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国流行音乐的水平(未完)(2 / 2)

加入书签

年轻的朋友可以听一听程琳的《酒干倘卖无》,那是她17岁时的水平。

/

从流行的角度来说,在大陆80年代,翟惠民,以及他的一批歌,不能不提——那就是,囚歌。

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以及有心了解历史的朋友,肯定听说过严打。83年的严打,不仅以雷霆手段清扫了社会风气,也“制造”了一批年轻犯,其中不少人的罪行和罪名,在而今看来,往往让非过来人啼笑皆非。无论如何,很多人,或者其家庭,或者其亲友,有了近距离的铁窗经历。“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很容易引起共鸣。

这,就是87-89年间囚歌风盛行一时的社会背景。

《十不该》《铁窗泪》《狱中望月》《小生命》《愁啊愁》《靓女泪》……

翟惠民这个名字,除了相关的当事人,恐怕只有喜欢考究的人才会知道。一个在歌厅里只唱过三天,一天赚八块钱的外行,被推荐试音,然后发行了一张专辑《悔恨的泪》。在87年,首发销量上千万盒。在整个囚歌风中,他演唱的作品,累计销量上亿。

然而,这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作品演唱署名的是“迟志强”,一个真正吃过牢饭的影星。在整个事情中,迟志强和翟惠民一样,也是受害者——作为制作人的周亚平处于宣传运作的考虑而导演了一切。毫无疑问,在商言商的话,这番运作极其成功。后来,当翟惠民的新作品没有了“迟志强”这个包装,销量就惨不忍睹了。

回头看去,翟惠民既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唱歌,也没有入行后的刻苦磨砺,他的“成功”更多是因为天生的本钱显得异常悲凉,适合囚歌这个风格,加上严打的社会背景的天时。这就像囚歌风来得迅猛去得也快一样,没有深厚而积极的积累,生命力注定长久不了。这些作品,整体水平也谈不上高。

在谈及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时候,翟惠民,以及他的囚歌,必然是不能忽略的一趣÷阁,无论这一趣÷阁,是如何的忽微。

/

在一些人的说法里,因为李双江命名“通俗歌曲”,于是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不仅分了专业组和业余组,并且分了美声、民族、通俗三个类别,所以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元年。

这个定元年说法很蠢,不仅说法蠢,李双江的命名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小家子气。

按李双江说的:“通俗,就是通俗易懂。歌手唱歌就是要让老百姓通俗易懂”。莫非,一首歌是否通俗易懂,是单纯被歌手的演唱方式决定的?莫非,新中国以来,老百姓听了几十年的流行歌曲,都不是通俗易懂,都听得云里雾里,都是不明觉厉的?貌似李双江自己唱的《驼铃》等等作品,老百姓也都能唱上两句,水平且不论,至少没有曲高和寡吧?

计较起来,实在看不懂李双江其中的逻辑。

流行歌曲,流行是辨别词。要么传唱,要么传听,这是必然的指标。如果非要说美声唱法的确离中国老百姓还有些远,那么民歌这种来自各地老百姓自己家乡而来的作品,借鉴吸收外界音乐理论、技术而发展来的唱法,怎么能说没有传唱也没有传听?如果要强调普通人难以把民歌唱好,那么不少“通俗”歌的难度也不是普通人能入门槛的啊!

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唱法的分类有其必要性,但“通俗”的命名,实在是人文素养不足的结果。或者说,这个不能单纯归罪于李双江,因为当时的思想是以外界碰撞的,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一种因为落后而衍生的自卑,能够正视当时涌入内地的新风格歌曲并纳为己用的,是谷建芬等少数派。

无论如何,第2届青歌赛举办了。其中,专业组,美声的大家大概很陌生,不多说;而民族类的获奖(或者说名次)顺序是,彭丽媛、巴哈尔古丽、阎维文、董文华;通俗类的名次是,苏红、韦唯、王虹、毛阿敏。

