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六镇(1 / 2)

加入书签

拓跋鲜卑历514年,西魏太祖八年,柔然汗国犯境。春四月,西魏太祖拓跋不破兵进瀚海,大破柔然,北逐柔然三百里,封兴安山而还。春五月,太祖薨于瀚海,中军卫宇文欢降柔然。后,柔然可汗败西魏军于苏尼特左旗。

是年,柔然建受降城。-----《西魏书◎太祖八年》

西魏自太祖拓跋不破开国以来,柔然汗国便屡犯国境。而最甚的一次是在拓跋鲜卑历514年,也就是西魏太祖八年。

这一年,柔然汗国的骑兵四路出击,其中两路越过长城,进犯西魏国内。这其中,有一支大约千人的游骑竟然打到了帝都城下,在耀武扬威了一阵后扬长而去。这样的行为,绝对是对一个新兴政权的莫大挑衅。不过在此刻,柔然人却显然是低估了他的对手对于此事所做出来得回应。

面对于如此强烈的挑衅,西魏大帝拓跋不破冷静的从西方的大食帝国撤军,并与之签订了一系列的国境协议,以腾出手来对付柔然。

而方遇惨败的大食国则好像垂垂濒死之人又得到了一种疗伤圣药一样,一边与西魏帝国划地赔款,一边暗自祈祷西魏与柔然最好是打得两败俱伤,不过他们的官员们对国内的民众们则声称,敌人乃是有感于他们哈里发的神威,惶惶而退。随后,拓跋不破在回军途中于张掖郡设立西域都护府,以督新近划如版图的天水,敦煌等镇。

尔后,便到了柔然汗国对西魏帝国还债的时候了。

拓跋不破在安顿完西部边境之后,旋即举国兴兵五十万征伐柔然,随军的各路王公就有六十四人之多。在经过了几次试探性的交锋后,两国于柔然汗国瀚海之南的大草原上决战。战役开始时,西魏军队以武刚车结阵护住中军,拓跋不破亲自率军抵挡柔然铁骑,两军大战一日一夜,正当双方混战的连最后一个预备队都用上的时候,西魏扬威将军蓝玉,车骑将军萧天生,叶城公、轻骑将军长孙斤率西魏左右两路骑兵从敌后方突然杀出,柔然军大惊,随即溃败,魏军全军追击,大胜。这一役,西魏帝国斩杀柔然国精锐骑兵铁达尔十一万,柔然王亲卫精骑,号称"草原狼"的铁骑也折损五万,其余杂兵死伤无数,拓跋不破北逐瀚海三百里,于兴安山下封山而还。

然而在归国途中,号称"圣主"的拓跋不破感染风寒,病重不治,于瀚海战场的行军大帐里魂归西天,内务大臣宇文欢妄图篡改遗诏,立平素和自己颇为亲近的二世子拓跋负当为王,所幸阴谋败漏。自知罪在不赦的宇文欢连夜逃至柔然王庭,密告柔然王说拓跋不破已死,现在出击,必能一雪瀚海之耻云云。柔然王经过仔细考虑,确定宇文欢不是诈降,遂起倾国之军轻骑二十万(瀚海之战后只剩这么多了),连夜追袭西魏军,五日后,在苏尼特左旗夜袭西魏军,西魏军大败溃逃,为掩护车骑将军萧天生护送拓跋不破灵体先撤,扬威将军蓝玉率西魏残军五万死战柔然,后全军覆没,蓝玉战死,不过萧天生也已经安全的撤入雁门关,入关者不过十七万人,两国关系空前紧张。

同年,柔然汗国破例在回鹤峰前兴建"受降城",特以纪念宇文欢。

经此一战,柔然国自大可汗(柔然王)之下三十六部族可汗战死过半,左右贤王一死一伤,士卒十去七八,百姓损失则更是不计其数,雁门关至瀚海一线竟然三十年内罕见人烟,元气大伤,而西魏帝国损失也是惊人,开国圣王病死瀚海,扬威将军蓝玉、成王拓跋不晒、廉王拓跋不惠、怡王拓跋不滇等六王战死,叶城公长孙斤以下十王公也横死疆场。更兼三十三万士兵客死他乡,西魏在短时间之内确实再没有了东征西讨的能力。至此,亚细亚大陆上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均已元气大伤,一时间倒也再无战事,在形成了大陆上影响后世长达二百余年的基本格局的同时,倒也给亚细亚大陆带来了几年短暂的和平。

十年后,一直偏安于柔然帝国保护之下的突厥斯坦汗国迅速崛起,北扰柔然,南掠西魏,在此后的二十年内多次攻破雁门关,威胁帝都,而西魏帝国的继任者们又大都没有开国一帝拓跋不破的才能和魄力,大多都以防守为主。这二十多年的日子,用史官的话讲,可谓"国主暗弱,外敌势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