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被炸的铁道(1 / 1)

加入书签

“咔嚓咔嚓。”

莱洛迦沙达纳乘坐铁道,手里是一份大明的报纸,上面写着波隆多罗的种种恶行,甚至还说波隆多罗生气的时候,会把人煮了吃。

“大明的报纸说瞎话。”

莱洛迦沙达纳无语的丢开报纸,坐在他旁边的是位穿着工字装的大明人正闭目养神,见状,莱洛迦沙达纳放弃了为波隆多罗辩解的欲望。

铁道沿途经过城镇。

旧的城镇,新的城镇,繁华的集市。

瓦房,土胚房,青砖房,大平房,四合院,独栋楼房,联排楼房,大水塔,学校大钟楼从占城都司登上火车出发,抵达大明的京城,只需要七八天。

还记得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时候,那时候的速度,比现在要慢些,莱洛迦沙达纳用了十来天才抵达大明京城,就算如此,也让莱洛迦沙达纳不可思议。

南宁、柳州、长沙,南昌、杭州、京城。

火车在杭州停靠了半个时辰。

莱洛迦沙达纳和许多的乘客一样,选择了下车在站台附近逛逛,因为莱洛迦沙达纳的牌子是藩属国乙等使臣,得到了许多的方便,但只有甲等使臣才算是正式的官方行为,因此莱洛迦沙达纳也没有获得太多的优待。

并且莱洛迦沙达纳还有许多的限制,他并不能离开站台,走出火车站之外。火车站进出需要检票,莱洛迦沙达纳手里的火车票是特制的。

最初的时候,使团的队伍规模很大,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商人,随着大明的贸易开放,商人们不再只有使团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多数与大明商人们合作,加上其余的原因,代表波隆多罗的莱洛迦沙达纳,只有自己一个人。

另外一个官员在交趾生病了,随行的人员留下照顾对方,一开始的不顺利,让莱洛迦沙达纳额头上露出了忧虑。

莱洛迦沙达纳还看到了荔枝。

杭州竟然有荔枝。

莱洛迦沙达纳好奇的看了眼,荔枝不是按斤卖,竟然是按两来卖,一两荔枝竟然要五分钱,才几颗而已,莱洛迦沙达纳内心忍不住升起冲动,还做什么官,把荔枝运来大明内地售卖就能发大财。

他们暹罗的荔枝又大又甜,而且便宜的很。

那名工字装的工人,看到站台上的荔枝,犹豫了一会,终于还是掏出了钱,买了三两的荔枝,看着手掌里的荔枝,工人又忍不住后悔。

他在占城的工地干活的时候,工地有时候会发免费的荔枝给他们吃,虽然不多,可是不要钱啊,自己真是疯了。

离开家乡一年的父亲回来了。

放学回家的几个孩子,见到了父亲,惊喜的跳了起来,工人也笑呵呵的摸着几个孩子,妇人准备了一桌子的好饭菜。

父亲带回了许多的礼物,还有那民间很少见的荔枝。

几个孩子一人一两颗吃完,算是尝了个味道,让妇人非常的不满,抱怨男人浪费钱。

“这在以前,只有皇帝能吃到,让孩子们解解馋,算个什么事。”工人大方的笑道,他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就想让孩子们多开心。

荔枝虽然通过装着冰块的车箱,从广东抵达杭州,可还是已经不新鲜了,孩子们并不觉得,他们非常的开心,激动到了半夜才睡着。

工人与妻子说着悄悄话,讲着自己在交趾和占城几处工地干活的场景。工人平日的假期大多数攒了下来,加上年假,这回他可以在家里呆上两个月。

“娃他娘,我想把家搬去交趾。”

“为什么呀?”

妇人不太愿意。

“那边的政策好,分地和进铁道工程部,随着孩子们选,现在工厂不好进了,分地也只有军户才有资格,我看啊,我们家几个娃没有读书的料,索性不如早点铺好路。”

妇人听到丈夫的解释,内心有些松懈,可是又舍不得家乡。

“为了孩子嘛,几个孩子要是进了工厂,一辈子也算是有了归宿,咱们也不用操心。”工人劝慰道。

到底是人离乡贱。

可是工人在交趾干了十几年的活计,早习惯了当地,自己身边的工友们,很多人在当地安家落户,工人的内心不再犹豫,他也理解妻子的顾虑。

自己习惯了那边,妻子可从来没去过。

第二日一早,孩子们去上学,工人和妻子去拜访亲人们,每家带上礼物,讨论着工人一家要搬迁的事情,纷纷拿出自己的主意。

有的认为不该,有的认为哪里过得好就去哪里。

工业化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大明的引导,迁移去新的地方,获得更好的生活,已不是百姓们陌生的事情,这与传统的迁移是不同的。