没错,毛阿敏第4,王虹第3,韦唯第2,在她们上面的,是苏红。

苏红这个名字,年轻的朋友大概没听说过。她是科班出身,后来参加谷建芬艺术培训中心,从师于谷建芬、付林、金铁霖老师,路途平稳顺畅。(题外一说,谷建芬艺术培训中心,神一般的民间机构)

让苏红拿冠军的歌,是《我多想唱》,谷建芬作曲。

这首歌在86年反响巨大,风靡全国,即使到今天,仍不过时。可以说,只要中国还有高考,这首歌就不会过时。没听过的人,只需要认真听一遍,就会明白原因。

事实上,从演唱的角度来说,苏红没有拖这首歌的后腿儿,但要说其中体现出的水平真的技压群英,就夸张得近于笑话了。可以说,苏红的冠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品本身。

这就是86年,这就是第二届青歌赛,一切都还在摸索,评判的标准都还比较模糊。却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而苏红,获奖之后,并没有选择成为一个被包装的歌星,或者说,在当时,大陆还不存在包装明星的概念。她经常下基层演唱,拍过电影电视剧,上过几次春晚,如一个从前的艺术工作者。

《我多想唱》《小小的我》《月亮走我也走》《三月三》……苏红留下了一批风行一时的歌,她的唱功虽然不错,但离靠演唱而传世的水平还很遥远。幸运以及自己的努力,让她坐了坐流行音乐兴盛的头班车,但也没有更多的闪光点了——以一个青歌赛冠军的高度去评判的话。

其实,苏红是一个缩影。青歌赛上取得名次,以及有不错水平却没有取得名次的歌手,并非所有人都在未来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星,或者腕儿。一个以发展艺术和技术为初衷的比赛,并非所有人都是以名利为主要目的而参赛。他们参赛之后,是否选择在音乐的市场经济中打拼,或者是否在体制内进行艺术事业,甚至是否将歌唱作为自己未来的主业,都是模棱之间。

这些人,是新中国音乐体系的一部分果实,是中国流行音乐黄金时代的基石的一部分,无论这块石头,是大,还是小。

/

有这么一个人,出身于教师家庭。小时候说相声,常宝华有意招揽为徒,拒绝了;京剧唱得不错,会说山东快书;结果选择了法语文专业,如家世一样,当了教师。

便是这么一个人,大学期间夺取首都高校英语和法语的歌曲大赛的冠军,受邀参加央视“电视世界”晚会,然后被导演力邀参加文艺晚会。然后,录制了第一首电视剧歌曲《心中的太阳》,真正走上歌坛。

没错,他就是刘欢。

和当时参加青歌赛的科班学霸不同,刘欢是虽然也是学霸,但对于音乐来说,他颇有些野路子出身。但这并没什么,既非劣势,也非优势。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早在87年,录制了《少年壮志不言愁》《离不开你》等佳作后,刘欢开始了各种尝试。在88年末,他录了一盒磁带,《九十年代的爱恋》,基本是翻唱港、台、英文歌,可以不客气地说,这磁带里的水平,是刘欢的黑历史。例如,他把林子祥的粤语歌,原歌词唱成了普通话,那效果,让人哭笑不得。不过,从材料学的角度来说,成败不是重点,而这样的尝试的心态和勇气,是一个优秀的原创者不可少的过程。这,适用于很多行业和研究。

到了89年,在创作者选择了刘欢后,《弯弯的月亮》发行,风靡中国,这首歌被不少人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界从港台翻唱、西北风等等热度流行过后走向沉静和内敛时期的代表作品。而90年,刘欢和韦唯录制了《亚洲雄风》,风靡全国,打脸官方内定。之后,因为一起演出事故中的误会,被封杀了。

不过,即使刘欢有过创作,但直到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之前,他始终被定位于一个单纯的演唱歌手——仅仅一个多月,写出《千万次的问》等7首歌曲、九十多段音乐。令人咂舌的质量和速度。这次创作,不仅为电视剧的火爆锦上添花,也冲破了官方的封杀令,更重要的是,人们意识到,刘欢,不仅仅是一个歌手。

