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不解之缘(1 / 1)

加入书签

宿主:周秉昆

  年龄:17

  技能:形意母拳lv1;形意十二形lv1;形意剑法lv1;形意大枪lv1;三体桩:lv5;

  基础能力:力量10反应速度1(0)悟性一级(零级)自愈能力一级(零级)

  签到积分:570

  抽奖次数:5

  周秉昆强忍住抽奖的欲望,打开今天的福袋……嘿!今天好,全是西式的。

  美金一百元,黑巧克力十块(每块120克),标准套餐10份,雀巢咖啡一盒。

  标准套餐包括牛肉三明治、火腿煎蛋、热牛奶,咖啡是速溶的……稍有点儿差劲,但真的来一包咖啡豆,没有咖啡机也是难受,总不能推着磨盘碾咖啡豆吧?

  “去!看着点儿。”

  自从上一次被孙曼玲发现他练拳之后,周秉昆就把大成带过来了……不是防备被人发现练拳,而是吃独食的时候能提醒一声,为此大成可有意见了,平时它都是这个点儿出去觅食来着,现在得调整作息时间了。

  “你们看,我就说在这儿吧。”

  远处传来孙曼玲的声音,周秉昆擦了擦嘴,起身循着声音看过去,果然看到孙曼玲带着郑娟、周萍过来了……怎么还有郑敏?

  周秉昆觉得有些古怪,什么时候郑敏跟这三个姑娘关系这么好了?

  周萍四处望了一下,好奇地问道:“周秉昆,你每天都在这里晨练吗?”

  “是啊,这宽敞又不显眼碍事。不过,等我那院子套好了,我就在院子里练了。”周秉昆问道。

  “怎么?你晨练还保密啊?”郑敏忽然来了一句。

  这位……什么样的脑回路?

  周秉昆心里怼了一句,但这种明显是脑子经过搭桥的人,真没的搭理的必要,闻言笑了笑道:“没什么可保密的,但我也不愿意大家都知道,跑过来像看杂耍一样。”

  虽然他脸上笑意盎然,但语气中的冷淡却是显而易见的,孙曼玲有些责怪地看了郑敏一眼,但后者却似根本没有发觉,还在那频频点头,似乎在赞同周秉昆的说法似的。

  “周秉昆,你去不去县里?”孙曼玲连忙转移话题。

  “去,当然去。”

  周秉昆看了一下表:“赶紧去吃饭吧,要不就赶不上车了。”

  一句话惊得几个女知青连跑带颠的往回赶,而大成看到他没有投喂的意思,不满地冲他叫了一声,甩甩尾巴自己找食去了。

  还是尽快有自己的房子比较方便啊!

  周秉昆感慨了一番之后,也加快脚步回到房间……他昨天晚上写了一封信,今天去县里正好奇出去,免得家里两个女人嘀咕。

  等他赶到连队门口的时候,几辆马车上都已经坐满了人……多数是新来的知青,还有一些是老战士的家属,一个個拐筐背篓的……相当热闹。

  “副班长,这边!”

  坐在第二辆马车上的孙敬文向他招手喊道。

  周秉昆觉得有些别扭——马车上除了孙敬文是个男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女知青。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赶车的老知青大声喊道:“快点!一个大男人磨叽什么?让所有人等你吗?”

  得,上吧。

  周秉昆无奈地上了车……刚才他逡巡一圈,差不多就这辆车还有空位,其它马车都基本坐满了。

  这时候大概所有去县城的人都到齐了,几辆马车都徐徐走了起来。

  周秉昆靠近孙敬文耳边说道:“你小子怎么回事?别的车坐不下你了是吧?”

  孙敬文苦着脸说道:“我一出来就被我姐摁在这辆车上了,这不……我怕你找不到位置,还特地给你占了个位置。”

  周秉昆翻了个白眼:“我谢谢你哟!”

  “两个大男人说话怎么也像女人似的,细声细气的,难道是在说我们的坏话?”孙曼玲在后面说道。

  “绝对没有!”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否认,非常之默契……前边赶车的汉子嘴角微微上挑,却没有说话,显然刚才周秉昆和孙敬文的私语声被他听到了。

  坐在马车上逍逍遥遥地看风景,和急行军中看路是两回事。

  从五零年代,边疆兵团便开进了北大荒,用老战士们的话说,那时才是真的苦,沼泽、野兽、暴风雪……甚至连蚊虫都能够致人于死命。所谓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锅里头’不过是自嗨而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北大荒才有了如今的模样,有连绵的农田,有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土路,但要离开这些路面,危险依然是存在的,只是被刻意的隐瞒起来了而已。

  周秉昆他们来的时候太赶了,这些日子又忙活得脚后跟打后脑勺,今天还是第一次以旁观者的眼光欣赏北大荒的壮丽。

  但再美丽的景致看多了,还会审美疲劳,周秉昆便合赶车的老耿聊了起来,据说他是第一代来这里垦荒的战士,原本是山东的,进北大荒的时候原本也是正规部队的战士,后来都转成了建设兵团的战士,本来退役之后他是有机会回老家的,但他和大多数战士都舍不得这块黑土地,不仅留在了这里,甚至也把家安在了这里,不仅如此,现在兵团里的人除了老兵,也有很多从各地而来的知青,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带着文化知识来开发、建设北大荒的。

  “现在的年轻人都吃不得苦,想呆个一、二年就要走,呵呵,要是所有人都像你们想的,蜻蜓点水似的一来就走,那北大荒还能建设起来吗?”

  说完这句话后,老耿似乎感觉到自己有些失言了,连忙又补救道:“等你们在这里呆上个两、三年,就会对这里产生感情,到时候撵伱们都撵不走。”

  女知青们当然不会被他找补的几句话给糊弄了,窃窃私语起来。

  周秉昆却知道,知青当中普通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他们是下乡接受锻炼的,过个三年两载的就会回去,届时会有另外一批青年来接替他们在这里进行锻炼。

  而他更知道,在未来八、九年中,将会有数以千万计的初、高中生奔赴祖国的边疆,他们将在这里待很长时间,而其中更是有一部分人永远留在了这里……或者,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