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震惊朝堂(2 / 2)

加入书签

“陛下圣明!”

“既如此,那便进入下一件事。朕要重振官学,在大宋境内各县均要设立官学院,但所授之学识不再限于经史要义,而是诗书礼德数五者通行,这一事不容再议,朕已然有了成熟的想法,即便是耗费再多的钱财,也必须办成,此事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无人可挡。”

大殿中,无人提出异议,毕竟皇帝已经说了,此事不容再议,若是此时再出言劝说,那便是自讨苦吃了。

“朕今日改六部为七部,新设学部,苏篑,朕命你为首任尚书,你是苏轼之孙,希望你不要堕了苏老大人一世之名。”

苏篑是苏轼之子苏迨的儿子,本来并不在朝堂,而是赵旉命锦衣卫在宜兴寻找来的。

苏篑满脸的不可置信,被锦衣卫找来之时,他还以为自己又因为爷爷的原因要遭受牵连了,可没想到却是这样好的牵连。

当下,他无比感动,跪伏在地,道:“微臣定不负陛下相托。”

“好了,起来吧,朕要说第三件事了。这事便是改革军政之权。其一,从今日开始,文官,除了朕亲自任命之人外,任何人不得插手军务,即便是当朝宰相,也不得随意指使一个普通士卒!”

还没等文官们惊愕出来,武将们欣喜起来,赵旉又道:“武将,除却战时,只有练兵权,没有调兵权,若是没有朕的诏令擅自调兵者,以谋反论处。但,边关守将不在此列,边将有临机专断之权,所以,边将的选择,必当慎重。”

朝堂上,没有人说话,这一改制实在是两边不讨好,唯一能得到好处的便只有皇帝本人了。

“此事仍然还要商议,众位卿家无需紧张,实际上,这有利于你等专攻手中之事,在其位,谋其政,心思还是窄一些比较好。”

“最后一事。”

百官已经木然了,皇帝刚登基便搞出来这么多事,再出点什么事也不足为奇了。

“李昊听令!”

“微臣在。”

“改组宫廷近卫,所有侍卫军,大汉亲军以及骁龙卫之中,挑出一万精锐,重新组建大汉亲军,以做宫廷近卫,朕御驾亲征之时,便是朕之亲卫军。”

“改组锦衣卫,南北镇抚司职责划为专司别国事宜,大宋境内,由锦衣卫衙门直接管理,另外,借此机会,调整各州县锦衣卫之驻地。

“并且彻查各地官场,一旦有官员贪墨超过十两银子,即刻贬为庶民,不在录用。贪墨超过百两银子,即刻下狱,禁闭半年,贬为庶民,不在录用。”

“贪墨超过三百两银子,直接发配充军,但不可波及无辜,不知事情详细之人,不得迫害。”

“贪墨五百两者,与为官不仁,鱼肉乡里之人一般,就地正法!”

当赵旉最后一个字说完,大殿里静悄悄的,便是赵旉用手指敲击龙椅的声音都能回荡许久。

李昊愣了片刻,这才走上前躬身行礼道:“陛下,这……”

“无需多言,乱世当用重典,但也并非没有缓和的余地,若只是贪墨,则在此法令颁布后的十日内,将所有钱财从何处来,便返回何处去,朕便不再追究,但若是有违天和的,绝不姑息。”

听完这话,李昊瞬间明白了,赵旉也不愿死太多人,导致大宋根基不稳,这是在给官员们台阶下。虽说还是会有人死,但不足以威胁大宋社稷。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个个噤若寒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有贪墨,还好皇帝给了台阶,否则自己这帮子朝廷命官怕是要被锦衣卫砍掉大半。

赵旉道:“今日早朝便到此为止,众位卿家还请各司其职,尤其是户部,工部,百姓的吃穿用度,大宋的财税收入,皆在你们身上,切不可松懈。”

“吾皇圣明!大宋国祚昌盛!”

退朝后,赵旉来到了仁宁宫中,此处乃是上官佳的住处,如今,她尚未受封皇后,不能搬到皇后才能居住的宫殿之中,但此处也是颇为奢华的住所了。

等赵旉将朝堂上的事与上官佳说完,上官佳道:“陛下,如此会不会将天下官吏,士子逼返啊,毕竟这是实打实的在触碰他们的利益。”

“不会,不过朕倒是很期待他们能够造反,造反的人都是不能接受改革的,大宋如今需要改革旧制以便强大实力,否则即便有再多的钱财,也不过是给北方的那些异族做嫁妆罢了。”

“陛下眼光长远,臣妾佩服。”

“你怎的也学会恭维起朕来了。你收拾一番,去把孙婧叫上,你二人随朕去景仁宫向母后问安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