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建学堂(1 / 1)

加入书签


  女配在种田文苟住了正文卷第一百七十三章:建学堂一部分觉得张二苟不对。

  说是东家是每个月缺了他俩口子钱还是怎的,那二十两银子红草不用一年就能补上!

  婚姻一辈子的大事,岂能真由他们仗着爹娘的身份私自做主?

  好歹也问人一声,女儿是人又不是货物。

  女儿过得不好,岂不害了她一辈子。

  张二苟简直有苦说不出。

  人家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别人家的女儿说让嫁人就嫁人,怎的到他家就不行了?

  以前听话乖顺的女儿居然变得他都掌控不住了。

  他觉得未来几年,都不会再有人媒人上门了。

  这事虽然对张红草名声有所损害,但她觉得很值!

  至少她爹娘以后再也不敢随便给她定亲事了。

  而且等面脂坊扩建后,赵姨曾经发过话,说让她和张高婷两人去负责其中一个大的流水线,得管理几十个人。

  到时候会再给她们涨一倍的工钱。

  张红草觉得只要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她的日子是不会难过的。

  张高婷这一住就住到过年。

  张高婷与张刘氏从中说和,父女俩才终于和好。

  当然张红草现在住在宿舍里,对村里那些关于她的讨论充耳不闻,一心扑在工作上,让不少同事们还挺佩服。

  毕竟身不由己的女子太多,她们当中不乏比张红草还惨却没有勇气反抗的女子。

  唐景云虽觉得张红草的行为有点莽撞不计后果,但也佩服张红草的勇气,也愿意给她一个支持。

  让她管理以后的新流水线,就是唐景云跟赵冰雁提议的。

  当然她性格冲动,光她一个人还不行,她妹妹张高婷少冲劲但比较稳重。

  两姐妹性格正好互补,两人一起管理正好。

  这期间,自然也有人跑来跟唐景云说媒。

  多是县城府城来的,讲的多是举人之子富家公子。

  赵小舟看到这些媒人身上就气压沉沉,醋了好一阵。

  这会儿两人坐在观景楼一侧,看着远处从庄子离开慢慢走远的媒人,唐景云乐得直笑。

  偏还指着对赵小舟道:“看到没有,报应来了,让你当初用成亲一事刺激我。”

  赵小舟握着她的指尖咬了一口,跟唐景云说:“我没有,那时候你都不喜欢我,我肯定要想点法子。”

  这句话说完,又转过头来捧着唐景云的脸,道:“我没有选妻,家里人也没有给我选妻。选妻另有他人。是我二叔。”

  唐景云这下可逮着他的错处了。

  竟然敢用别人的亲事来激我,胆儿肥了是吧?

  唐景云想生气,却又有些舍不得。

  这是赵小舟第一次拿到家族大权,他底下还有个亲生弟弟。

  唐景云知道赵小舟肯定是要回去陪家人过年的,便问:“你什么时候回京?”

  赵小舟道:“月底。”

  下个月初就过年,赵小舟这月月底走,走水路。

  路程缩短,赶回去刚好过年。

  唐景云想了想,让赵小舟在这等一会儿。

  她提着裙摆,飘然若仙的几步跑下楼,不一会儿又提着裙摆跑上来。

  手里拿着两颗挂了绳圈的玉球,玉球玲珑精致,小巧可爱。

  “这个给你。”唐景云将一颗因果不空果递给赵小舟,手里的另一颗直接挂在赵小舟的脖颈上。

  “这是什么?”

  赵小舟低头看了看,这玉球他与唐景云亲热时也曾在她脖颈上见过,没注意看。

  此时拿在手里才发现这玉球不是玉石,只是颜色非常相近而已。

  “护身符。”唐景云得意的挑眉,露出小虎牙,道,“高僧开过光的,好贵的一颗呢。你一颗,再给昶哥儿一颗。”

  唐景云也是厚颜无耻,直接将赵小舟的弟弟当做自己的弟弟了,张口就是直呼其小名儿。

  “谢谢。”赵小舟说。

  他第一次见到这种“护身符”,知道不寻常。

  但他很早就察觉唐景云身上有秘密,所以也不追问,唐景云给他他收着便是。

  唐景云给他理好衣领,看不出玉球后,才笑了一下,“自家人,不客气。”

  随后,唐景云靠在赵小舟身上,两人腻在一处,一边把玩着他垂下来的头发,一边说:“我想在村里建个学堂。”

  大牙口子村到学龄的孩子挺多的,而到镇上读书的话就有些远了。

  唐景云觉得在村里建个学堂正好。

  而且,一般乡村的学堂,是完全不收女学生的。

  这世上像女夫子明翠兰那样的女子少之又少。

  毕竟家里有个愿意教她识字的秀才爹,其他识字的女子多是请夫子在家中设学堂。

  这多半是有钱人家才行。

  也有专为贵族少女设置的学堂,这种就更少了,非世家贵族之女不得入。

  唐景云想建的这个学堂,以后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都可入学。

  到时候她想要招聘个会算数的工人也不用这么困难了。

  这些都是她以后的班底。

  教材当然也得跟着她的来。

  四书五经当然也学,算数种植一类的也得学。

  好苗子,有根骨的,看自己喜欢的方向,该往科举走的也不是不可以,精通其他方面的,唐景云当然会专精培养。

  当然,重点是她之前从府城带回来那些人也可以穿插在里面入学学习,这些基本上都是她的人。

  她也需要为自己的商业贸易后续发展而做好积蓄。

  本身年后,村里不少人就有要送家里孩子去镇上书院的打算了。

  所以唐景云把建学堂这事稍微一提,村里人便欢欣鼓舞地同意了。

  学生们的授衣假刚结束没多久,下一次学生们再放假就得春节的时候了。

  在此期间把学堂建起来,等春节后,正好新学期开学。

  建学堂的钱,是唐景云出资,老师也是她去找,村里人只需要出自家孩子所需的笔墨纸砚与老师们的束修。

  换做从前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不过如今一年的花费也就是他们一亩花田一两个月的收益而已。

  在村子里干活的外村人得知他们要建学堂了,羡慕之余,也来打听,以后能不能让自家孩子也在这里上学。

  因为到镇上读书,离得远了些,孩子上学不易,但是如果住宿,就额外多了一些花费。

  onclick"hu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