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孙瓒家族的探究(1 / 2)

加入书签

关于公孙瓒家族的探究

前几天有书友对中公孙瓒和公孙琙的关系做出质疑,特附上一篇博文来解惑,至于确实与否老风不做评价,原本历史的真相从来就不是那些么容易探究的。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普及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连续热播,使公孙瓒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两大“正史”《三国志》、《后汉书》都把公孙瓒以“列传”载入其中。究其根由,既有公孙瓒曾为东汉末占据幽州一方的群雄之一,同时史官的曲笔渗透了公孙瓒家族是“幽州辽西郡”贵族的典型一脉。本文将以东汉后期“东夷”在“辽西郡令支县”及周边地区的公孙氏家族人物活动,试探寻其家族属“幽州大姓”的历史之秘,供读者、方家共鉴。

一、公孙瓒生平概述

公孙瓒(?—199年),姓公孙、名瓒、字伯珪,汉族,约东汉元嘉年间出生于辽西令支(治今河北迁安市)。东汉末献帝年间占据幽州(治蓟县即今北京广安门附近)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曾为辽西“郡门下书佐”,继为“上计吏”。以孝廉出任辽东属国长史,历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升奋武将军、蓟侯,官爵至前将军、易侯。为当时北方割据中最强大的一路诸侯。攻杀了幽州刺史刘虞后,东汉朝廷授权总督北方幽州、青州、冀州、兖州等“四州”,分派“四州”刺史、郡县官吏(刘备还曾是其青州刺史田楷的协守将领)。统治区域盛时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山东省、辽宁省大部地域。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在军阀袁绍及刘和(刘虞之子)、鲜于辅、乌桓司马阎柔等胡汉联军联合围剿下,公孙瓒败亡(享年不足50岁)。

就生存、活动时间来说,公孙瓒属于东汉末,而不属于“三国时期”。公孙瓒死后17年(216年)四月,汉天子才册封曹操为魏王;隔21年(公元220年)十月,魏王曹丕才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无论自曹操为魏王或曹丕称帝建魏计算为“三国时期”开始时间,都不该把公孙瓒看做“三国时期”的人物,只能是汉末人物。为什么通常都把公孙瓒当做“三国”人物来讲?根源是直至三国归晋一统,东汉一朝的“正史”并没有修出,经历三国末、身为晋臣的陈寿修《三国志》,将公孙瓒纳入《三国志?魏志?列传》,故相沿成习。

二、家族成员及宗族

公孙瓒这支“辽西令支”族人,以公孙瓒为轴点,身边聚集了公孙家族几名近亲成员。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公孙瓒十余年割据幽州的缓冲,使辽东公孙家族统治辽东竟然比刘备占据四川还要多了八年多,前后达五十多个年头;公孙瓒拼杀、割据幽州前后二十年的光景,竟没有和辽东公孙家族发生一次冲突,岂不怪哉?

公孙瓒的家族,到底又是什么样的家族,相互间既不冲突,也不亲密,似乎一直保持着“和平共处、井河不犯”的默契,仅仅是“同姓”的原因吗?这得先从公孙瓒与身边家族成员关系说起,再推测与辽东公孙家族的关系。

南朝范晔所著《后汉书?公孙瓒传》说:“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晋朝孙盛所著《魏氏春秋》记载,刘虞的东曹掾魏枚曾说:“瓒,文武才力足恃。”尽管他出身于世代任郡守的家族,但由于“母贱”,就是说他的生母属于非正妻的妾,甚至地位更低的婢女,在当时同父“子以母贵”的封建礼法之下,公孙瓒是很难得到人们重视的,荫官、袭爵是轮不到他的。因此,只能出任“郡小吏”。公孙瓒没有得到荫官、袭爵的资格,那么,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同父的嫡出兄弟享受了。《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提及的家庭、家族成员有:公孙续、公孙越、公孙范。

