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琼州(1 / 1)

加入书签


  ,从四合院开始的旅行

  “欺朕太甚。”

  过了半年,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突然暴毙。

  嘉靖帝非常悲痛,对着陆炳的画像哭泣,并亲笔写诏书,称赞他为国效力、揭发逆贼、尽忠职守、撰写青词的功劳,追赠他为忠勇伯。

  嘉靖赐给他的祭品有十六坛,相当于皇亲的规格;又赐斋粮麻布五十石匹;还命工部给他准备棺材、建造坟墓。此外,还让兵部任命他的儿子陆绎为锦衣卫千户。

  

  过了大半个月,知府的任命文书终于送到了榕城。

  王立冬竟然成了榕城知府老爷,这个消息,让整个榕城的官员和民众们都惊掉了下巴。

  一花钱买的七品芝麻官,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竟然连升6级,成了正四品的知府。

  皇帝老儿瞎了眼。

  到了来年二月,岳不群夫妇欢欢喜喜的把宝贝女儿送到了榕城。

  王立冬在定好的日子,上门把自己媳妇娶回了家。

  成婚不到两月,岳灵珊就有了身孕,第二年一举得男,喜得林震南夫妇摆了三天的流水席。

  同月,武器作坊传来喜讯,成功仿制出了毛瑟1898的后膛火枪。经过王立冬亲自检验,小毛病不少,不过问题不大,后续再稍加改良就能正式量产。

  接下来的四年多,随着王立冬不计回报的投入,整个鸡笼山就像是打了鸡血般,半年一个样,一年大变样。

  整座岛就像是个大工地,岛上的常驻民也从零增加到了一百二十多万。

  五年时间,全岛一千多万亩的土地,也被全部开垦完毕。每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00亿斤左右,差不多能供一千万人的一年嚼用。

  他建立的小学堂,也从一所扩大到了五所,并建立了一所中学。

  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解决了鸡笼山人才不足的窘境。

  第三年开始,王立冬就陆续把自己名下的关键产业,全部搬上了鸡笼山。

  知府这个官,也没浪费。几年间,就把整个榕城的士绅地主都查了一遍,只要是有通倭的,统统按着大明律处置。

  这事引起了整个闽省士绅官员的极大反弹,弹劾王立冬奏章就像雪花一样飞到了嘉靖帝的手里。

  可嘉靖帝随便翻了几个奏章后,就统统让黄锦拿去做了引火之物。

  王立冬每抄一家地主士绅,都会把抄没银两的三成送到嘉靖的内库里,就这几年,从闽省收到的孝敬就超过了四百多万两白银。

  嘉靖帝眼红的不行,也有样学样,不过才干了两笔买卖,整个朝廷里的文官就闹起了集体罢工。

  不得已,他只能小打小闹。

  不过几年下来,也是收获了差不多四百多万两。

  加上两年前,嘉靖拉拢了所有勋贵,终于顶住了文官的压力,下旨开放了海禁,来年市舶司的税收就达三百多万两。

  爹亲娘亲不如银子亲。

  一年,就收了那么多税银,可想而知,大明开国至今,损失了多少税银,这让嘉靖失眠了好几夜。…

  王立冬在查抄中,得到了2间大船厂,这让他的短板一下子补齐。

  接着就开始组建起了鸡笼山舰队。

  缺水手,他就跑了几个大海盗的窝点,收编了王直手下大概百分之八十的海盗。

  罪大恶极的都公开处决,剩下的将功赎罪。

  此时的王直已经被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直被斩首于浙江省杭州府官巷口。

  经过收编后,整个西太平最大的海上霸主就此诞生了。

  随着工坊的爆发,和掌握了西太平洋的实际统治权,整个鸡笼山的各种工业品,跟着一艘艘的货船分销全世界。

  几大码头,天天停满来自南洋甚至西洋的海船,各种肤色的商人络绎不绝。

  让王立冬赚的是盆满钵满,第五年,整个名下的产业的盈利,就达到了一千三百万两。

  不过眼红鸡笼山的势力是越来越多,不仅有闽省当地的文官集团,还有南直隶这边的勋贵团伙。

  王立冬随后亲自上门,和这些大明朝的顶级势力们,好好谈了谈心。

  双方在友好轻松的氛围下,签订了一系列的商业合同。

  

  鸡笼山事务管理局

  大管家林剑拿着笔记本,对着王立冬道:

  “老爷,电子厂传来消息,无线电报机的产线已经安装调试完毕,田厂长询问你今天过不过去?”

  王立冬喜道:

  “老田手脚挺麻利的,这种好事当然要去。”

  他等这一天,可是等了好久。

  无线电报不仅能让人们的交流变得快捷而有效。

  在军事领域,指挥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敌我动向,从而能做出

  亲,本章未完,还有下一页哦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