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四郡响应(三)(1 / 1)

加入书签

季汉当兴风起蜀中第三百零一章四郡响应屋内,天水郡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三人正在商谈着蜀兵来犯的事,忽然一名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官员闯进屋内,叫道:

  众人看去,原来是以州从事之职参本郡军事的姜维姜伯约。

  梁绪问道。

  姜维道:

  三人吃惊地站了起来。

  尹赏不解地看着姜维问道:

  他身为主簿,与马遵的关系最为亲近,居然也没收到离去的消息,心中自是惊疑不定。

  姜维急道。其实他心中对马遵此举的缘由已有所猜测,只是未得证实,不好与众人讲。

  梁虔:

  于是,四人连忙出去叫来了另外两名天水郡吏,说出了缘由之后驱马往上邽方向追去。

  等姜维等人追到上邽城下,已经过了一天一夜。众人在城下呼唤开门,奈何城门不开,只得叫马遵出来说话,马遵不好不管不问,上得城头答话。

  众人询问太守离去为何不告诉他们,马遵支支吾吾地不作回答。

  见状姜维不再追问,换了话题道:

  听他言语中有质问之意,马遵一下怒气上涌,指着姜维等人喝道:说完就自顾自地走了。

  姜维等人听了面面相觑,愣住原地,眼睁睁地看马遵等人离去。良久后,姜维苦笑一声:

  众人闻言又是默然不语,过了一会儿,梁绪看向姜维问道:

  姜维无力地应道。

  众人也无异议,家眷都在冀县,既然不能跟随太守御敌,那就只好回去坚守城池了。

  然而当众人回到冀城时,却见四周城门紧闭,城上守军扬言郡丞有令不得放姜维他们入城。

  原来之前马遵路过冀城之时,曾在城外交代众人守好城池,说及姜维等人言辞闪烁,因而城内众官对姜维等人心有疑虑,见太守都抛弃他们,更加不敢冒险放他们进城。

  姜维等人又是气愤、又是无奈,只好来到梁绪在乡下的庄园落脚,探听城内和蜀军动向后再做计较。

  新兴县,位于南安郡最南边,是南安郡的门户。城池不大,城墙不高,守军也只得三四百人,就算加上民壮也不过千余人。

  此刻高翔正领着五千汉军将新兴团团围住,城池矮小,也不用费力打造复杂的攻城器械,架起云梯,四面围攻,只打了半个时辰,此城已是摇摇欲坠。

  眼见于此,高翔鸣金收兵,准备让军士歇息一番后一举破城。过了半晌,正要下令再攻,忽见城门打开,数十人未携兵器走了出来。

  一个县吏打扮的中年文士捧着一颗人头走到汉军阵前,喊道:

  高翔心中大喜,新兴吏民能主动投降他求之不得,命在军中充当向导的本地游卫上前验过确实是袁仪的人头之后,便在这些人的带领下进了城池。


try{ggauto} catchex{}


  他也不怕有诈,城内只两三百县兵,就是有埋伏也不打紧。所幸城中吏民投降是真,没有再掀起一场兵戈。

  在城内休整一夜后,第二日高翔选

  了一位名声清正的县吏暂任县长,又留下三百汉军,就又领军向中陶县进发。

  岂知中陶县未做任何抵抗就已归汉军所有,原来是城内潜伏数年的游卫觑得良机纠集义士一举发难,杀了县长,占了城池,让高翔兵不血刃地取了中陶。

  南安郡治豲道县内,太守崔谅听得探马回报新兴、中陶皆已被蜀军攻占,大惊失色,连忙召集众人商议应对之法。

  可是南安郡只有三个县,现已被汉军三者得二,豲道县已是独木难支。更何况城内郡兵不足千人,又无智勇名将,实非汉军敌手,众人尚议来尚议去,也没想出个什么好法子。

  崔谅无奈之下只好命众人退下,言说还是由自己苦思御敌之策。哪知到了深夜,崔谅领着左右心腹悄悄打开了城门弃城而去。

  他见南安委实难保,又不想投降汉军,只好溜之大吉,往东去投奔郭淮。

  第二日一众官吏发现太守已逃,更无战心,或回到家中闭门不出,或携带家小跑至乡下,城内顿时乱成一团、人心大慌。

  后来还是本地豪强出面,找到没走的郡吏议定投汉,随即派遣使者来迎高翔大军。于是南安全郡被汉军收复,高翔立马派人往卤城报捷。

  高翔这边进展顺利,另一边关兴在广魏郡也是捷报频传,让坐镇卤城的诸葛亮笑声不断。

  据关兴回报,两日前他已攻破广魏郡治临渭县并阵斩负隅顽抗的广魏太守毕韶,临渭县令侯常率众投降。

  消息传出,剩余三县顿时胆寒,日前清水和略阳两县已送来降书,只有平襄县尚无回应。关兴已分兵前往清水和略阳两县接收,他自己则亲率三千兵马去取平襄。

  廖化念完捷报之后,杨仪顺势在地图上将南安和广魏两郡已被收复的城池用红笔画了个圈,目前地图上已有九个红圈了。

  杨仪笑着说道。

  诸葛亮微微点了点头,来到地图前将陇西四郡从西向东依次看了一遍,说道:

  杨清领兵去攻陇西郡才出发一日,其实去陇西郡本应先经过南安郡,之所以他未与高翔同行,乃是因为之前祁山堡的魏军突然发起夜袭,打了陈式一个措手不及。

  幸好陈式应对及时才使将士伤亡不多,所以为了防止祁山堡的魏军再有异动,诸葛亮让杨清晚行几日以防万一。却不想高翔这么快就取了南安,倒是让杨清一路行来颇为顺畅。

  杨仪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