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王首辅(1 / 2)

加入书签

小杨的担心是多余的,身居大秦首辅高位的王玄龄,此刻正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说是第二春也不为过。

当下,他正在大秦最为中枢的内阁忙碌得不可开交。内阁作为除开大秦天子之外最具权力的中央机构,地位远凌驾于六部尚书之上。

何为首辅?自然是天子的第一能臣,虽并无前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衔,但凡是六部呈上的公文,经由他批阅并写上处理意见后,才会上达天听。

权力对于古稀之年的王玄龄,早已没了年轻时那般诱惑,倒是随之而来的担子,压得他险些喘不过气。

隆泰帝三十八岁登基,如今又是十五年过去了,原本正值知天命的年纪,却仍想施展一番宏伟抱负。

皇上折腾起来,手下自然也没法闲着,这可就苦了王首辅,当下就在内阁议事堂里打了地铺,整日睡在那奏折之上。

是夜,眼看着快到子时了,王玄龄仍在伏案操劳,仔细核查今日的奏折批注有无疏漏错项。

“王大人,皇上招您到长乐殿觐见。”

宫中总管陈公公在事务官的带领下,到了内阁议事堂。

“此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秉大人,正是此刻。”陈公公颇为恭敬地回道。

书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中突然探出一个脑袋,正是王玄龄,他此刻相较在九弯村时已明显憔悴了许多,束髻冠都快要歪到了后耳根。

他从书案间抽身出来,一摆手,堂下的事务官忙过来给他整理衣冠,他一边捋着衣袖,一边匆匆问道:“皇上可吩咐是什么事吗?”

“不曾讲过,大人去了便知。”陈公公似乎只会说这些个官话。

王玄龄不再搭腔,脑海里拼命回想之前皇上交办的事。

到底是读书人,虽年事已高,脑子却依旧好使,趁着事务官给他打理着装的功夫,他就大致把近期的官方事务在脑海中捋了一遍。

收拾妥当,他拿起书案上一本折子,匆匆随陈公公出了门。

内阁机关离皇宫不远,王玄龄出门就上了陈公公带来的马车,大约一刻钟便到了宫门口。

陈公公提着灯笼在前头引路,王玄龄就快步跟在身后,一路上碰着了不少皇宫侍卫,他感觉这里边的城防似乎又森严了些。

穿过一片小花园,远远就看着长乐宫里灯火通明,不用问,皇上这会儿仍在忙碌着。

俩人到了殿门口,陈公公缓缓给王玄龄施了一礼,说要进去通禀一声,王玄龄点点头,看着他躬身小碎步进去了。

北方的春天,还是冷了些,这会儿在旌州都可以穿单衣了,他缩紧脖子想着。

一阵风吹过,他冻得原地轻跳了两下脚,转头正好瞧见邻近宫殿顶端的屋檐上站了一人儿,一看自己转头,眨眼便消失在了夜空中。

不用想,皇宫里遍地都是这样的无名高手,活在阴影下,生在角落里,六十多年前大秦玄武帝遇刺后,这个群体便再没有远离过天子百步。

他回过头,看见陈公公从里边出来了,人还没迈出门槛,就先躬身给他行了个礼。

“王大人现在进去吧,皇上已经等候多时了。”

王玄龄点点头,迈步朝里边走去。

进了殿门,穿过右侧九龙透雕的红木玄关,再绕过一道江南刺绣的龙纹屏风,就看见大秦天子李鸿蒙正在高位上斜倚着。

“臣叩见陛下。”身子刚越过屏风,王玄龄就跪了下来。

“爱卿快平身,说多少遍了,台前你我是君臣,幕后咱俩可是故友,何须多礼,快起来快起来。”上头一袭黄袍的李鸿蒙看到来人,忙坐正身子,一脸不乐意地连声说道。

“谢陛下。”王玄龄道了一声谢,缓缓站了起来。

“到这边坐,来来来。”李鸿蒙指着他右侧的书案说道,一旁的宫女会意,忙往那张书案上摆了一壶茶,小心翼翼的斟上,王玄龄缓缓过去坐下。

皇上挥挥手,宫女倒退着走出屏风外边。

“王大人,近来辛苦了啊。”李鸿蒙呵呵笑道,王玄龄抱拳回礼,“臣一身秦骨,食秦禄,当为大秦为陛下解忧。”

“言归正传,冯伯庸的事查得如何了?”李鸿蒙抿了一口茶水,问向座下的王玄龄。

“秉陛下,虽然目前尚无证据,但基本可以断定是旧梁国所为,加之近来大秦的江湖也并不平静,似乎其中都有些关联。”

“哦?”李鸿蒙停下手中的茶盏,“说来听听。”

王玄龄点头,“我大秦百年武庆在即,各地都在筹办比武盛会,但当下江湖中却多了许多陌生面孔,照常来说,我大秦上得了台面的武夫,都会有官籍在身,不至于各地府衙无从查起,臣怀疑……”

他目光看向一旁的天子,表情严肃:“旧梁国的武夫正大肆流入大秦,妄图搅乱我武林的局势,但具体为了什么,尚未可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