听取了很多的意见,工人最后还是坚持全家搬迁,他知道自家是普通人,能把看到的好处落实,比什么都重要。

在工人的坚持下,一家人决定搬去交趾。

这也是工人没有留在过年的时候就回家的原因,他要赶在这个口子上,把家人安顿好,担心过了这个口子,下次的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京城。

文华殿。

“交趾行省和占城都司连接的狭长地带,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百余里,从北到南最长为三千多里,从云南和广西分别进入交趾,最后抵达占城都司的海岸边,也是整个半岛的南段最大的港口。”

“洪武三十一年收复安南开始,已经过去了十八年,洪武三十五年彻底平定交趾叛军后,建立的交趾铁道修建集团,在交趾和占城修建铁道已经十四年。”

“交趾行省西边相邻的老挝宣慰司,同样修建了铁道十年,整个南洋的铁道里程,合计为四千三百多里。”

铁道工程部大掌柜徐宁,领着铁道部的掌柜们汇报南洋铁道的情况。

其余的官员们听得仔细。

朱高炽也在沉思。

十九世纪美国修建的太平洋铁道,全长七千里,而在太平洋铁道修建的头两年,因为施工条件极为艰苦,许多国家的百姓都无法适应,两年的时间里,只修建了一百六十里的铁道。

最后美国开始使用华工,原本计划十四年,最后只用了七年,其中有两年还只修建了一百六十里,也就是说华人才是修建这条铁道的主力军,并且只用了五年的时间。

华工的死亡率,明确记载的为百分之十,那么没有记录的会有多少,已经无从所知。从另外的角度,也可以看成,这个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多么的强大。

美国的公司使用华工,把华工当奴隶使用,恶劣的环境,没有保障的后勤,导致华工的死亡率很高,大明当然不会如此。

大明铁道工人为主,吸收部分当地的青壮,结合少数的阉工,死亡率虽然达到了百分之三点几,死的多半是阉工,阉工价格虽然不低,可是阉工并没有纳入社会生产发展循环的体系,不算具备消费力的人口,所以并不可惜。

而每位大明工人都算是消费主力,死了一个都是损失。为了修建四千多里的南洋铁道,死亡了好几千名的阉工。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修路,需要好环境。

没有好的环境,能让本来可以当包租公的地方,成为打工者的供应地。

同样的道理,修建铁道最大的阻碍,其实并不是修建工程的难度,历史上的大明,农业的社会,仍然能从西到辽东,于山脉之上修建一万八千里的宏伟长城。

试问当下有什么工程的难度,比那里的环境还要难吗。

长城不修建了,改修建铁道。

最难的是人的阻碍。

所以无论何处的铁道,都需要稳定,清除当地的反抗势力,才能顺利的修建铁道。

塞北地区如此,亦力把里行省如此,西域行省如此,西部七省如此,交趾如此,占城如此,老挝也是如此。

难么朱棣此次的南下,最大的目的,在朱高炽计划中,就是为大明未来在南洋大铁道的修建上,解决地方上的反抗势力。

随着交趾和占城,以及老挝的铁道通车,大明的铁道要继续往西延伸,进入真腊、暹罗、八百大缅、木邦、缅甸、孟养,一直修建到底兀刺、榜葛刺,进入后世印度的范围内。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也是朱高炽有些不忍朱棣此次南下的原因,朱棣的年龄大了,南洋的环境,朱棣能否长期适应让朱高炽忧心。