《少年壮志不言愁》《离不开你》《弯弯的月亮》《不能这样活》《千万次的问》《好汉歌》《从头再来》《我和你》……

刘欢的经典之作不必一一列举。虽然歌唱家的水平是一种荣耀,但在谈论刘欢时如果说他是一个歌唱家,未免有些贬低了。就音乐来说,能够针对具体的作品,把自己不同的情感,散淡、悲怆、感伤、豪放……契合地融入歌曲之中,良好地演绎出来,这本就是歌唱家的境界——演绎作品应有的情感,而非让作品适应自己的情感。明白并且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往往最终能够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甚至体系。

在中国当代,达到这个境界的音乐人,并不多。毕竟,如果仅仅考虑卖钱的话,这样的追求过于屠龙术了。

如度娘所说,刘欢是集作词作曲、编曲、制作、演唱和音乐教育于一身的音乐家。也许,在介绍刘欢的时候,我们应该说,这是一个业余时唱唱歌的大学教授。只是有些可惜,这些年,刘欢的创作不多,没有具有说服力的作品去证明,他比起以前的巅峰更上一层楼。而且,如前问提到彭丽媛一样,刘欢的音乐,在国内也是独树一帜的,目前还没有得到传承的迹象。

另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说笑话——刘欢的水平和他脖子的长度成反比,在他日积月累的努力下,终于没脖子了!

/

周峰这个歌手,颇难界定是否值得一说。思量一下,史记有本纪世家列传,周峰嘛……列传都难,但完全不提,似乎又觉得有什么不对……算了,就只列作品不多说了。

《季候风》《梨花又开放》《眼之魅》《朋友》(臧天朔的,周峰很早就首唱了)《Mary》……

/

毛阿敏,被不少非韦唯脑残粉的人评价为大陆90年代前后的1姐,这个评价就不下论断了,因为有韦唯的存在,总会有一些人不会心服。

不过,无论是不是1姐,1姐也不是一天练成的。

毛阿敏在1985年的第一张专辑,不怕毁童年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试试,历史黑得飞起。

或者说,那个年代的歌手们,依然沿袭着文责自负的传统,人能不能出名、歌能不能唱红,并非首要,他们在乎的,是“这首歌我认为该这么唱”。那批歌手的基本功普遍扎实,在面对新的音乐风格的洗礼时,能够化为己用并有所创新的,基本都成名过。

在85年-87年间,毛阿敏的唱功,有着火箭一般的上升速度,当然,这也和她唱的歌的质量的变化有很明显的关系。直接地说,她的成功,是因为她自己的努力以及谷老太婆。

《渴望》、《神的传说》、《思念》、《淯水吟》、《绿叶对根的情意》、《同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自有人评说》、《不爱胭脂爱乾坤》、《不白活一回》、《历史的天空》、《投入地爱一次》、《女人不是月亮》、《篱笆墙的影子》……

可以说,94年唱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歌,是毛阿敏的巅峰,在此之后,她就没有质的进步了,但在2013年,50岁的时候,她录制新旧歌曲的质量,并没有什么退步,这一点,绝大多数歌手基本得跪。

从唱功来说,她的水平接近歌唱家的顶点,对待每一首歌,都会量造相匹配的唱法;但要到达歌唱艺术家的境界,形成自己的体系,似乎很难了……

/

写完之前的后记:

在网上说过一些观点,整理过一些音乐。有的人说我是大神,有的人说不是,不管他们说是不是,反正我觉得还不是。

这个帖子也许会很长,慢慢写,因为这个话题很大;也许会很枯燥,因为真相或者说本质往往是冰冷而残酷的;也许会中途被和谐,因为谈流行音乐时有些人物是不可能避而不谈的;也许会和你之前被人反复灌输的观念有所不同,因为我不是为了让你跟我走,而是希望你能有属于自己的思考。

