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顺便买点东西(1 / 1)

加入书签


  早知道主办方管饭,我就把面包省下来了,面包几天时间也放不坏,回去的路上还能吃么,老牟子带着懊悔跟随李未一起下楼。

  到了自助餐餐厅老牟子倒是没有太惊讶,他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前两年做生意赔的不太厉害的时候,他也住过几次星级酒店。

  享用完晚餐,李未就回房睡觉去了,他这次过来科不仅仅打算开会,还有些事情想办,所以必须养好精神。

  从苏黎世机场到达沃斯,汽车两个半小时,而火车需要三个小时行程,参加达沃斯会议的大老们,可以直接乘坐直升机从苏黎世直接去达沃斯会场,但是主办方只承担汽车的费用。

  李未倒是出得起三千美元,不过没必要,又不是没坐过飞机,而且他也不赶时间,于是跟老牟子一起上了大巴车。

  在车上,李未又见识了老牟子的牛逼,老牟子没有学过外语,只是这几年经常跟外商打交道学会了几个单词,人家靠着这几个单词,再加上连比带画和邻座的老外聊了起来,还聊得热火朝天,一聊就是一路。

  牛逼,真的牛逼,李未也只能给他竖起大拇指,这种交际能力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老牟,跟他聊啥呢?”下车之后,李未好奇地问道。

  “问他做啥生意的呗,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老牟子现在虽然没啥钱,但是一点儿也不虚,谁说合作做生意就要出钱?我在国内的人脉关系难道不比钱重要?而且就算是买货,咱也可以先拿货再付账么!

  “那你接下来几天可得加油了,这几天达沃斯全是大老板,逮住一个你就发了!”李未很好奇,就老牟子的本事,能不能忽悠住那些大企业家,这个还真有点说不准,现如今对国内市场感兴趣的大企业可是多了去了。

  达沃斯是位于瑞士东南部格里松斯地区的一个城镇,靠近奥地利边境,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海拔1,529米,人口约13万,主要讲德语。

  这里的温泉非常有名,还拥有世界闻名的滑雪场,因此变成了欧洲有名的度假胜地,拥有多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达沃斯施柏阁酒店,从1971年第一届开始,一直到日后,施柏阁酒店连续承办了五十多年的达沃斯会议,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这是一家德国连锁酒店,创办于1930年,最早在德国最有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巴登巴登开办了第一家度假酒店,其后数十年一直稳步发展,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然后2019年,华住集团完成了对施柏阁品牌母公司德意志酒店集团的全资收购,从那时起施柏阁就和汉庭、全季成了一家的。

  “嚯,这地方巴适!”进去后,老牟子觉得大开眼界,他在国内住过星级酒店,但那些大多都是偏商务的,度假型五星酒店如今国内似乎还没有。

  出示邀请函,然后入住酒店,达沃斯论坛为不同的到场嘉宾提供的酒店档次也是不一样的,他俩住的都是比较普通的房型,更好的房间是留给那些国家政要、经济巨头的。

  李未倒也没怎么在意,现如今能参加会议就不错了,等将来自己影响力大了,再过来的时候会议主办方自然会提供更好的房间。

  回到房间,先看起了会议流程和与会人员名单,他和老牟子的想法一样,也打算看看有什么机会没有。

  与会人员方面,今年最引人瞩目的有两组嘉宾,第一组是东西德的总理,他们会在这里进行接触讨论德国统一问题;另一组也非常类似,是东亚半岛那两个国家的代表,他们将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部长级会议。

  其余还有一些小国的政要,一些大企业的老板总裁,知名经济学家等等,可惜李未熟悉的并不多。

  今年的会议流程分为五个板块,全球议程、经济议程、区域议程、行业商业议程、未来议程,这些议程有的谁都可以参与,有的需要一定资格;主流程首先照旧是世界经济年会,政界、商界、学界等各界代表会登台发言,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阐述自己对目前经济形势的理解。

  然后是一些专业性的议题,比如日本经济的崛起、经济全球化、全球能源展望、全球青年领袖对话、如何有效管理多元化经营公司、如何解决世界性粮食危机等等,李未在最后一项上划了重点。

  这么多议程,不可能每一场都去听,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精力,挑选一些关键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去听就行了。

  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精英们聚在一起,自然不会等会议开始再交流,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之后,老牟子就来敲他的门,拉着李未一起出去,在酒店里乱逛,不停地和人打招呼,要是谁搭话就上去连比带画一阵儿勐聊。

  到了会场就方便多了,这里有精通各国语言的志愿者,有需要的话可以找他们帮忙翻译,老牟子聊起来就愉快多了。

  老牟子虽然没有读过大学,可并不代表人家没有文化,他在当工人的时候对马列理论和法律下了很大的功夫,再加上出色的交际能力,还真忽悠住了不少老外,唬得他们一愣一愣的。

  不过真要到谈合作的时候,这些人又恢复了往日的精明,友好但坚决地拒绝了老牟子,这些人没有真金白银可是打动不了。

  老牟子也不灰心,瞅见李未刚买的来卡相机,顿时有了主意,“来,小李,帮我拍几张照片。”

  就算没有找到赚钱的机会,那这一趟也不能白来啊,必须拍几张照片,然后放大了挂在办公室里,有人来了就说自己在国外大会上和外国大老板谈笑风生,说不定就能唬住几个人,做成大买卖。

  “成啊!”李未反正也没事干,就帮他拍了几张照片,这下老牟子就更活跃了,但凡遇到人就拉着人家合影留念,也不管人家是干啥的!

