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 / 2)

加入书签

新的篇章从这首词开始:

临江仙-江湖

千里独行一挥鞭,风卷黄沙满天。

浪迹江湖冷自知。

前飘昆仑雪,后披故乡月。

那晚不知为谁醉,酣卧客栈沉睡。

夜寒马嘶凄凄咧。

梦中舞轩辕,孤琴枕长夜。

正篇

中山东路309号,蔽天梧桐树荫下的一座彩雕牌坊,耸立在繁忙的中山东路,过往来客不经意间总会投上一两眼惊艳的目光,建筑意寓的神秘感总使人联想纷纷。

一座重檐歇结构传统画面像打开了一幅国画,棱花门窗,天花藻井,汉白玉栏杆,石阶,融合点缀进这幅沥粉彩画。这就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院陈列馆,由号称南杨北梁之美誉的中国建筑学的重要创始人,杨延宝先生亲手设计。

杨延宝民国时期就已是建筑设计大师,作品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北有清华大学总体规划和北京火车站,南到南京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特别是在南京作品居多,不下100座,直到今天,这些建筑依然屹立在现代化的繁华都市烁烁发光,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的设计巨人,特地命名有-杨延宝班。

当然,他的作品也包括了蒋介石亲自督造的――正气亭。

雨胤对这里是再熟悉不过的,1972年出生的他,二十年前,由于母亲的缘故,早早就顶替母亲的职位在这里上班,事业单位的编制在那个年代是必须开后门,由为热门。今年是2012年,近二十年每周五天的工作,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就恍如自家后院般熟悉。

领导换了一茬一茬,他也由最初的清洁后勤换部转到了的文档案保管部,整理汇编了大量的资料以供世界各地的学者查阅民国史。四十岁的他,五官规整,耳大鼻宽,典型的江南人士,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些,也许是工作压力小生活安逸有关。

微胖的身材显得体格健壮,近一米八的身高,做事来风风火火,总以为是北方大汉。能说会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初识的朋友们总被他的博知所倾佩。有次喝酒他无意透露,这些只是和单位同事闲聊的道听途说,酒足饭饱后的谈资只是因为有些故事实在精彩,勉强记得,要不在档案馆工作这么多年就百搭了。

真实的他实在是对书本不感兴趣,就连所谓中国四大名著也只是看小人书才知道一二,世界名著只看故事概要,没心没肺的囫囵吞枣。别人不信,我是完全信的,只需要看他书写的一手烂字,就知道,从小就不是个听话好学的孩子。

南京虽有十朝建都,历史悠久,现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实际上能叫出响亮的朝代几乎没有。

唐宋元明清的五大王朝中,也只有明朝的开国皇帝建都于此,到他儿子当政也搬到了北京,其他王朝顶多是个陪都的角色,更有甚者,直接毁城,和其他古都比起来寒碜了点。

也难怪,每有外地朋友造访,好奇问之何为十都,少有本地人能报全的,就算报全了,总要问问,宋齐梁陈是哪个年代,还要花口水解释半天。也只有最近年代的两个过眼云烟的国号记得,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那也是短短几十年的朝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家档案局所属的国家级档案馆,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成立于1951年,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原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名。

再前期,中华民国时期,这是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院陈列馆。国民党在撤退南京前搬走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这样,留下的资料也非常庞大,国民党时期的报纸,刊物和文稿等。

几十年来,总有些内容以小道消息的方式流入民间,供人品谈。事实上,北京方面对国民党的资料也实在不感兴趣,中国这几十年来运动频繁,批林批孔,以及特殊时期,谁有时间谁有能力整理这些前朝的资料,评价功与失。厚厚的灰层堆积在每个档案室,每个文件袋,就连档案室也少有人进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