来自不是被别人赋予的坐标原点,来自不是别人塞你手里的逻辑。

看完这些,你信,不信,都不重要,只要有过冰冷的思考,就好。

/

流行音乐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要谈论它,必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所谓流行,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

以上摘录于度娘百科。这样的名词解释,一般也没人会反复修改,也不会有明显的谬误。很显然,具体的流行是有时间性的,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那么,流行音乐,具体到一首作品,其流行的时间,也许长,也许短。而流行音乐这个整体性的说法,也许出现得比较晚,但这个概念,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外国且不说,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的详细编纂,大概就是《诗经》,虽然,因为客观的技术条件所限,现在我们只流传下来了诗经的歌词,却没有谱了。

简单地说,流行音乐,就是人民在一定时间内广泛接受、传播的作品,也许是传唱,也许是传听,但必须具有人声部分。(不然,就是纯音乐的范畴了)

流行音乐属于一种艺术成果。一首具体的流行音乐作品的水平,或者说艺术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两点——第一,广泛流传了多久,第二,流传该作品的人民这此作品的整体评价如何。

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流行音乐作品就是最好的参考对象。2000年前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等作品能够流传到现在,而200年前乾隆的上万首作品却早已无人问津;苏轼次韵章楶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而写出《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相当于对第N次翻唱填词来了一次第N+1次填词,结果不仅群众,连章楶也自叹弗如。

能够穿越时间长河,流传到现在,并被人们普遍欣赏的流行音乐,必然是最上乘的艺术作品。

不过,这里显然没有必要过多的谈论古代作品,本体应该是现代流行音乐,才不算跑题。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两个标准,却是最本质,也不会改变的。

现代流行音乐,其开始的时间划分,可以有很多种说法,每一种都有一定道理。

例如,以技术条件的突破为标志——留声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因为人的大脑会欺骗自己,自己唱的歌在感觉上往往会比实际的效果好。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在留声机出现之前,是无法消除的。当人们,特别是歌手们,能够知道自己的歌声的更真实的情况后,演唱技术的发展就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同时,音乐作品的传播不再仅仅靠歌谱而有了更直观的媒介——类比地看,为什么中国的诗词的精品数量在造纸技术成熟后也有井喷,而在印刷技术成熟并广泛运用后转为了字数更长的小说?

很简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成就的最鲜艳的果实,并非从天而降,具体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在该时代的技术条件和社会风气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所以,留声机的发明,可以作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开端的标志,也许,可以说是火种、契机,或者其他什么。

不过,这个帖子主要谈论的是现代华语流行音乐。和留声机发明的时间相比,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工业基础的农业国,留声机在中国谈不上广泛使用,所以按这个方式去划分,不是非常适合。

流行音乐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事物,清朝、民国时期,其社会组织度和执行力,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在全国全社会各阶层流传的能力。以戏曲为例,京剧、川剧、豫剧……流行音乐呈现出了地域划分的不同种类,却不能彼此融合成为一种。直到新中国成立,地域、阶层等全方位覆盖的传播才成为可能。

所以,这里把现代华语流行音乐的产生时间,划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之前,同时在留声机发明之后(1877年)问世的流行音乐作品,如果以词曲唱(包括后人翻唱)的形式在49年之后仍然广泛流传,也可以属于现代华语流行音乐。

总的来说,现代华语流行音乐的入选范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入过中国大陆的被有一定人数规模的群众广泛传听或者传唱的有人声部分的音乐作品。既包括纯原创,也包括翻唱,以中文歌为主,质量很高,或者流传度很高,或者被翻唱成中文歌的外文歌的原作也会纳入。

(注意:1949年时,只有内地有现代流行音乐。台湾,以及香港,现代本土流行音乐的产生,是70年代的事情了。)

