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看清虚幻,堪破虚妄(1 / 1)

加入书签


  最终,妇人在那位翩翩公子的胁迫诱骗之下,放弃了抵抗。

  这一幕,令小扶苏难以置信。

  为什么,那位见面宛若骄阳般温暖的公子,竟然能做出如此令人不齿的行径!

  余川见时机成熟,语重心长的道:“扶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让你看法家的书籍,万事万物,不可只观表面,而忽略其内在。”

  半晌,小扶苏都没有动静,只是不断的喘息着。

  似乎,内心的挣扎极为激烈。

  余川有些不忍:“汝,可要再看下去?”

  小扶苏点了点头:“余先生,我一定要,看下去。”

  余川:“那好,若有不适,可随时叫停。”

  不多时,场面一步步推进。

  这位翩翩公子因隐身的便利,掌握到了诸多权臣的把柄。

  而落在小扶苏的眼中,这些权臣的把柄,则是一个又一个见不得光的阴暗交易。

  不论是金钱,人命,女人,还是各种各样的珍惜玩意,都能使他们动用手中的特权,为所欲为!

  这,才是社会的阴暗,延续了千年的阴暗!

  小扶苏此刻,才真正见识到了,曾经的想法究竟是多么天真。

  淳于越的教导,又究竟是多么的可笑。

  荀子之言,才是更贴合现实的话语。

  余川趁热打铁:“荀子虽被称为贤人,但汝知晓何为圣人,何为贤人吗?”

  小扶苏缓缓摇了摇头,表示并不清楚,毕竟他只是学习先贤的心法,才刚刚入门的弟子罢了。

  余川解释道:“有德有才者,为圣人。

  有德无才者,为君子。

  无德无才者,为庸人。

  无德有才者,为小人。

  圣人的弟子,便是贤人。

  当然,你只用知道这前三者就好。

  至于第四种人,本先生会为你扫除!”

  余川此言虽云淡风轻,但却包含了无尽的厚重!

  小扶苏有些讶然:“先生,我真的会继承父王的基业吗?”

  这个问题,看来留在小扶苏的心中,不是一天两天了。

  也难怪,秦王想来对小扶苏的母亲并不重视,以至于,小扶苏从中对秦王感觉到陌生。

  这,是秦王与小扶苏之间的一条鸿沟,而日后的贬斥,小扶苏亦没有领悟到秦王的心意。

  至于最终的那道圣旨,这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斩断扶苏与秦王之间情感的最后一道利刃。

  是以,余川展开这道秘境,便是要坚定小扶苏的道心。

  此道,为君王之道!

  余川见时机成熟,有意引导:“公子,何以见得你不会继承秦王的基业?”

  小扶苏当即愣住了,秦王这些时日,就数见他见得最勤,且有意无意都透露出关心之意。

  但,小扶苏却并没有及时发现,如果说他反应迟钝倒也没毛病。

  在余川的引导下,他便能察觉到,秦王的用心。

  余川又道:“这世上,没有人是能够长生不死的,你要牢记。

  且,天命在汝身上,汝好好把握。

  此乃天机,虽不多,却亦能牵扯大因果。

  吾承汝一声先生,与汝透露这些,已是仁至义尽,汝从今往后,休要多问。”

  话语落下,余川便再不说一句话。

  但,幻境远未结束。

  那位儒生通过各种权利交换,终于在中间时拜封为一国之相,位极人臣!

  小扶苏见到这一幕,顿时皱起眉头:“余先生,此人无德,如何拜相?”

  余川淡淡开口:“那公子以为,何人才能拜相?”

  小扶苏被问的话语一窒,他终于反应过来,似乎官场就是个大染缸。

  各凭才艺,换功封爵。

  德行什么的,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看着小扶苏已经开始严重的怀疑人生,余川感觉时机差不多到了。

  是时候,该加一把火了!

  时光如梭,那儒生已是一名暮年老者,却壮心不已,仍不遗余力的打点朝中上下。

  似乎,一股暗潮正在不断的聚集。

  而当其披上那道隐身的披风,站在君王身后,从怀中掏出一柄匕首的时候。

  小扶苏的眼中,终于流露出了一丝惊恐与慌乱。

  直到,君王被刺死在王座之上,朝中群臣却纷纷跪伏在地,没有任何人站出为君王拔出佩剑。

  小扶苏这才意识到,什么是教化,什么是诱惑,什么是人性!

  直到幻境结束,那名儒生身披王袍,坐到了王位之上,群臣无不叩拜。

  从一介儒生,到篡权者,到君王!

  小扶苏只感觉这一切恍如做梦一般,儒生虽有才,却无德,只能被称为小人。

  但,就是这般小人,却坐到了王位之上。

  多么的讽刺……

  幻境结束,但故事却没有从此完结。

  四周重新恢复到昏暗之中,只有一点豆火在坚强的燃烧着。

  余川缓缓睁开双目:“扶苏,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小扶苏甫一睁眼,便露出了十分异样的表情,有几分难以置信,有几分惋惜,亦有几分思考。

  “余先生,人性的弱点,就在于一个贪,于宝物,于美人,于权利,于天下……”

  小扶苏的话语,一字一顿,足见其沉浸其中,感悟深刻。

  余川闻言,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

  小扶苏的这些观点,都是从宏观方向进行总结。

  忽略了细微的地方,人的心理变化,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转变。

  究竟是怎么样的诱惑,才能使他们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呢?

  那道隐身披风,只是个欲望放大的工具罢了,儒生的欲望究竟从何而来。

  那么,他的德行又是如何丢掉的?

  小扶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余川并没有就此肯定余川的总结。

  而是,问了一句:“扶苏,你认为,儒生的变化,是因何而起?”

  小扶苏则陷入了沉思,这个时候,问题兜兜转转终于又回到了原点。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人性出发。

  那么,亚圣认为人性本善,贤人却认为人性本恶。

  这个时候,便不用再去纠结了。

  小扶苏良久才吐出了一句:“人性的善恶表现,皆来自于外因。

  若利益大于风险,则恶显。

  若风险大于利益,则恶敛。”

  余川看向小扶苏,缓缓点头,只道出了一个字:“善!”

  而后又补充了一句:“但不是任何人都如此,公子还需理智识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