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背后(1 / 2)

加入书签

第25章 背后

“政斧不容易把软弱且不知忠诚的民众组织成强国,而政斧又很想领导强国。人民必须被鼓励去变得强大且能够达到目标,民族主义是一个理念上的肇因,它巧妙地与国家认同感的复苏以及因外国威胁的重返而触发的危机相结合……靠着诸如标语等方法,它容易在民众之间传播。强大起来,建立强国!使你自己的成功成为国家的成功!强大起来且向西方人显示中国是不可以欺侮的国家!口号不仅是“赶上,超越”,而且是“富国强兵”……”

帝国四年《中国之信仰》

经过九年的发展,中国的实业力量、工业力量和城市中间阶层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九年前,“中华帝国”的概念,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

在世界列强的眼中,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是这样的——男人的头上梳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辫子”,而且还要剃光前额,而女人的脚还被人为伤残的以裹成小脚,男人和女人身上更穿独特的由蛮族推广的通古斯式服装的这个国家的国民们,现在一下子变成了,拥有西式的国会和法律,德国式的陆军和英国式的海军。

在西洋人的眼中,这是何等的可笑,但是很快,他们便笑不出来了,这个经过民族光复之战后,完成民族读力、国家重建的国家,迅速的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陆地或是海洋,一个又一个奇迹只验证了一个真理,这是民族过去的辉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民族一但获得自由,就会拥有举世罕见的力量。

当然,在西洋人的眼中,这个国家,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不是他的军队,不是他的工业,而是他的人民——帝国之公民!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过去的九年之中,他们最大的改变恐怕就是身份认同上的改变,事实上从执政斧时期,中国人经历着“草民”至“国民”,而在过去的几年间,又跃升为“帝国之公民”。

在这期间,千百年来一直视自为“草民”、“黎民”的中国的“人类智慧”得到了发展,而最大的发展,恐怕就是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的观念得到了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的权利也有所后退,国家成为了国民的国家,而现在更成为“亿万帝国之公民所构建之中华帝国”。

是一个个伟大的公民缔造了这个国家,是一个个伟大公民的付出与劳动,促进了帝国的兴旺与发展,正是四亿八千万伟大公民的奋斗与牺牲,使得这个伟大的帝国再无人敢于轻视。

公民成就了帝国!

对于中国人而言,尤其是接受了第一批完整的八年义务教育的青年学生而言,他们的观念与父辈有着截然的不同,他们所认识的第一个字是“公”、第二个字是“民”,连汇在一起是他们人生中所识的第一个词是“公民”,第二个词则是“国家”,而连汇在一起,这就是他们身处的“公民之国家”,而他们的身份则是“帝国之公民”。

在中国,公民是一个伟大而且崇高的词汇,对于青年而言,他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除去一位位先贤缔造世界上最璀璨的中华文明、一位位先烈悍卫着民族之外,更看到一个个青年是如何力挽狂澜,以个人之生命,去挽救民族之危亡,国家之命运,而这些青年则是中国的第一代公民。

“光复先贤为第一代中国公民,而完整教育之一代,则为第二代中国公民!”

国家曾如此教导着这些青年,多达六千余万青年则在这种教导之中,将个人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国家是公民的国家,作为公民的个体必须要勇敢的担当个体责任,并化为之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事实上,也正是这一代青年的出现,使得西洋人意识到“中华帝国”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事实,而中华帝国正是由四亿八千万作为个体的“帝国之公民”所构成。

而作为公民归宿的帝国,却没有令亿万个人失望,为了维护侨民的权力,帝国三年,对美经济绝交、撤回留学生,举行中太平洋海军特演,帝国六年派出舰队抵达古巴,公民付出于忠诚、国家回报以责任,最终正是这一切促成了中国的发展。

“我是中国之公民!”

在帝国国会前的广场上,一位二十三四岁的年青人站在宣讲台上大声呼喊着,而在他的身后,一块白布上赫然书写着“帝国公民权力之沦丧!”。

“国会未允宣战,内阁擅自宣战,违宪之行,若不追究,我等帝国公民之权必将尽丧……”

在国会前激情澎湃的青年们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在激昂的人群中各个学校的学校高举着横幅,那横幅有的写着校名,更多的却是用醒目的大字写着。

“内阁总辞职!”

“追究内阁责任!”

“内阁总理辞职以谢国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