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出征(1 / 1)

加入书签

方略既下,剩下的就是执行。


  这一次,袁绍照例是要动用治下的庄园武士的,一方面是这些人的确骁勇,另一方面则是他早就给这些人付过钱了。


  那就是他分封出去的田土和庄园。所以又能用,又好用还不费钱,为何不用?


  为此,他先是征召了此前参与过荆州战事的万余武士,让他们带着余丁、兵马到广成关下集结。


  然后他又非常强硬地将治下各豪势的徒隶、部曲全部征召入军。既然你们这些人不是要以待将来嘛,那现在这些军力你们也用不着,那就给我袁绍。


  同时,袁绍还大开府库,将四代袁氏的积累和这些年缴获的军资全部拿出来征召各地的流人、游侠。


  袁绍预计和泰山军的战事会绵延到明年,而在下半年左右,他就可以再编练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到时候和现在的军力一并,他就拥有二十万的军力了。


  如此庞大的军力,在四周盟友的牵制下,泰山军怎么赢?


  在调度万人左右的武士到广成关后,袁绍又从本军拨出两万人准备一并组建首攻军团。


  在这个军团中袁绍精简了原先复杂的编制和兵种,而是就以步、骑、车三类兵。


  其中步卒就是以步槊、刀楯、弓弩三兵,以曲营为编制。其中每曲百人,每营五百人左右,组成最独立的基础单位。


  然后三个营组成一个校尉部,四个校尉部组成一个军。每个军的人数都不定,在在四千到六千人不等。


  每个军都与自己独立的骑兵,车兵,负责组建鞠义所说的叠阵。然后数个军又互相配合,同属于一个帅。


  而这一次袁绍委任的帅臣正是鞠义,他将作为这次攻击的统帅,带领三万军力围杀敌军五千多人。


  除了编练这一支先遣军,袁绍军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那就是以自己袁氏子弟、门客、门生、部曲为核心的亲从军。


  亲从军的吏士皆是各军的佼佼者,人数在万人左右,其中骑军就占了一半。


  而在亲从军的内部,还有一支袁绍的帐下军,他们都是袁绍从老卒中亲自挑选的,是精锐的精锐。


  他们的性质和泰山军的横撞将一样,既是军中武力的象征也是袁军中层军吏的摇篮。


  此外就是袁绍的突骑部队。


  袁绍对于骑兵是非常重视的,但因为地处中原,不挨周边的产马区,所以袁绍的整个骑兵部队加在一起就是七八千人上下。


  就是这七八千骑构成了袁绍最核心的武备。除了部分骑军隶属在各军之下作为突阵和联络,以骑军作为完整军制的只有北府骑士、西府骑士。


  北府骑士几乎都是从北面逃到南方中原的豪势子弟,这些人和泰山军有着血海深仇,原先他们的统帅是高览,现在则是张合。


  而西府骑士则是三辅一带逃离到南阳的流亡士,这些人或因为战乱,或因为袁氏招诱,来到这里加入袁绍的部队。


  袁绍以自己亲从大将文丑为西府骑大将,统领三千西府骑士。


  袁绍有多信任文丑呢?这么说吧,如果是一般人丢了袁谭性命,别说死了,三族都要被袁绍夷掉,但在文丑身上,袁绍就扣了他三个月的俸禄。


  袁谭这么一个继承人就值三个月的俸禄。


  这支部队就是袁绍从汝南打遍中原、荆表的老军了,可以说除了泰山军,这支部队就是中原最强的武力。


  而这支部队的斗志实际上就是在对泰山军的仇恨上建立的。


  无论是北府士这些泰山军分田风暴中的直接受害者,还是西府士这些间接受害人,他们都憎恨泰山军。


  正是这些愚氓黔首作乱,才使得一个汉室的黄金时代成了过去。


  他们眷念过去那个衣冠文明,彬彬有礼的时代,那时候人心是好的,黔首是安分的,士族是仁爱的。


  而不是如现在,到处充斥着不安在位的下克上。


  正是这些属于旧时代残留的军士组成了袁军的脊梁,他们在陈公袁绍的旗帜下,南征北战,军队就是一切,军旗所指,他们就追随到哪。


  这种忠诚很容易得到解释,因为袁绍就是一个符合他们一切美好想象的主君,是当之无愧能恢复衣冠时代的扛旗者。


  袁氏四代以来,每一代都施恩于下,百年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族受到袁家的帮助,本来滴水之恩就以涌泉相报,更不用说袁绍还那么有人格魅力。


