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讲兵演武(1 / 1)

加入书签

季汉当兴风起蜀中第一百八十三章讲兵演武汉中石马大营,驻扎着汉军的一半主力,整个军营十分宽广。自诸葛亮来到汉中以后,又对大营的盘垒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得石马大营的防御变得更加牢固。石

  今日天朗气清、日丽风和,诸葛亮又一次来到石马大营讲军演武,北伐在即,他一月之中倒有大半日子是待在军中的。

  按照惯例,诸葛亮上午在讲武堂讲解兵法戎制,下午聚集大军进行阵法演练。诸葛亮讲武的对象一般是军中的将领,当然他偶尔也会给中下级军官讲讲粗浅的兵法。

  自诸葛亮在全军推行杨清所创的讲武、识字两堂制度之后,经过一年来进一步的完善,现在的讲武堂已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不在像最初那般中高级将校都聚在一起听讲。

  讲武堂高级班是将军一级的人员参加,讲授的兵法也主要是行军布阵、指挥谋略、军事原理一类,而中级班则是校尉这些中级军官参加的,所学兵法主要是安营扎寨、标帜之制、战术运用等。

  至于低级班则是曲长、屯长、队长这些基层军官参加,学习的主要是旗语传令、斥候岗哨、操练规范等军事常识。

  当然由于各级军官的素质高低不齐,高中低三班的参与人员并非与军职完全相合,比如一位将领对标帜之制不熟悉,那么他也要去中级班听讲补齐这个短板。

  如此精细的课程设置自然是杨清这个后世之人的建议,他准备慢慢地将讲武堂演变为真正的军校,大力提高汉军将校的作战能力。石

  不过这个想法虽好,但施行起来主要有两个困难。第一个道难关就是这个时代识字率太低,一些军官连字都不识得自然很难弄懂高深的兵法。

  而且季汉的将领多是出身草莽,不像曹魏那边多是出身士族豪强,家学渊源,以前的王平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有识字堂作为补充手段,这个问题慢慢有了解决之道。

  第二个困难就是师资力量不足,究其原因与第一个困难相同,还是缺少文人尤其是懂兵法的文人。现在讲武堂的老师主要是诸葛亮自己、马谡杨清这些参军以及赵云吴懿这些老将。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杨清以为只有靠时间慢慢积累,等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多,以后讲武堂的推行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因此,讲武堂离成为真正的军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如今施行了讲武、识字两堂制的季汉在军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比曹魏和东吴两家领先太多。

  有了这个优势,在辅以其他手段,季汉足以弥补汉军兵力缺少的劣势。

  现在,诸葛亮就在讲武堂高级班讲授兵法,听讲之人主要有魏延、赵云、关兴、高翔以及杨清等军中将领,而诸葛亮今日讲授的是兵权的重要性。石


try{ggauto} catchex{}


  只听诸葛亮娓娓道出:「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故而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

  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如此才能掌执兵权、号令三军。

  今日就先讲到这里,诸位有不明白的尽可发问。」

  诸葛亮一口气将兵权对于将领的重要性讲完,直叫在座众人听得如痴如醉,如赵云魏延等宿将有如醍醐灌顶,往常隐隐约约感受到的统兵之术忽然觉得清晰透彻起来。

  诸葛亮乃当世兵法大家,众人听讲学习都还来不及,哪还有余力发问?

  堂内只有杨清这个唯一的后世之人触类旁通,因问道:石

  诸葛亮来了兴趣,好奇地问道。

  杨清道:

  杨清此问就是乃是为了理清兵权的掌握是依赖将领个人的能力还是军中制度的约束,他是倾向于军中制度的保障的,人力终有力穷时,只有形成制度才是万事不移之法。

  诸葛亮沉吟半晌,笑道:

  这个答案和杨清想的一样,但见他拱手回道:

  诸葛亮微笑着点了点头,又向众人询问是否有其他问题。众将还是各自提了些问题,诸葛亮都一一作答,直到再无异议,今日的讲武方才结束。

  杨清出了讲武堂高级班的学堂,正欲返回营帐休息一番,好留有精力参加下午的阵法演练,谁知卫敏突然出现拦住了他的去路。石

  杨清不解地问道。

  卫敏道:

  杨清先是一惊,然后爽快地答应道。

  校场附近一处营帐内,卫敏低声与杨清交谈着,他将韩冲送来的禀报尽数道了出来。

  杨清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沉吟了良久,起身行了一礼:

  卫敏哪敢受杨清如此大礼,赶紧从席上起来躬身还礼道:

  杨清开怀笑道。石

  卫敏也笑着回道:

  杨清点了点头,又和卫敏说了会儿话,这才告辞离去。刚出营帐,就有一中年文士与他擦肩而过径直进入卫敏的营帐。

  杨清见他袍服紧裹看不清容貌,好奇地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透过帐帘缝隙瞧见此人躬身对卫敏行礼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