在后面,就简单地说流行音乐,而不全说“现代华语流行音乐”了。

如上所说,流行音乐的水平或者说价值,本质上的标准有两点,广泛流传的时间,以及该时间段内人民的评价。这是最基础的标准,或者说第一级标准。

又如前文所说,艺术是社会成就的果实。滋养它的土壤,培育它的手段,传播它的方法,都需要在具体的时代中去看待。

看到点儿什么,兴致来了唱一首歌出来,立即传遍所有人耳中,大家纷纷赞颂膜拜,历代不衰,成为史书上的一段传奇——这就是最理想的产生和传播的情况。

这当然是意淫了,真实历史中最接近的,也许就如苏东坡写《明月几时有》了。但这种天才中的天才,是不可能强求的;并且,当代社会不可能和北宋一样对有官身的人优渥到那种地步,也不可能以诗词取士。

很显然,第一级标准在分析岁数还不足100年的现代华语流行音乐时,不是那么适合。我们需要更细致的标准。

自二战之后,世界上长期有过两大类意识形态,从而在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社会模式。流行音乐的载体也属于社会的范畴,其产生作品、传播作品的模式,自然也是不同的。

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陆流行音乐只有一种模式,从渊源来说,可以说是苏联模式,当然,也可以说是“体制内”的模式。而在改开之后,新的模式逐渐从无到有产生了,同样从渊源来说,可以说是美国模式,当然也可以说是“商品”模式。

说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在60-80年代,你要是在美国大吼民主,那么自由的子弹会教你做人甚至做天使;你要是苏联大吼自由,那么民主的铁拳会让你体会西伯利亚劳动营的寒风。(虽然,从92年开始,美国就把自由和民主俩帽子都戴在了自己头上)事实上,在流行音乐的成就上,两种模式都有着彼此不能取代的丰富成果,只不过在90年之后美国夺取了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苏联模式下不仅流行音乐,甚至其他方面的艺术成果都在宣传渠道中被选择性的漂没了。

两种模式,泾渭分明,却在神奇的中国同时存在了——虽然身在此山中的你我觉得不足为奇,但在世界范围内,这的确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奇迹。

如众多国策一样,不同制度混合,并行发展,就是中国的现状。两种流行音乐的产生及传播模式,在中国,将会继续并行很长的时间。(也许就是一百年不变)

在两种不同的模式下,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更具体更直接的价值标准。(在细节上,也许会完全不同,也许会有所相同,也许是侧重点不同)

这些标准,可以定义为第二级标准。它比第一级标准更直观而明确,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适用范围不如第一级广泛。

(未完待续)

/

最后用一首写了4个小时的草稿歌词镇楼~

《时代之歌》(原曲为谢安琪演唱的《年度之歌》)——毕诗灵

夕阳洒过迟缓车飘过久违的老歌

红砖驳墙深处随歌声牵扯撩动心中寂寞

曾经口口相传歌唱祖国曾经争相传唱英雄赞歌

那些年戴手铐的旅客也唱着祝酒歌自豪那就是我

时代总有一首首歌伴你我流过汇成一条记忆的河

河流行过歌似多不多烙印你喜怒哀乐

岁月往前一幕幕落已束之高阁至今久违似陌

何时只剩觥筹交错何时河流几近干涸

反复牧羊电影歌轰动一无所有Rock

浪子回头悔过热血颂军歌黄土高坡

时代总有一首首歌伴你我流过汇成一条记忆的河

河流行过歌似多不多烙印你喜怒哀乐

岁月往前一幕幕落已束之高阁至今久违似陌

何时只剩觥筹交错何时河流几近干涸

写歌唱歌心中有歌话忍不住说道出喜怒哀乐

何时已为写歌写歌何时已越来越下坡

万人空巷的渴望艳粉街里的故事

涛声依旧绵长在梦里水乡轻轻的告诉你

雾里看花依稀同桌的你

祝你平安愿永远是朋友

白桦林里把耳朵叫醒看历史的天空不妨从头再来

时代洗涤流行的歌留传心底的琐

<ahref=.qidian.>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a>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