  反正这些老外大多国内人都不认识,到时候回去随便吹呗,我说这个是通用公司的副总裁,你敢说不是?

  要是遇到国内媒体上出现过的那就更好了,直接指着照片就说,这个谁你在报纸上见过吧?德国工业部的部长,我当时和他聊得很投机,你要是想从德国进口设备,我帮你搞定!

  拍完一卷,李未就不奉陪了,转而去试了试达沃斯的温泉和滑雪,这两样并不在主办方报销范围之内,不过没关系,李未自己出得起。

  到了晚上,会议正式开始,施瓦布教授上台发表了欢迎词并进行了颁奖,然后是音乐会和自由交流时间,大家端着酒杯行走在众人中间,遇到有兴趣的话题就加进聊几句。

  等第二天才开始正式议程,一整个早上都是全体与会者都能参与的大会,通报最新进展、总结去年的经济状况等等,李未听得比较投入,老牟子就扛不住了,询问得知一早上都是这样后,干脆利用会间休息时间熘回房间睡觉养精蓄锐去了,他还是喜欢昨晚上那种自由交流。

  下午则改成在多个会议室同时举行各种不同类型的议题,与会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参与,李未看了下会议安排,选择了讨论日本经济崛起的房间。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从长远来看,这项协定葬送了日本经济的未来,但是就当下而言,日元升值让日本人产生了他们可以买下全世界的想法。

  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在这之后,美国不断促使美元对日元贬值,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

  然后日本人开始在全球疯狂采购,索尼收购哥伦比亚、三菱收购洛克菲勒广场、就连美国人的骄傲帝国大厦也成了日本商人觊觎的对象;香榭丽舍大街挤满了来购物的日本人,他们和多年以后的中国人一样疯狂购买各种奢侈品。

  他们还出没于各种顶级拍卖会,为争夺知名画家的作品而一掷千金,导致梵高、毕加索、莫奈等人画作拍卖价格直接翻倍。

  当索尼打算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消息传开后,一家美国媒体在封面刊登了这样一幅画作——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标志,手持火炬的自由女神换上了日本人的和服,头发也梳成了日本人的样子。

  多年以后,这张图片又出现在一群乐子人游戏开发者制作的丧尸游戏《昭和米国物语》中,这可惜这游戏只放了个短片就没下文了,也不知道要跳票到啥时候,李未现在还记得短片里的那个游泳池,只可惜他估计是玩不上了。

  汇率变动带来的最大影响并非是产品的输出、输入,而是资本的流动和与之相应的财富效应;“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这也为日本的衰落埋下伏笔。

  但现如今,经济学家却有不同观点,台上发言这位就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的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可以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没有主权的国家想要成为全球经济最强的国家无疑是痴人说梦。

  听完这场李未回去休息了下,下午又打算去听,老牟子不理解了,“那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你听着有啥意思啊?”

  “还是有些收获的!”李未笑笑说道,老牟子毕竟有所欠缺啊,他要是能学会几个听起来就很厉害的名词,说不定回去能忽悠更多人。

  哦,似乎不对,眼下发家的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给他们说太高大上的名词反而不好;得,这就无所谓了。

  “照我说就甭去了,咱接着找人聊天去,你再帮我拍几张照片!”老牟子还念着这回事儿呢,其实酒店也可以租相机、雇佣摄影师,但都是要钱的,老牟子现在偏偏就没啥钱。

  “别介,下午的会对我非常重要!而且我还想找人买点东西!”李未下午要参加的会议是讨论粮食危机的,而与会人员里面有很多农业相关企业,他们手上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这下老牟子才没有拦着,来到会场等了一会儿,会议便开始了,发言者先回顾了前几年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1986年非洲大旱引起空前的粮食危机,使亿万人受到饥饿、死亡的威胁,这场危机的原因是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升高,使地球气温升高,气候条件恶化从而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于是温室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各种环保主义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但要认真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场危机其实不是生产短缺导致危机,而是分配危机。

  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的35年中间,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大约两倍半,粮食人均占有量增加了大约四成。但是,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却并没有由此受益,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后世。

  幸好中国受此次危机的影响不大,化肥工业、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利工程以及包产到户让中国人填饱了肚子。

  李未一边听讲,一边留意着与会人员的身份,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对象,然后开始琢磨,要怎么样才能从他们手里买到好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