在无数次的挫折中带来新一轮的荣耀,自己身为其中的一员是否也应该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为其添砖加瓦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