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春秋无义战(1 / 1)

加入书签

迈过考场的大门,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内成群的站着检查好的学子,四周站立许多衙役,因此学子们并没有相互交流,倒是颇为安静。

天色大亮的时候,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子都检查完毕,考场的大门被关了起来。

没一会,周英杰和许世高在几个官员小吏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周英杰和许世高作为主考官,分别高声的说了一些勉励的话,然后一个小吏照例宣读了一下考场规则,便让衙役引着学子前去考场。

这种思想是好的,但是人性是复杂的,并不现实。

李安见考试还没开始,便整理起了东西,先把床铺好再说。

就在李安等的快睡着的时候,梆子声想起,李安一个激灵,拍了拍脸,拿起笔沾了沾墨水,等待报题。

这就是这次的论题了。

李安连忙把装水的竹筒找出来,站在门口等待了起来。

要知道,文章看的不仅是文词,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核心思想。

第一场考的就是论,论和策其实都是文章,也被称为策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文题。

看着是不是很憋屈?

他更认同的是《司马法》中说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但是有可能作者就是字面的意思,也有可能是另一种意思。

原文是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伐,上伐下也,敌国不相争征也。’

带路的衙役说完,把门从外面锁上就走了。

对于古文古诗,后人总有各种理解,因此也产生了很多争论。

衙役给他把竹筒里装满了水,递给他,然后在门洞边上的钉子上挂了一个铃铛,说道:“若是身体不舒服或者要上茅房可以拉铃,除此外不得拉铃。”

至于到底什么意思只能去问作者了。

《春秋》中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

由此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持否定的看法的。

也就是说,就算水打翻了,也只能忍着,等到第二天衙役补水。

研完墨,李安就坐着等待了起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安停了下来,揉了揉有些酸涩的脖子。

论更多的是辩论,基本都是从四书五经中节选一段,或者一句,然而选择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和后世的论文有些类似。

说起这个门,李安就忍不住吐槽,门上开了个四方的口子,弄的这考间跟后世的牢房一样。

但是文章却不能这么写,如今不战是主流,若是他的反驳这一点,文章写的再好,估计也会被打上‘异类’的标签。

宋真宗打战打赢了反而给敌国赔款。

到时候批卷的人闻出来,给你扣上一个不尊先贤的名头,估计这辈子是没机会科考了。

当然了,这只是后人对孟子这句话最广泛的一种理解。

好在考场有专门引路的衙役,很快李安被带到了一间挂着丁十牌号的考间。

在进入考场之前,还需要脱衣检查,检查完,凭借各自领到的号牌进入对应的考间。

思考许久,李安才动笔写了起来。

宋朝前期军队战斗力还是有的,但是澶渊之盟后,和平是和平了,军队战斗力却没有了。





衙役说完便往下一考间而去。

而孟子主张的是“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思想,颇有种关下大同的意思。

最里面是一张半米多宽的床板,外面有一张桌案和凳子,桌子上放着一小竹篮。

李安放下手里的东西,摸索着把蜡烛点燃,屋里瞬间亮堂了起来。

李安的思想就属于离经叛道那一类的,能中就怪了。

大概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国或许这国要好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考场的考间都是按天干地支分布的,李安的号牌是丁十。

李安小心的把水放在桌子上,这个水不仅是喝的,研墨也得用,而且刚刚衙役说了,只有上茅房和生病的情况下才能拉铃,其余时间是不能拉的。

但是“澶渊之盟”确实实现了百年的和平,没少被读书人称赞。

宋朝实行的是垂拱而治,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套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李安刚把床铺弄好,就听到有衙役再喊,听声音距离他这边还有段距离。

这是《孟子尽心》中的一句话。

“桌案上有个篮子,里面有蜡烛火石,自己点燃。另外一会有人送水,可以拿盛水的器皿盛水。”

别的不说,就拿宋朝来说,要是真论起来,宋朝的不少皇帝倒是很符合孟子的思想的。

这没水喝忍一天也不算啥,但是研墨没水可不行,总不能拿尿来研墨吧。

屋子里散发着一股霉味,因为光线昏暗,也看不清楚是否干净。

习惯了abcd加阿拉伯数字分号的李安,对这个真有点茫然。

简单来说,就拿古诗来说,从字面理解是一种意思,代入作者当时的境遇心情,又能品读出另一种意思。

到如今连个西夏都打不过了,可笑不。

考间很小,宽不过两米,长也就三米的样子。

这次县试共分为五场,分别是论、策、经义、诗词和默经。

六一二二三一四四五四

但是李安对此却丝毫不认可,从历史唯物论来说,春秋确实无义战,但这种战争却是必须的。

虽然脱衣检查让李安很是别扭,但是大家都是男人,忍忍也就过去了。

李安写完题目后,就拿着笔皱眉思考该怎么答题。

“拿器皿来接水!”

而策则是计策,是针对某一件事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个小吏大声念着题目,从李安考间外走过,李安听完,连忙在至上写下‘春秋无义战’五个大字。

没一会,送水的衙役来到李安这间外面,李安从洞里把竹筒递了过去。

四处打量了一下,见屋子虽然老旧,却打扫的很是干净,不过从屋子里的霉味来看,应该是这两天才打扫过的。

文章他已经完成了,当然了,现在只是初稿,需要不断的修改推敲才行。

李安喝了点水,沉下心一句一句的推敲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