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未雨绸缪首重农桑(1 / 2)

加入书签

沈括缓缓说道,“各位匠人、坊主,转塘这些年收获之丰,我大周开国百余间前所未见,甚至自有文字史料记载以来,都未曾见到如此盛举。而且这还不止是转塘一地的变化,近到二浦、杭州、明州,远到苏州、扬州,江南水乡之地暴富之家层出不穷。但土地所产有限,非粮即棉;民间之铜银有限,此富即彼贫。各匠头请仔细思量,财富集中于江南、江南粮田大量改为棉田,会有什么后果?”

众人起初还有些兴奋,听到后面感觉东家的话音有些不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从来不会这么和风细雨、一帆风顺,往大处讲,每一次朝代更替都是土地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江南大量粮田改棉田更是要了大周的老命,一旦遇到大的灾难,棉花可是填不饱肚子的。

“从胜吉十二年起,沈某买的土地除了建工坊外,便全部种了农作物,棉花收益高,沈某岂能不知?但江南之地,却不可成为种棉之地。大周各路、州土地各异,多有一年一熟之地,这些土地种植棉花和我江南一年两熟之地种植棉花,孰优孰劣,各匠头自然清楚。我转塘岂能贪运利之节省,而舍稻种棉?”

王匠首听了沈括的言语,惭愧道,“明年,咱们转塘庄园便全部播种稻田。”

“恩。这就是沈某和你们讲的第一点。水力车机一出现,钱财便滚滚而来,但凡事应有度,我转塘岂能赚尽天下银钱,别人改粮为棉,我们管不了,但做好自己应做之事,便问心无愧。况且,吾预计朝廷不会坐视不管,到时候,改棉的土地将会有大的抑制。”

众人起初还有些不甘,此刻却也信了,东家所言有理有据,合乎公道人心,是长久之计。

“沈某和你们讲的第二点,却是要不断地尝试开发新的技艺。水力车机还能不能再强一些,铁器能否再耐用些,船只可否再大些,切不可固步自封,以为天下已无对手。水力车机所带来的变化,其实就象一张纸,捅破了,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的可不止我转塘一家。我们知道的有内侍省、工部的工匠,他们这几年有些技艺已赶了上来,象泉州的船匠已经可以造四千料的远洋大船,我们不知道的可能更多。而技艺的不断领先,才是转塘长治久安的保障。”

“第三点则是大周的形势,近些年大周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富裕,但强敌环伺,隐忧不断。西有夏蛮、北有辽夷,北朝时期我汉地被蛮夷侵占,十室九空之惨状,犹如昨日。而且我大周人多钱少,铜矿、银矿产出远远不足,而域外海外多银钱。迟早有一日,我们的出产要远销西夏、辽国、高丽、日本,从大周之外获取银钱,一方面可强国富民,另一方面则可以削弱别国的实力。所以走出去将是转塘未来要坚持的战略。”

“第四点,也是沈某反复强调的,国富民安,首在农桑。保持农田,只是第一步,如何提高农田的产出,使耕田者有更大的收获才是转塘投入人力物力之重点。胜吉十二年,沈某曾提出要尝试各种农作物间作、轮作,但是,绝大多数佃农还是按他们早就习惯的方式来耕种,他们不想作尝鲜之举,但沈某要提醒大家,或许一百种方法中有九十九种方法的收益不如正常的耕种,但只要有一种方法收益能提上去,所有的尝试都是值得的。况且,我们的尝试成功率也没有那么低,比如用转塘一号长茎水稻和转塘二号短茎水稻间作,其收益便远大于单一水稻,早稻亩产量可以达到四石。我转塘的佃农早不是传统的佃农,他们也领月钱,不需交税,不需参加徭役。他们同样是转塘的“坊工”,只不过他们需要研究的是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技艺。海外各地农作物种子也需要系统地引进播种,研究出适合江南生产的农作物及流程。”

会议结束后,沈括将王寿光唤入密室,细细嘱咐了约半个时辰,有些话不方便公开宣扬,但沈括的规划布局却不能绕开王寿光,因为他请的三个月假期早已到期,朝廷对他的延假申请予以驳回,着其尽快回京赴任,沈方已没有时间亲历亲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