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1 / 2)

加入书签

大三的暑假庭乐没有回来,老师推荐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扶贫支教活动,这次是去大西南山区的一个贫困县支教,他们两男一女被分到墨兰县金谷乡的一所村小学校,庭乐负责带队,带着一个师弟一个师妹,学校关工委的一个老师负责送他们去到哪里。

一行人先是坐了将近二十四小时的火车,中途还转了一次火车,最后在一个叫金城江一个小站下了车。当地县教育局一个姓韦的科长热情的接上了他们,然后又驱车两个小时到了墨兰县。旅途劳顿,韦科长转告了教育局的领导安排,在县城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去到金谷乡的那所小学校。

当天晚上在县政府招待所设宴款待庭乐他们一行人,教育局的副局长作陪,东道主很热情的请他们品尝当地特色的同拉鱼和糯米酒。席间庭乐发现这边的酒风并不比北方差,副局长很热情,糯米酒也是杯杯见底,庭乐还算是有点酒量,觉得糯米酒有甜味很好喝,帮师弟和师妹挡了好多杯。

第二天早上起床,庭乐觉得酒只醒了一半,原来当地的糯米酒喝醉了不太容易醒酒,关工委的老师则是彻底没能起来,庭乐就让他就留在了墨兰。韦科长带上他们三个人继续赶路前往金谷乡,一路上风景秀美,卡斯特地貌和梯田交错,随处可见的美景映入眼帘。庭乐实在是想不出这里的贫困是什么样的,跟韦科长聊天才知道要三个多小时车程才能到金谷乡板丁村小学。

出了县城不久就开始走山路,东环西绕,这些平原来的大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山路十八弯,坐在后面的师妹开始晕车,庭乐见状赶快招呼司机停车,让师妹用矿泉水洗了把脸,韦科长见状便让她跟自己交换了位置坐到前排副驾驶位置上,庭乐看她后面的路上还是特别的痛苦,就一路上嘱咐司机尽量的开稳一点。

中午总算到了学校,乡里教育干事和小学校长在学校门口等着他们,要带他们去乡政府吃饭,相关乡领导都在乡政府等着,到乡里开车还要一个小时左右,庭乐借口学妹晕车需要休息,谢绝了乡里领导们的好意,韦科长和乡领导交代小学校校长照顾好他们,然后就一起回了乡里。

小学校在的这个村子叫板丁村,小学的校长是个姓丰的中年男人,现在这所学校其实就还剩他一个长期的老师,整个学校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只有20几个学生。之前曾有三个老师,一个得了重病,一个迫于家里经济压力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了丰校长一个人。

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支教老师可以来到这里帮衬几个月,这也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丰校长一个人只能教数学和语文,几个年级一起上课,教学进度很慢。

支教的志愿者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课程和开阔的眼界。很多老师即便是回去之后也会不断的给板丁村小学邮寄教材、教具还有募捐的课外读物。丰校长说这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正面影响,学生们原本单调的学习因为支教志愿者们变得丰富多彩了。

学校只有三间房子,两间教室,另外一间是即是办公室又当作厨房和储物用。板丁村都是壮族,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支教老师一般都会住在村民家里,庭乐他们三人被安排在一家姓农的人家,因为这家是新盖的二层楼房,他们住在二楼,庭乐和师弟小沈一间,师妹雯雯住在靠里面的一间。

农家只有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儿子媳妇都在省城打工。爷爷个子不高,精瘦硬朗,老奶奶六十多岁了,腰弯的厉害,两个男孩,班乜十一岁,在村小学读三年级,颉乜七岁在刚上一年级。

庭乐发现农家虽然房子很新,但是屋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家电,在一片木制吊脚楼里这座白色的楼房显得很突兀。庭乐不太理解这家人为什么把传统木楼改建成了毫无特色的砖混楼房,问丰校长才知道,这里虽然多年贫困,村里人还都是倾尽全力要修房子,因为对于村子里的人来讲,房子是一切信仰的容器,都会竭尽所能的让它看上去体面,很多人外出打工就是为了回来修盖老房。

其实村里的老房虽然看上去陈旧,褐色的木楼在山林之中显得比较和谐,当地传统的民居都是木制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这样的好处是省工,造价较廉,又节约土地。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饲养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农家的二层楼是村里唯一个砖瓦房,也还是吊脚的结构,下面支撑的是水泥柱。砖瓦房相比传统木楼更加高大明亮,庭乐感觉没有传统民居的魂了,比着木楼显得冰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