  对于这些军中武士来说,袁绍知道他们要什么,并非常慷慨的和他们分享一切。


  那些庄园、土地、奴隶都是袁绍赐予他们的,是袁绍让他们成为了人上人,成为一个体面的武士。


  而且袁绍在分封时还非常公正,只要符合军功要求的,他都会不吝赏赐,给他们应有的一切。


  更重要的是,袁绍的这份慷慨还只限于他们这些武士,而不让那些卑贱的泥腿子来沾染这份荣耀。


  这就让这些武士更加感激,也更加认同袁绍。


  正是在袁绍这样的体制下,众多出身平凡,但有勇力的底层武人获得了机会,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浪荡游侠,成为了贵人。


  所以这些人对于袁绍的认同,对于陈公国的认同,并不下老泰山子弟对于泰山军的认同。


  你泰山军有一个“黄天大业”的理想,咱们这些袁军武士也有一个“武士当国”的美梦。


  谁也不比谁更正确,不是吗?


  但袁军也是有隐患的。


  他麾下的老军自然不用多说,都是能征惯战的武士,但之后在结束江夏之战而组建的部队却良莠不齐。


  这些二线部队充斥着大量的民夫、壮勇、部曲,这些人既没有军战经验,也不被袁军中的武士们信任。


  在这些武士们看来,这些人出自卑贱,本就容易被泰山军所吸引,而这些人既无荣耀可言,又无田土宅院需要守护,所以如何信任得了?


  于是,很多武士联名写给陈公,反对将这些卑贱人充入军中。但袁绍也没办法,武士的数量就是这么多,他必须要集合大量的军力才能应对后面的大战。


  所以纵然不断有民夫壮勇做了逃兵,但袁军依旧没有停止他们征召的步伐,大量的部曲、徒隶被强征入营。






  好在袁绍还有足够的时间用以给这些人训练,不然这样的部队送到前线就是送死。


  郭嘉曾劝说过袁绍,让他不用着急组建这样的部队,因为以现在的军力足够守住大谷关和广成关,以泰山军目前的军力分布,是很难直接威胁到豫州的。


  郭嘉依旧坚持此前的计划,他认为袁军要更加谨慎的应对和泰山军的战争。在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时,可以让青州、兖州的盟友们对泰山军的内线进行渗透袭扰。