公孙续,公孙瓒之子。建安四年三月,袁绍直接攻到了“易京”(今河北省雄县县城西北)城门前,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黄巾军求救。黑山黄巾军首领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派人送出约定暗号的“密信”被袁绍截获,袁绍将计就计,伏兵袭击,公孙瓒大败而自杀。公孙续的下落未再有史籍反映。

公孙越,公孙瓒从弟(同祖弟)。兴平年末,汉献帝想东归洛阳,公孙瓒派公孙越率千余骑兵到袁术处相结好。袁术遣公孙越帮助孙坚攻袁绍部下、阳城(治在今山西阳城西)守将周昂,攻战中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越之死,直接引发了公孙瓒与袁绍的公开破裂。

公孙范,公孙瓒从弟(有作堂弟),东汉末年军阀,官至渤海郡太守。公孙瓒最初起兵攻打袁绍之时,袁绍畏惧公孙瓒的势力,将自己的冀州渤海郡太守(辖今河北沧州一带)印绶给予公孙范,意图和解。公孙范得到渤海郡太守印绶、获得权力后,立即起渤海之兵帮助从兄公孙瓒攻打袁绍。于是公孙瓒的军事实力更加强盛。公孙瓒败亡后,公孙范的下落未再有史籍反映,是否亡于公孙瓒败亡前,不得而知。

公孙越、公孙范二人都是公孙瓒的从弟,即同祖之弟,而不是亲兄弟,也就都不是优先于公孙瓒享受荫官、袭爵资格的人。那么,公孙瓒父祖先辈应荫、应袭官爵的享受者在哪里?

东汉律法中有一种法律叫“三互法”,是专门的官吏地域回避规定,桓帝时制定得更加严格,达到“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致官吏)选用艰难。”原来大意所限仅为同等官职,除不能在本郡(州)为官,甲郡(州)人任乙郡守,则乙郡(州)人不得任甲郡守,至桓帝时的三互法扩大限制范围到:与甲(乙)郡守有姻亲关系的,也不得任乙(甲)郡守。公孙瓒出生家庭属籍“辽西郡令支县”,那么,根据“三互法”的规定,他的享受荫官、袭爵、任职资格的兄弟如果是郡守,是绝不会在辽西郡任职的。查阅史籍,东汉末至魏蜀吴三国建立,与公孙瓒比更有嫡出优势荫官、袭爵、为官的屈指可数。作者推断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次年即灵帝建宁元年)在玄菟郡太守任上的公孙琙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后汉书?东夷传?夫余国》记载:桓帝“永康元年,(夫余国)王夫台将二万余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域(琙)击破之,斩首千余级。”

公孙琙,除《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公孙度传》、《后汉书?公孙度传》各有一处记载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史籍反映。因此,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生平始末,对他籍贯、生平也鲜有论及。官至一郡太守,到桓帝末年只靠肯干、立功就从平民爬上如此“二千石”高位是万万不能的,他必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出自世代贵族、荫官、袭爵入仕;二是籍贯不属玄菟郡。首先,从公孙琙把辽东公孙度作为“养子”且没有亲密家族关系来看,可以排除公孙琙籍贯属辽东的可能。在汉代幽州诸郡中,公孙琙出于辽西郡令支县公孙大姓的概率最大。其次,公孙琙名的用字与公孙瓒名的用字如出一辙,写法、含义均为“美玉”的一种。再次,公孙琙收养、栽培原名为“豹”(与其十八岁早卒之子同名同年)改名为“度”,与公孙瓒之子名“续”,也有取义相近的含义。

公孙度(?-204),东汉末地方割据军阀。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阳)人。少时随躲避狱吏追捕的父亲而居玄菟,初为玄菟郡小吏(与公孙瓒起步相同)。时玄菟太守公孙琙,“(公孙度)少时名豹,又与(公孙)琙子同年,琙见而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通“娶”)妻。后举有道,除尚书郎……”(又与公孙瓒入仕途径相同)迁冀州刺史。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秉政,受同乡推荐任辽东郡太守。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治襄平即今辽阳)牧。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后被曹操表举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建安九年(204)卒,子康嗣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