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行星发电机,伟大的工程(1 / 1)

加入书签

“小宁同志,为了国家和人民,所有的奉献和牺牲都是值得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周泉微笑着,看着宁寅宵说。

宁寅宵认真地点了点头,说:“我的工作,虽然是看门这点小事,也是挺拼的呀。”

“安全保卫无小事,”周泉拍了拍宁寅宵的肩膀说,“保卫部门的同志是最辛苦的,为了我们的安全,付出了很大心血,我能理解你呀。”

转到沙盘的另一侧,是这座建筑的剖面图,周泉指着这个大而精巧的模型建筑,向宁寅宵解说道:“我们的这座行星发电机的体量虽然巨大,原理倒也十分简单。

你看,我们选择了一块富含地下水、但山体结构稳定的地区,进行建设。

首先,将大量的铜棒插入地下,一直深入到地下水区域。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月球带来的潮汐效应,地下水往复运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谐振仓。

你听说过‘锁龙井’吗?”

宁寅宵挠了挠头,想起在后海那边儿有个景点,好像叫这个名字。

“我国古人的智慧也是很了不起的,全国各地的锁龙井,用一根非常粗大的长铁链深入地下水中,汲取这种天然共振的能源,原理也是一样的。

咱们继续看:

简单地看,咱们这座深埋于山体之中的巨大人工金字塔型618号设施,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尖端带有发射器的电容。”

宁寅宵不可思议地张大了眼睛,惊讶地问:“老周同志,怎么可能啊,这么巨大的建筑,怎么会是一个电容呢。”

周泉微笑着,指着建筑模型的剖面图,对宁寅宵解释道:“小宁同志,你抽烟么?”

“不抽……”

“不抽烟也没关系。你见过电池打火机吧?”

“嗯!”

“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电池打火机里的电池那么小,却能释放出击穿空气的高压电,而且,你从来也没听说过打火机会‘没电’,这无穷无尽的能源,是从哪里来的?”

宁寅宵摇了摇头。

周泉接着解释说:“电池打火机里的电池,与咱们日常使用的化学电池并不同。化学电池产生电流,要靠电池中正负两极的化学物质进行化学反应;

而打火机里的这块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并不是化学反应,而是物理反应,叫作压电效应。

这其实是一种量子力学的宏观效应哩!这块‘电池’实际上是‘压电陶瓷’,当你按压它的时候,它就能被你‘挤出’原子间的能量,瞬间释放出击穿空气的高压电。”

“哇,原子间的能量,居然能被我用手指挤出来?”宁寅宵震惊地感叹道。

“对呀,神奇吧!”周泉点头说,“这就是科学!”他接着说,“

“压电陶瓷并不是什么很昂贵的神奇材料,而是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比如石英石——二氧化硅。

我们在618工程的舱室中,用富含二氧化硅的花岗岩构建主体结构;在整座设施的外侧,用石灰石涂料进行绝缘处理,把能量集中在建筑内部。

在建筑的最顶端,用纯铜制作一个发射尖顶。整座设施的运作原理是这样的:

当地下水流动的时候,水波带动声波产生共振,这共振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地脉动’。





这种‘大地脉动’是可以进行耦合震荡的,我们利用铜管将这种共振引流到最下层的共振室中,在那里我们安置了一个稀盐酸舱,随着共振耦合,热量产生,氯化氢气体被释放出来;

此时,沿着这条长长的通道向上,氯化氢产生出巨大的气压,氢气的气压压迫了花岗岩中的石英石——就同你用手指按压打火机的压电陶瓷一样,产生出高电压。

高电压会进一步电离氯化氢气体,氢气越积越多,超过75浓度的氢气并不会爆炸,而会直接呈现一种等离子体的状态,继续产生更多的高温高压,整座设施就如同一颗心脏般开始搏动。

在上方的通道内,我们放置了24组共振放大器——就是类似于你吹喇叭,很小的气息就能发出很大的声响。

共振放大器的频率,是一个a432hz的自然新笔趣阁

经过放大之后的共振能量,被传输到一个开口正好是氢气微波最容易通过的尺寸的管道中,直通建筑中层的能量聚集器——说白了就是一个更大的、五层的大喇叭。

这个五层的建筑结构本质上就是一个调音器和更大的放大器,可以把整座金字塔型行星发电机的频率都调到432hz这个频率上。

然后,你就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地下水震荡,氯化氢电解,蒸汽压迫压电陶瓷释放出高压电,热氢等离子化,无比巨大的能量开始在整个行星发电机中聚集。

由于整个设施的外部都被布置了绝缘体的石灰石涂层,能量只能通过最上方的纯铜尖角释放,射入天空,直刺电离层。

如果我们把地面看作阴极,把电离层看作阳极,其实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谐振仓。

由于行星发电机射出的巨大的能量的频率刚好就是地球自身脉动的频率,也就是舒曼共振,可以在地面和大气层之间永远地往复传导,就可以为全球所有地区提供无穷无尽的能量了,而且不需要任何线缆传输。”

宁寅宵听得如痴如醉,心中开始升起了对这座建筑由衷的敬畏之情,连连点头说道:“真厉害,真厉害呀。”

“那是当然!”周泉骄傲地说,“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可不是说着玩的。”

介绍完整座设施的运作原理,周泉接着带着宁寅宵,继续参观这个展室的其他部分。

墙面上,黑白照片记录下建设者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

由于工地在山里,无法动用重型机械设备,工人和军人们凭借着强壮的肩膀,用肩扛身背的落后方式,运输着巨大的花岗岩;

工程师们挽着裤腿,站在泥水中,对照着图纸,认真地测量着;

凭着无畏的决心和无穷的干劲,数十万人生生在这座大山中,仅凭一双手,开凿出这么宏大的一座建筑。

宁寅宵被这些老旧的照片深深感动,从心底里明白了什么才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看到照片墙的最后,有一幅很大的手写海报,是讣告,上面记载了在一次严重的塌方事故中,牺牲了好几名技术员和建设者。

其中,周泉的名字,列在第一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