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军工复合厂(1 / 1)

加入书签

第243章军工复合厂

山西太原门户阳曲。

当地一座炼硫化铁,提取硫磺的作坊,两名穿着中华重工工服,左胸口的燕子用的红线镶边,代表了技术的工人,津津有味的观看。

硫化铁作坊主,在旁边很热情。

本来是不让参观的,但是没有办法,中华重工给的钱太多了,让他无法拒绝。

看了半,研究出一些门道,其中一人自信的道:“整理历史记载,结合矿产开发现状,可以得出按照矿产变迁的自然道理,凡是煤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必定有铁矿,凡是煤铁矿产丰富的地区,必定有硫化铁。”

“山西阳曲地区和阳城地区,是硫化铁主要供应地区,以目前在山西勘探的成果,可以判断,山西蕴含硫化铁的地区绝对不止这些。”

他的看法,获得了同伴的认可。

同伴则道:“比起山东,山西这边的矿产资源更丰富,而且质量很高,开采条件更宽松,但是在技术上,还是山东那边有优势些。”

山西作坊主在一旁听着。

外乡人夸山西好,山西作坊主脸上尽显笑容,当听到不足,脸色就垮了下来。

不高心道:“我家祖传下来的手艺,世代都是如此,你不出个六来,我可要赶你们出去了。”

赶人却不提退钱,看来作坊主还是舍不得中华重工给的重金的。

做技术的,总体上性子比较直白。

那些善于玩阴谋诡计的,善于人情世故的,在技术一道上,必然不是技术最顶尖的那批人。

正如后世的某科学大佬,否定了某机计划,不知道凭空得罪了多少人,也就诞生了不少污水泼在他身上。

如果不是他的成就护身,早就被这一套“手段”玩死了,身败名裂的那种。

那技术人员仿佛不理解作坊主的愤怒,老实的道,“山东那边炼磺采用的一炉三罐法,诞生于宋朝,比你这边要先进不少。”

“一炉三罐法?”

作坊主听到对方言之有物,底气不足了起来,面色也客气了些,不好意思的请教。

中华重工在技术上,采用交流的态度。

技术人员把山东那边的一炉三罐法如实告知,令作坊主无话可,反而深深的弯腰,向技术人员拱手行礼,感谢对方的指点。

最后作坊主要把钱退给他们,被技术人员否了。

无论财务部对技术司有多少微词,可技术司对工匠的环境,可以是下最富裕的。

几年下来,也就造就了技术人员们有些“不识”黄白之物了。

见对方诚心不收,作坊主让家人烧了一桌好饭菜,几人在酒桌上,谈的都是技术上的事。

“不光朝廷要复宋制,我们王爷,复宋要复的是方方面面面,技术上更是要追求尽快恢复宋朝的水平。”

技术人员微醺,带着酒意道。

许多的事情,令作坊主大开眼界,特别是客人所言的技术报,他恨不得每期都能买来看一遍。

明末其余方面先不提,只火器上融合了西方技术,在大炮领域的标准不如西方,但火器和火药上不输与西方。

清朝时,因为惯性的原因,清初的火器还在战场上大放光彩,清中期,开始了全面的退步,到了把枪炮视为邪魔外道。

宋朝也是如此。

经历了元朝,在元初的时候,还能看见许多技术成就,到了元末的时候,就已然衰败了。

例如印刷业。

元版的汉人工匠用纸和书刻水平要比宋朝的工匠差,但承宋余荫,写字刻字的仍是名手。

当东西断代后,想要重新恢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以西方写的关于东方的书籍,在后世中国未崛起前,评价较为公正,多用宋朝的技术来举例。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技术水平,部分行业的技术还没有超过宋朝。

到了中国崛起后,威胁论抬头,西方此时期出版的对中国的书籍,包括对中国古代的评价,西方主流观点变成了打压和鄙视。

前后两个时期的书籍内容风气截然不同。

第二日,告别了作坊主,两名技术人员商量是否继续如计划般前往陕西。

“陕西发生了秦王被害的事,我们还是改变行程吧。”

“我们只是去了解各地的提磺技术,又不和官府打交道,我们还有北平布政司的堪合,不至于吧。”

