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都是玩剩下的技术(1 / 1)

加入书签

奇葩的人导致奇葩的事儿,在海外那些群体中,司空见惯。


  尤其是老美那边,打个官司和家常便饭似的,动不动的就用法律来解决问题。


  人家就没有浪费司法资源一说。


  在咱们看似很荒谬的事儿,在人家那边却一本正经的对待。


  机器坏了,修完付钱,天经地义,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打着在保的旗号去免费修理。


  在老美那儿,荒谬的拿到法律保护。


  经过那边专业律师团队分析,大米突然下架,售后得不到保障,消费群体实打实的受到损失,怎么维护这帮西方消费群体。


  个人的力量和金额对付大米这样的跨国公司难度确实有点大,找理由也不好找。


  那么只能把压力用在私人维修店上。他们每月积攒的维修费可以好好的利用起来。


  像这种纠纷纯粹是商业经济纠纷。


  如果大米输了,老美那边有理由冻结和大米有关的资金账户。


  其实大米也不会输这场官司,律师也说,他们有百分之九十赢率,就是时间跨度很长,而且律师费甚至高于维修费。


  看看,人家就算计好你,只要你不支付这笔维修费,下一步就是媒体报道,要是煽风点火,加油添醋,乱说一通,你能怎么着?


  人家就是用光明的手段来逼迫你去做那边最后的维护工作,只要大米这个品牌还在欧美流通,你就得把售后做好。


  虽然被人拿捏,但邢宝华也不会惯着他们。维修费邢宝华会去支付,这种做法是保障大米的信誉。


  第二,不能随便让那些私人维修店去报价,售后维修这里面的水可深着呢?邢宝华可是门清得很。


  需要派技术人员和律师过去一起去协商账单问题,查一下,维修的机器是否是保修期内的才给支付。


  售后一般在维修时,会去做记录的,型号啊,串码啥的,都要登记,甚至给对方要一张购买时的单据,证明时间。


  私人店会注意这些吗?


  那么再去打官司,让对方提供证据,对方拿什么来证明他维修大米客户的机器是在保修期内?


  派技术过去,还要找媒体高调的报道,证明大米集团是一家有良心,有责任的公司,虽然我们退出欧美市场,但使用大米的客户不能丢下。


  至于会不会授权几家店当做大米的售后维修店,邢宝华不打算这么做,看似授权很简单,其实后遗症蛮多的。


  在一个派去的团队要跟欧美那边的保险公司洽谈,维修保险业务。


  大米电子产品就那么几样,寻呼机、手机、平板和电脑系列。


  这年代的质量都杠杠的,一般情况下硬件很少能在保质期内坏掉的。


  绝大部分都是外界因素导致设备损坏,比如掉地上了,进水了,充电过度等因素。


  掉地上容易导致主板上面的电子元件容易脱焊,接触不良,进水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电子产品在保修时,说人为因素不给予保修?


  因为绝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像大米平板,最容易损坏的,还是屏幕。


  电阻屏,都是由一块纯玻璃组成的,价格最便宜,用其他材质,一个透光效果不好,第二,成本贵。


  玻璃多便宜啊!摔一下就碎,正常情况下摔了,就不在保修之内。


  配件才是最赚钱的行当。几毛钱一块的玻璃,卖对方十几美刀,这都是良心价。


  邢宝华找保险公司,就是要让消费者拿出十几美刀来,购买一年的维修保险,什么碎屏险,进水险,全保机身险。


  只要你机器坏了,随便找一家维修店去修,最后报保险就成。


  保险公司赌的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他们会根据概率来决定保险费用。


  功能机就没有碎屏一说,有也都是很少的,也就是到了全面屏时代,才有碎屏一说,后来也有了碎屏险一说。


  99保一年看似很合理,其实大部分人白扔。


  当然对于个别用户来讲还是有必要买的,因为全面屏是分内外两个屏,一般坏的是外屏。


  这个屏就一个钢化玻璃,价格十几块到几十块左右,能自己动手的,自己也就换了。


  后来外屏需要设备,基本没法自己动手了。最值钱的还是内屏,这个坏了,没有修的价值,直接来套总成,搁家就能换了。


  说起来也很简单,拿吹风机吹热,撬开后盖,把电池排线拔下来,把屏幕排线拔下来,再撬开前面屏,这时候敲坏了也不用心疼,毕竟是坏的,弄下换上新屏,插上排线,开机测试一下,能亮,放心用就行。


  简单吧,比换外屏简单多了,一学就废。


  可就很多人怕弄废了,愣是花高价让维修人家去更换,知道手工费多贵吗?