比起当下的什么澳洲,新大陆,次大陆才是朱高炽更看重的地方。

如果能拿下次大陆,那么大明就完整了。

次大陆千年来都是外族轮番统治,他们一个个换着摸,他们都能摸得,大明为什么不能摸一摸,以次大陆的百姓思维,天下没有比这片土地更容易统治的地方。

那里又有人口,又有肥沃的土地,投入一分,很快回本十分,一本万利的买卖。

如何征服次大陆呢。

朱高炽想了很久,从朱棣收复交趾就在想,到朱棣开拓西部七省,通过两处的了解后,朱高炽才有了决定。

通过西部七省征服次大陆,对于大明朝廷是不利的,不光是运输补给的困难,与国内的经济循环互补等方面,都不如通过南洋进入次大陆有优势。

而且西部七省本就与朝廷隔的太远,地势贫瘠,到现在还需要大明内地输血,以当下历史的局限性,其实并不利于大明的长期统治,只不过靠着大明强盛的国力支撑着而已。





那么等西部七省有了次大陆,还需要什么本土?自己就具备了工业大发展的根基,更重要的是,朝廷对西部七省的控制属于最弱的一处。

而目前的大明人在西部七省的比例都不高,等于把工业化的模式输送到了西部七省,西部七省有了次大陆,粮食的稳定,人口的基数下,朱高炽看到了危险。

犹如唐朝为边疆带去了内地的制度和文化,人口比例却不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历史已经证明了,不利于文明的发展。

在朱高炽的计划中,次大陆中大明的人口,至少要在次大陆占比六成以上,朱高炽才不会阻碍次大陆的发展,否则无论是西部七省,还是次大陆的生产力,必须受到打压和阻碍。

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体系和工业布局中,形成离开中原就不能完善自己工业体系的环境。

至少万一发生大明经济崩溃了,西部七省和次大陆分裂,也不会造成对大明本土的威胁,让大明仍然保持了碾压的优势基础。

“铁道工程部做的很好,非常的不错,在各地区的成果值得朝廷的肯定。”朱高炽开口说道,“铁道不光是大明的血管,也是大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带动了全社会的生产力大发展。”

金州的解剖学发展多年,血管成为了新的中医成果发现,并且被人熟知,人体的构成,大明的大夫们已经很了然,欠缺的是微光层的发现,这就不是光靠医学的发展可以解决的,需要的是更多行业的进步互相反哺。

大明两百万的铁道工人,背后是千万的人口,因为铁道工程的原因,带来了千万人口的消费力,可以说大明有今日的高度,铁道起到了一半的作用。

加上上百万的战俘和阉工,才是大明二十余年来,成功修建了如此多铁道的原因。既满足了有限的生产力下,修建铁道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又保障了经济循环的构架。

两百万铁道工人,背后又是几百万的产业链工人,涉及矿业、冶铁业等等,几千万的消费力,促进了行行业业的需求和旺盛。

也是为什么大明商人们在高丽种了那么多的黄麻庄园,仍然无法追上大明年年增长的需求。

所以朱高炽为什么更看重南洋。

南洋不光能提供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又让大明可以做到征服次大陆,纳入中华文明的经济体系,修建更多的铁道,促进更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

靠着这个模式,大明在南洋与次大陆的发展过程中,至少可以吃两三代人的红利,朱高炽就不信,到了那样的地步,如此强盛的需求下,大明还不能彻底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

“为了打造铁道在南洋铺设的顺利环境,所以波隆多罗此人,大明是必须除去的,不是因为他阻碍大明商人们做生意,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此人的存在,会成为铁道修建的障碍,危及大明的核心国政,所以大明必须用一切手段抹除此人,以儆效尤,让任何人不敢阻碍大明铁道的修建和私下破坏。”

礼部尚书吕震,彻底明白了太子殿下的思路。

“臣回绝莱洛迦沙达纳。”

朱高炽点了点头。

徐宁嘴巴动了动,最后又止住了。

他想着没必要直接拒绝,可以与莱洛迦沙达纳多谈谈,让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不会做出最强硬的抵抗,可是想到太子殿下的以儆效尤,徐宁有些明悟。

此次,太子殿下要碾压过去,让南洋所有的势力看看,与大明作对的下场。

南洋太复杂了。

光一个缅甸就有无数的势力,包括八百大缅也是如此,虽然大明封了当地土司,实际上八百大面仍然是部落的形势,无数的部落,大明无法面面俱到,每一个都去沟通协商。

那么一个不能得罪的大明,就是很好的做法。

莱洛迦沙达纳没想到这回来到大明,遇到了如此强硬的态度,没有大臣愿意见他,礼部的官员出面告诉他,留下一句话,波隆多罗只有全面接受大明要求的出路。

无可奈何,莱洛迦沙达纳只能返回暹罗南部,带回去大明的态度。

蒸汽机火车的时速,最开始是每个时辰六十里,其实蒸汽机火车的速度,早就已经可以提升了,最后延缓了多年,提速到了平均每个时辰八十里,也就是一个小时四十里的时速,按照现在火车蒸汽机的效率,最快的时候,可以达到每个时辰百里。