两人迟疑不定,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放弃了去陕西,转道回北平。

结束了这段路程,从北平到山东,再从山东去山西,历时三个月的游历。

和他们一样的技术工人有很多。

中华重工出资,各个工厂获得资格的技术人员,给予了长达半年的游历期。





去各地作坊都看看,能学到更好的技术当然更好,不能学到也当长长见识。

就和后世大酒店的大厨,去参加食材节,同行交流会一样的道理,而以作坊的规模,则承担不起这种行事。

这就是工厂规模和作坊规模的区别。

两人返回北平后,当然要写一些成绩出来,否则就算没有人指责,他们脸上也过不去。

煤矿的发展,使用了铁道,让矿洞越来越宽,其余的矿业自然也被推广。

两人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在硫冶炼上,他们觉得山东的一炉三罐法,虽然比其余地方要好些,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焦炭炼制厂当下的生产技术,就是脱胎于宋朝的技术,在宋朝的技术上推陈出新。

其实焦炭炼制厂现在使用的技术,是明中后期发明的技术。

“一炉三罐法是祖先传下来的技术,采用外燃的冶炼原理,是当下最先进的方法。”

“每炉能装矿石一百余斤,提炼出的“流黄”在百之四左右。”

“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效率,理应从盛磺罐改进入手,工艺也可以借鉴炼焦工艺。”

“把原本直接化磺块改进为先产磺粉,然后再化块,从一道工序变为两道工序。”

……

两人负责这一块的工程,配合铁厂分设出来的工厂,改进炼磺生产工艺。

经过大量的实操,不久后又提出,“四平一匀”的理念,又学习焦炭炼制厂冷却方法建设冷却室。

最终出磺率,从原来的百分之四,提升到了百分之十,然后提升到了百分之二十。

比最开始的技术,提高了整整五倍!

技术上的突破,让火药的产量得到了质的发展,让朱高炽非常高兴,亲自召见了两位技术人员,由他当面提高了两饶工匠级别。

至于硝矿,主要还是从山东获得。

硝石主要产地分为山东,山西,四川,在后世经过探测,西部地区成为最丰富的地区。

中华重工由王府背书,加上北平贸易中心的便利性,从山东可以采购到大量的硝矿。

而硫化铁的产区,虽然同样是山西最丰富,可北平也有此类的矿产,主要在北平城西北方向的昌平县。

中华重工在簇开设矿场。

磺洞门内高四尺,宽三尺,深十五丈,上下左右俱黄砂,洞外的石缝间,尚有磺线三条,铅线一条,透露到山顶,袤数里及十余里不等。

当朱棣从辽东回来,朱高炽也提出了他要办的新厂。

“儿子想要办一座军工复合厂。”

朱棣好笑的看着朱高炽,打趣道:“咱在辽东数月去了各地,唯独不去金州,因为伱在金州做了许多事,咱没看到就当做不知道,你现在的胆子越来越大,做事情还晓得要经过你老子的同意?”

这话要看怎么听。

看起来仿佛不太严重,但也就是换了朱棣,如果是朱元璋这么,朱高炽就得冒冷汗了。

“父王命儿子监管北平,自然是希望儿子做出一番成绩的,儿子不敢让父王失望,自当尽力为之。”

朱棣摇了摇头,没有要和朱高炽强行辩论的想法。

在他看来,儿子在工业发展方面的才能令人叹服,但是在做人一道上还是有些道。

什么事都急于争,太过善于诡辩,失了些煌煌大气,反倒是有些家子气。

不过朱棣已经满意了,没有过多的苛刻要求。

“军工复合厂,听名字好像不只是要生产军备?”朱棣好奇的问道。

朱高炽老实的回答:“以往的军备,除了主要由工部在京城制作外,部分则由各地卫所军户负责修理和打造。”

“在儿子看来,不但消耗卫所的精力,而且效率也不高,应当统一起来,由军工复合厂来负责生产。”

在洪武朝,军械的制造分为两部分,中央和地方。

应府的军器制造占据中心地位,地方的卫所则负责些边角料,朱高炽主要盯上了后者。

除了打造新式火器之外,其余的军备,朱高炽仍然由应府供应,他也改变不了这个制度,朝廷不会同意。

数十卫所的兵备,也不是中华重工能一力承担的,勉力而为属于得不偿失。

因此朱高炽只需要制造新式火器,满足新军的建设就校

而在北平,朱高炽要把卫所的部分权利,收拢到军工复合厂,配合新式火器的推广。

听完儿子的解释,朱棣不置可否,“这不是件事,你的鸟铳等火器,等咱确认了之后再提。”

朱棣当下,更关注二哥的事情,派人去了西安吊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