  从几百块到几大千,你说一个屏为啥那么贵,还不如自己动手,学废了再来一块,又不是多麻烦的事儿。


  老美弄的这些事儿,只是给大米添个堵而已。当然也可以置之不理,谁让邢宝华还惦记着那些水货用户。


  明面上不让买,还不能私下里用。只要那边还使用大米设备,邢宝华滞留那儿的监控小组才有实际价值。


  最值钱的还是那些设备,实打实的投入进去了,还没回本呢?怎么能退。


  陈硕月带领的光学小组有点成果了,通报上来,请邢宝华过去看看。


  放下手中的工作,这厮去光学实验室,有了尼康资料在背后的支持,愣是让陈硕月联合沪市光学研究所,一起捣鼓出一款镜头片。


  直径一米多长,纯手工打磨出来的玻璃镜片,这玩意是要上天使用的。


  直径一米多长的是最大的一块,整套镜头组差不多由16片玻璃镜片组成。


  都是无尘实验室制作而成,就连邢宝华进去,也要穿的无尘配套装。


  邢宝华到来后,看到他们正在组装镜片。镜片解决掉,才只是往前走了一小步。后面的对焦系统,调距系统,也是关键。


  总不能机械式的,用手去拧动对焦吧。


  镜头里有个微控对焦系统,驱动电机,进行微调来到达调距,再进行对焦。


  这里面的技术很苛刻也很讲究。虽说现在的航天相机,都是胶片模式。


  但随着数码时代的开启,d传感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为了应对太空环境,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还有不断的模拟实验。从理论上到制造出样品,再到模拟环境。


  首先一点就承受发射或回收时产生的冲击、震动和过载。看过载人飞船升天时,宇航员在飞船中也是颠颠的和坐过山车似的,这是速度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一种冲击力量。






  承受住第一波,还有环境要求,从地面上看太空,感觉很美,但到冲过大气层后,没了保护,才知道环境非常恶劣,各种射线,辐射电磁波,还有什么高能粒子啥的。


  这对电子产品有重大影响因素,抗干扰也是一大难题。


  所以在电子元件中,要挑选出适应恶劣环境中的硬件来,首先就是电荷耦合器件,具备使用寿命长,工作可靠性,才能应对接下来的工作。


  邢宝华看着光洁的镜片,陈硕月指着镜片说道:“根据中航的要求和重量等问题,我们小组经过综合考虑,才把镜头直径定在一米,比老美第一代间谍卫星少06米。”


  邢宝华侧头看向讲解的陈硕月说道:“六十年代的技术,差距接近三十年?”


  “您可能有点误会,这里的重点不是差距,我指的是镜头直径比第一代小,如果不是中航对重量有要求,我们还可以做大一些,沪市光学研究所可以做到38米。


  如果不是重量因素,我们也可以往大里制作,但会引起没必要的麻烦,人家那些几米几米的镜片,都是搞侦查用的,和我们不一样。”


  邢宝华点点头,别看他懂点这里面的知识,但也就知道那么一点。


  随着陈硕月讲,成像光谱仪,地面是一回事儿,太空又是一回事。


  这孩子把在尼康学到的那些知识全用到这上面,民用级别和太空用的完全是两个区域。


  抛开胶片那些相机,就目前数码相机在成像上要求分辨率,像素等问题。


  邢宝华在尼康那边弄出商用的数码相机,要是放在太空中,传回来的图片没法看,想放大都不行,在显示器上全都是方块。


  稍微一缩小,全都是马赛克,还看啥,关键地方全是马赛克,谁心情会好?