八百里加急需要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在如今的大明,早就普及了下来。

广东到京城只需要四天。

北平到京城只需要三半。

从亦力把里行省省府委鲁母,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到南京,只需要九天。但是撒马尔罕的铁道还没有修建好,就算通车了,也需要半个月。

大明西部最远的,实控马什哈德地区,铁道还未开始动工,哪怕建成了,也是需要近一个月,往返一趟需要两个月。

四川。

马定国的老家。

湖北行省武昌工人子弟学校,三百多名孩子乘坐铁道抵达了此地,与之相对,四川重庆工人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乘坐火车去了湖北行省。

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到别人熟悉的地方,别人来到他们熟悉的地方。

“当时因为修建桥梁的技术不足,所以这段的铁路,沿着山坡向上,又因为蒸汽机的动力不足,你们看。”教谕们带着自己的学生,走访已经舍弃的铁轨旁的蒸汽机室。

“通过固定在地面的蒸汽机动作动力,用钩子连接火车头,为蒸汽机火车弥补动力的不足,让火车一段段的爬坡。”

孩子们好奇的围着废弃的亭子,每八九百步就有一个这样的亭子,铁道会在亭子处弯折一段,整个山上,有十几个这样的亭子。

亭子旁有小屋,供给工作人员们休息。

荒废的小屋内,还有工人们遗留下来的桌椅,上面布满了灰尘,长出了新的小草。

“那如果钩子断了怎么办。”

一名学生望着山脚下,露出担忧的眼神。

“出过这样的事故,所以铁道工程部的叔叔们,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这一段的旧铁道,你们看到那边的短隧道没有,是工人叔叔们用火药一段段炸出来的。”

“啊。”

孩子们惊呼。

“不过现在有了新的技术,解决了蒸汽机马力不足的缺点,为了获得更好的动力,发明家叔叔们,在水箱里原本的金属管上,扩充到了二十五根,当锅炉点着后,热气会通过金属管加热里面的水产生蒸汽,蒸汽带动活塞运动,通过曲柄原理带动车轮。”

“你们谁还记得课堂上讲过的,活塞的发明过程啊?”

“我。”

“我。”

孩子们纷纷举手。

教谕点了最热烈的孩子,那孩子快速的说道:“最初抽水蒸汽机使用的活塞,是万爷爷改进的。”

“聪明的万爷爷,用到处都有的稻草填补了活塞漏气。”

“后来韩有昌叔叔在活塞上加了圈,发明了加盖原理,也就是现在蒸汽机火车头使用的活塞,被称为第三代蒸汽机的发明者。”

“轮船用的蒸汽机技术,也是韩有昌叔叔改进的,被称为三代半蒸汽机技术,为什么被称为三代半,因为效率上没有发生质的突破。”

“很好。”

虽然孩子说了很多问题之外的回答,教谕仍然给予了赞扬。

孩子得意的抬起头。

学生们的游学,是学校与学校对接。

重庆的工人子弟学校,前几年与贵州那边互相游学,今年改为与湖北行省,并且在礼部的组织下,提倡扩大游学范围,保障每名孩子毕业前,能去更多的地方。

孩子们参观完后,返回了重庆工人子弟学校,学校里有宿舍,有食堂,降低了游学的成本。这样的游学过程,在各所学校的资源互换,以及铁道的便利下,并没有超过礼部的能力。

教谕在教室里布置了作业,每名孩子写一篇游记。

孩子们很兴奋。

“先生辛苦了。”

孩子们整齐的起立,弯腰恭送教谕离开教室,教谕严肃的回礼后,方踏步离开教室,当教谕的身影消失在门口,孩子们立刻热闹了起来。

他们见到了更多的新事物,开阔了视野。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聪明。”

重庆工人子弟学校留下来的教谕,与武昌工人子弟学校来的教谕们闲聊,感叹学生们的变化,他们也乐在其中。

礼是文明的根基。

教谕在教室内回礼弯腰,随后回到了公房,听到外地同行们的手法,也认可的点了点头,加入参与了这个话题。

那座小山的短隧道里。

一辆火车驶过,火车的车厢里运输的都是货物,车厢里满载的竹片运输到湖北和浙江等地区。

“咔嚓咔嚓。”

学徒们汗流浃背,车夫盯着前方。

”轰!”

爆炸声摧毁了铁道。

火车出轨。

货物洒的漫山遍野。

火车头的车夫与几名学徒当场死亡,土司带着部族的青壮,看到全部是竹片,气的破口大骂,很快窜回了山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