  甚至他认为,己方并不会是泰山军的下一阶段目标,因为已经恢复了实力的关西更是泰山军的威胁,让袁绍千万不要盲动。


  但袁绍并不乐意听到郭嘉的这番说辞,说来说去,郭嘉还是不同意他主动进攻泰山军的作战计划。


  郭嘉总以为自己是因怒而兴师,但他小看自己了,虽然袁谭的死让他痛彻心扉,但却没有烧掉他的理智,他很明白,现在就是他最后的机会。


  要么一举将泰山军撵到大河以北,要么就什么也没有。


  这个道理和决心他袁绍都有,他不明白为何多智的郭嘉却不懂?以至于他一度以为郭嘉是因为他将许攸立为公国的宰辅而嫉恨,所以许攸要干什么,他就反对什么。


  郭嘉看出了袁绍对他的不信,于是再多的话也都说不出了。他只是希望袁绍让他回到汝南,在汝南辅助袁尚整理军务。


  袁绍同意了。


  就这样,在大军出征前的一日,郭嘉独自一人,单车向南去了汝南。在那里,他要给袁家再留一条退路。


  ……


  不管过程中多么艰辛,袁绍自认为以坚强的意志扛了下来。在半个月的准备中,也就是五月十日的时候,他终于准备好了出征事项。


  在广成关上,他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


  先是陈琳以优美的河洛正音吟唱着《讨泰山贼檄书》,随后袁绍头戴冠冕,缓缓走上广成关。


  在那里,三万出征将士正等候着他。


  太阳照射在袁绍金黄的衣冠上,散发着无穷的威严,他许诺这一次出阵的将士将会被优先分配田地和宅邸,他们的子孙也将获得袁氏的承认,允诺他们三代之内,皆可子弟入戍宫廷。


  可以说,袁绍以毫无争议的语气告诉所有人,他袁氏必然绵延三代以上。


  随后,钟鼓声起,歌声雷动,各营主将纷纷走到关下,向着关上的袁绍伏拜。


  他们对着袁绍后面的那面戍黄帝舜旗发誓,必将旗开得胜,献俘于陈公阙下。


  之后大军在统帅鞠义的带领下,绵延出广成关,他们将在大谷关接受最后一批人员补给,随后出关歼灭驻扎在谷口的泰山军。


  ……


  当袁军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龙门的泰山军大营的时候,统帅于禁正在和军将们吃着饭,商量着现在的局势。


  半个月前,王上点兵令于禁带着三万大军南下,于禁在一番权衡后将大营布置在了龙门山的东麓,也就是伊水的东岸。


  选择龙门作为大营,于禁就是打算先行打下袁术所占领的伊阙关,保护住京都的西南面通道。


  但伊阙关内的袁术非常谨慎,甚至谨慎到了猥琐,不论关下的朱灵如何引诱,对方都缩在关内不出来。


  不过伊阙关的守军不出来,于禁倒也不担心,因为他已经知道胡母丘带着渤海军移动到了大谷关口外,堵住了袁军出兵的通道。


  所以于禁当时的打算就是暂时在伊阙关一带布置移兵,让袁术一边以为主力都在这里,然后拣选精锐穿过万安山,袭击山道口内的大谷关。


  而就在他和一众军将谋划的时候,袁军出兵的消息送到了他这里。


  于禁打开军报,冷冷一看,然后面色大喜,然后对众军将道:


  “真是福从天降,知道咱们正发愁如何将大谷关的袁军调动出去,那袁军就自己上赶着出关,这真的是天助我也。”


  其余军将们纷纷看军报,也是面有喜色。


  这个时候飞虎军的徐晃建议道:


  “于帅,如今袁军要出发,咱们是不是也该行动了?”


  徐晃话落,其他些个军将纷纷请缨要领这个任务。


  但于禁哈哈一笑,谁也没点,反而对众人道:


  “不,咱们现在要更改计划,这一次我们不打大谷关,而是直接将这些袁军放出山谷,放到河洛盆地上,然后咱们再奇袭大谷关,尔后对敌军进行围歼,这就叫关门打狗。”


  于禁话落,但所有人都迟疑了。


  最后还是于禁的老部下,龙捷军主张达开口提醒道:


  “于帅,这个怕是不好吧?王上就在京都,咱们要是放袁军入洛,要是有个什么闪失,我们百死莫赎啊。”


  于禁愣了一下,然后环视诸将,看出他们的意思也是这个,随后才感慨:


  “什么时候我们打仗也要想这些了?咱们领兵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打胜仗,而不是去揣摩上面的意思。再说,王上有什么闪失?”


  张达看了一下周边的几个军将,看出了他们脸上的不以为然。他明白,要是不说服这一点,这些军将压根就不会同意于禁的意思。


  所以张达赶紧补了一句:


  “王上肯定是没有闪失的,但我们不能不考虑到。于帅你这方略的确好,但如果不取得王上的同意,我怕这好事也成了坏事。”


  更多的话张达没说,但于禁应该明白。


  果然,听了张达的话,于禁迟疑了,然后坐回席子上,抚着额头纠结道: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行,我这就给王上写信,看王上的态度。”


  于是,当即于禁就写了一封加急信,在信中他详细阐述了整个作战思路,他补充,这是一个歼灭袁氏军团的大机会,但袁军的兵力几乎有小十万,如果不让他们进入盆地内,那连部队展开的空间都没有。


  第二日清晨,王上的回复就到了。


  果然如于禁所想,张冲完全同意于禁的作战计划,并表示无条件的支持。


  于禁大喜,忙准备调度兵力,却丝毫没有看到张达看向他的眼神,充满了担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