  那就把像素提高,放大后还能清晰看到,那就往几千万像素上考虑,最后定到一亿像素。


  还得是大幅面框幅模式,不是全画幅那种,还是有差距的。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制造能达到一亿像素的硬件芯片。关键还是在传感器上。传感器尺寸越大,画质就越好。


  这是硬件基本条件,除了传感器还有其他硬件也需要跟上,镜头,除了传感器还有处理器,内存等因素。


  由于一亿像素很大,导致文件也大,很是吃内存。这个内存不是储存的那种,是处理速度的那种内存。


  放大,缩小,调整像素密度,都和内存有关。


  所以这玩意用不同内存芯片也很多,处理内存,寻址内存,缓存内存,都必须单独用。


  如果是民用基本的数码相机,一两个内存就够了,或者增大内存的容量来处理。


  可现在架不住这东西是太空用的,内存技术跟不上,只能分拆串联来用。


  最后再汇总到总处理器上运行。


  随着邢宝华逐步了解,等实验室装完镜头后,就开始催硬件组为他们把所需的硬件制造出来。


  处理器不用很复杂,龙芯就够用,毕竟只是处理简单的数据,一点都不复杂,龙芯用起来还绰绰有余。


  自己造出来的龙芯,邢宝华心里有数,常用在数码产品上那批就算了,单独为这款太空相机弄一批龙芯。实在不行就上龙芯2,虽说也是少量生产一下,但军方使用的东西,质量靠得住。


  于是就定下用龙芯2号,来作为总处理器。


  至于内存,好说,给三星分厂那边讲讲要求,弄一批大容量的内存。


  现在内存最大容量单颗内存是128k,像做内存条一样,并联在一起,把容量增大。单条就能弄出4的内存条,看需求,不够再往上加。


  大不了找软件那边努努力,把大容量的驱动程序编出来。


  邢宝华对着陈硕月说这些,说得和很容易似的,其实过程相当有难度。


  内存大了,就需要主板支持,卡槽就得设计得多一些,就像八九十年代的电脑,什么286、386似的,拆开机箱一看主板,上面插满了各种条子。


  这年代的技术理念,硬件不够用,就扩展。直到扩展到需求为止。


  和服务器理念差不多。也是没事儿插内存和硬盘。


  邢宝华准备离开光学实验室时,突然想起一件事儿,问道陈硕月,相机内部的防抖动,你们考虑了没有。


  陈硕月想了一会,摇头说道;“没想!”


  “高速飞行下,拍照会出现拉影,不会给你对焦的时间。所以还要在相机内部造一款稳定器。”邢宝华提醒说道。


  “您说这一点,让我想起尼康内部的一篇学术报告,他们早期在机械单反相机中提出稳定器这一概念,就是在相机中增加一个微型陀螺仪。


  我不知道成没成功,效果如何,但从目前市面上的高端胶片机来看,是没有添加稳定系统,而是借用外部稳定器,就是咱们常说的,三脚架,单脚架或斯坦尼康那样的稳定器。”


  “这样,你打个电话给中航,问问他们,太空相机要不要加稳定器,如何加。”


  “那我这就问问。”说着陈硕月拿出手机来,就拨打过去。


  由于和中航合作密切,他们这边有很多不懂的,各种符合要求的问题,经常电话沟通,有时候一天打很多电话。


  没一会,陈硕月沟通完给邢宝华汇报,说必须加稳定系统,里面的机构非常简单,就是机械陀螺仪。


  那么问题来了,全数码相机,添加机械陀螺仪,怎么利用机械陀螺仪转化信号给处理器?


  邢宝华也懒得去想怎么转换,有那个时间还不如研发电子陀螺仪,反正以后还用得着。


  所以说,这次上卫星是对的,因为好多技术都是逼出来的,更说明,很多先进技术都用在军事上,都是玩剩下才转民用。


  虽搬空尼康的资料库,但用在卫星相机上,很多技术完全没啥吊用。


  民用技术和超先进技术,完全是两个区域不同的概念,邢宝华现在只能摸索着前进,好在有个中航能给点技术上的支持。


  如果这次卫星数码相机能成功,估计往后中航就给他们下订单了。


  人家要的可不是一米多,两米多,能造多大就多大。好像前苏老大哥弄了个直径六米的。


  虽说镜片大小和清晰度有关,但看看哈勃,直径也就二三米。


  数码相机的产生,节约了成本问题。机械相机需要回收技术,这都是钱啊!而且飞上太空后,寿命相当短。


  拍完里面的胶片,就得回收,如果有了数码相机存在,卫星的使用寿命就不是十几天,几十天那样短,可以常年在上面待着,直到用完里面变轨的燃料为止。


  但电子陀螺仪又是一个麻烦事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